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学教程 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亚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02659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学教程 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科学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
第一节科学社会学前史1
一培根等人的思想1
二早期社会学家的工作2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贡献4
第二节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7
一科学社会学的产生……………………………………………(7 )二科学社会学的成熟12
三在科学学旗帜下苏联东欧的科学社会学15
四科学社会学研究现状16
第三节科学社会学在中国19
一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早期认识19
二创建中的我国科学社会学20
第二章科学的变迁25
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综合发展的产27
物27
一生产和经济的需求28
二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30
三近代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33
第二节科学的体制化36
一科学的组织化36
二科学刊物和科技教育的发展39
三科学职业的特点41
第三节大科学的时代44
一 “大科学”的概念44
二大科学的特点46
第一节科学的多维社会形象52
第三章现代社会系统中的科学52
一科学和技术的统一观53
二科学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56
第二节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59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内涵60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历史发展63
第三节科学——“最高意义上的革命68
力量”68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68
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科学技术71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革命73
第四章科学家角色、分层和互动78
第一节科学家的社会角色78
一角色的社会学涵义78
二科学家角色的历史发展79
三科学家角色的不同认定83
四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功能86
一分层的概念89
第二节科学界的社会分层89
二科学界内的社会分层90
三决定分层的因素92
四科学中的分层与社会中的分层96
第三节科学家的互动99
一互动的概念99
二科学家之间的学习与交流100
三科学界的合作、竞争与冲突104
第五章科学共同体110
一科学共同体的由来与发展111
第一节科学共同体——科学的社会建制化的标志111
二科学共同体与科学的发展模式113
三科学共同体是社会的亚文化群115
四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117
第二节科学学派——科学共同体的特殊构型119
一科学学派的核心是学派领袖121
二科学家集团:一种。非加和性”的创造力122
三集约化的学术中心和信息中心124
四独特的学风和精神125
种社会形态127
第三节 “无形学院”——科学共同体的另一127
一科学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128
二科学交流及其信息网络129
第六章科学中的奖励系统133
第一节科学奖励系统的概念133
一科学职业的动力机制134
二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137
第二节科学奖励系统的结构141
一默顿的分类系统142
二哈格斯特龙的分类系统144
三科尔兄弟的分类系统146
第三节科学奖励系统的特点149
一科学奖励的荣誉性149
二科学奖励的层次性150
三科学奖励系统的发展性154
第四节科学奖励系统的功能156
一科学中的优势积累157
二科学中的竞争机制161
三科学中的内部调节与外部控制163
第七章科学的社会控制167
第一节科学社会控制的意义167
一什么是科学的社会控制167
二科学社会控制的意义168
第二节科学社会控制的内部形式172
一科学的道德舆论控制172
二 “马太效应”及其控制175
第三节科学社会控制的外部形式178
一科学的社会组织179
二科学的资源分配183
三科学的法律调整190
第四节科学社会控制的系统性194
第八章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要197
第一节方法论问题197
一方法选择的出发点197
二方法的选择198
一研究原则200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类型200
二研究的类型202
第三节研究程序204
一选题和建模204
二测量层次与抽样过程209
第九章数据收集技术224
第一节访谈法225
一访谈的准备225
二接近访谈对象226
三访谈技巧228
五访谈法的优缺点229
四记录技术229
第二节问卷调查法231
一问卷设计的适切性231
二问卷误差及其补救233
三问卷内容的设计和有关原则236
四态度的测量240
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243
一人际交往理论与科学交流246
第三节社会网测量246
二社会网的计量技术248
三运算与分析252
第四节科学计量学方法255
一理论与背景255
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259
三科学计量学的社会研究潜力262
一编码267
第一节数据整理过程267
第十章数据处理技术267
二编码手册268
三编制清单269
第二节描述统计270
一单变量问题270
二双变量问题272
三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测量274
一推断与估计276
第三节统计推断276
二单变量假设检验278
三双变量相关假设检验280
第四节多变量分析282
一多变量列联分析282
二多元回归284
第五节结构分析286
一路径分析286
二因子分析288
三结构方程模拟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