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论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课程论问题](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236281.jpg)
- 丛立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2032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学校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课程论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1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1
二、课程定义的科学化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5
第二节 什么是课程论9
一、课程论的两个层面9
二、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及相对独立11
第二章 课程论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6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16
一、古代中国的课程及理论16
二、古代西方的课程及理论17
第二节 形成系统理论的时期20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20
二、形成系统理论时期的特点27
第三节 成为独立的专门学科时期29
一、巴比特的课程理论30
二、查特斯的课程理论33
三、泰勒的课程论34
第四节 当代课程论的发展45
一、要素主义的课程论47
二、结构主义的课程论48
三、人本主义的课程论50
四、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52
五、斯滕豪斯的课程论54
六、课程论发展的趋势57
第三章 课程论在中国6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课程论6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课程论63
一、社会和教育制度中缺少课程论产生和发展的直接需求64
二、学术传统上的原因65
一、课程论的迅速发展66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课程论的发展66
二、课程论发展的原因67
三、课程论发展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70
第四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73
第一节 课程本质观的研究73
一、问题的性质73
二、关于课程本质的三种不同看法76
三、课程的种差80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82
一、经验的不同含义82
二、经验在课程、教学领域的使用84
三、知识本位的课程本质观在中国--双基论91
四、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96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98
一、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99
二、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101
第五章 课程及其内部关系110
第一节 课程是由什么决定的110
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观点110
二、有关研究的主要缺陷116
第二节 课程是由自身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的117
一、课程的发展变化有自身的内在动力117
二、课程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是决定课程的根本因素119
第六章 影响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25
第一节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125
一、由来及对立126
二、对这一基本关系的理解及意义134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143
一、人文主义及其课程传统144
二、科学主义及其课程传统147
三、两种传统的对立与冲突149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关系在中国152
一、由来及对立157
第三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57
二、对于这一关系的基本理解160
三、这一基本关系在中国163
第四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儿童与社会)165
一、由来及对立165
二、代表人物及有关思想和理论167
三、对于这一关系的几点认识175
四、个人与社会本位课程在中国177
第五节 分科与综合的关系178
一、由来及对立178
二、对于分化与综合的理解183
三、综合课程的依据184
四、综合课程的种类187
五、关于综合与分科的几个基本观点194
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的结构203
第七章 课程的基本结构203
第二节 课程的纵向结构205
一、最常见、最一般的纵向结构205
二、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207
三、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212
四、关于课程的具体和微观结构的探讨216
第三节 课程的横向结构230
一、课程类别的演变和发展230
二、课程类别的不同研究和划分标准232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235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研究与课程论的发展246
一、课程结构的研究将促进课程论的发展246
二、课程结构的研究有待深化247
第八章 课程论的几个基本范畴253
第一节 课程的设计253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254
二、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255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260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262
一、国内关于课程设计的研究262
二、国外课程设计模式的介绍263
第三节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270
一、课程目标的分类研究271
二、课程目标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研究277
三、课程的内容284
第四节 课程的评价286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及作用286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别及其工具288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291
四、课程评价的几个问题298
一、哲学与课程论的关系303
第一节 课程论与哲学303
第九章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303
二、哲学对课程论的影响方式304
第二节 课程论与心理学306
一、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学科的主要条件306
二、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307
三、从关注认知过程到关注人的整体316
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318
一、课程与教学的双重关系319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分离的原因321
三、课程论的发展与教学论324
附录329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部分)329
英国5-16岁数学教学大纲(部分)368
法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部分)384
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部分)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