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代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226741.jpg)
- 沈庆生,陈进忠,李天祥,陈兰彬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0747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
第一节五四运动1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
二、山东问题5
三、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7
四、五四运动的爆发11
五、 “六三”工人大罢工与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20
六、拒签和约的胜利22
七、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7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7
二、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30
三、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36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1
五、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44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4
二、直系军阀统治的确立与各派军阀的混战57
三、中国民族经济的衰退60
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62
第三节建党时期的中国社会64
一、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与中国64
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65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72
一、国共合作问题的缘起74
第二章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74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74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80
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80
三、国共合作的组织准备82
第二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84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4
二、国民革命运动开始高涨88
三、孙中山北上和逝世93
第三节全国革命高潮的形成96
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96
二、五卅运动99
三、省港大罢工106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108
五、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和“三一八”惨案110
第四节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问题上的斗争113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和西山会议派113
二、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20
三、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论述122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129
第五节北伐战争134
一、北伐战争前的国内形势134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36
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40
四、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41
运动考察报告》144
五、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144
第六节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分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150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50
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南京政府的成立152
三、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156
四、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与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60
五、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167
六、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173
七、南昌起义175
八、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177
九、广州起义179
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180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82
第七节文化思想上的斗争182
二、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185
三、反对封建买办的文化思想187
第三章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分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191
的土地革命191
第一节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确立191
一、宁汉对立与合流191
二、东北易帜200
三、南京政府的国内外政策202
四、中国革命的低潮208
五、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09
立和发展213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1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213
二、第一次左倾盲动错误和党的第六次全214
国代表大会214
三、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17
四、古田会议219
五、各地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221
六、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及其被纠正223
第三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225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二、三次反“围剿”225
的胜利225
二、各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227
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革命大好形势的丧失229
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日益法西斯化231
第四节 国民党的法西斯化和官僚买办化231
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的扩张235
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235
四、国统区工农业的凋敝238
第五节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41
一、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241
二、毛泽东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243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244
四、根据地的土地革命245
第六节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249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49
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250
三、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红军长征的胜利252
四、南方游击战争的坚持255
一、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合作257
第七节 严重对立中的局部合作与往来257
二、共产党同冯玉祥共同举行的察哈尔抗战260
三、共产党与十七路军的初步合作262
四、共产党与十九路军的合作264
五、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266
第八节 文化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激烈斗争268
一、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268
二、教育战线上的斗争271
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273
第四章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战争27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运动的兴起277
一、“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抗战277
的危机283
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国民党反动统治283
三、李顿调查团与《塘沽协定》的签定288
第二节 “华北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90
一、“华北事变”290
二、 “一二九”运动293
三、瓦窑堡会议297
四、红军的东征和回师299
五、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确立300
六、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01
七、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306
初步形成306
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08
一、 “七七”事变310
第三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10
二、“八·一三”抗战312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314
四、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319
第四节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321
一、华北战场的失利321
二、南京失陷323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和徐州会战的失败325
四、武汉、广州的失守326
五、国民党的内外政策328
第五节敌后抗日根据地331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331
二、共产党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332
三、党关于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336
四、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和王明新投降主义的被克服340
第六节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343
一、汪精卫集团投敌343
二、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344
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347
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斗争348
五、解放区战场成为主要战场353
六、 “皖南事变”和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358
七、相持阶段的国民党战场362
八、解放区的严重困难和党的政策367
九、整风运动370
十、大生产运动374
十一、解放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376
十二、国民党强化法西斯统治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378
被制止378
第七节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381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381
二、国民党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383
三、民主联合政府的酝酿和民主运动的高涨386
四、美国扶蒋反共和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389
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393
六、民主党派“中央道路”的政治主张396
第八节抗日战争的胜利397
一、《雅尔塔协定》与苏联对日宣战397
二、解放区军民大反攻400
三、日本无条件投降402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04
五、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405
六、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谈判与斗争407
第九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411
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全面军事进攻411
二、国民党非法召开“国大”414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416
第十节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417
一、抗战初期的文化417
二、国统区的文化斗争420
三、解放区的文化成就422
一、国民党地区殖民地化的加深425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陷于全民包围中425
民解放战争425
第五章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分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425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427
三、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高涨429
第二节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433
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433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436
三、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439
四、中国共产党争取全国胜利的政策和纪律441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443
一、国民党反动派的垂死挣扎443
二、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总崩溃445
三、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新发展447
四、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与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449
第四节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450
一、国民党在战略决战中的惨败450
二、大批国民党将领投向共产党455
三、国民党的“和平”攻势与共产党的八项和平456
条件456
四、北平谈判458
五、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459
六、蒋家王朝的覆灭462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63
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463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46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国民党逃往台湾467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