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侯世旺,李梦群主编;温海骏,陈跃鹏,刘永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10191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质量管理-可靠性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质量管理概述1
1.1 质量概念及其演变1
1.1.1 质量的重要性1
1.1.2 质量的概念2
1.1.3 质量观念的演变5
1.2 质量管理的涵义7
1.2.1 质量管理的概念7
1.2.2 美国的质量管理9
1.2.3 日本的质量管理10
1.2.4 欧洲的质量管理10
1.2.5 我国的质量管理12
1.3 质量管理基本理论13
1.3.1 产品生命周期质量及其管理13
1.3.2 质量管理基本理念15
1.4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19
1.4.1 质量检验19
1.4.2 统计质量控制21
1.4.3 全面质量管理21
1.4.4 ISO 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25
1.4.5 六西格玛管理25
思考与练习26
第2章 质量管理体系27
2.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27
2.1.1 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背景27
2.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28
2.1.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任务29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29
2.2.1 质量管理体系结构30
2.2.2 质量管理体系要素31
2.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53
2.3.1 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53
2.3.2 质量手册54
2.3.3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5
2.3.4 质量作业文件56
2.4 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56
2.4.1 ISO 9000系列的演变57
2.4.2 ISO 9000系列的组成58
2.4.3 ISO 9000系列的认证59
思考与练习60
第3章 质量改进方法61
3.1 调查表61
3.2 分层法62
3.3 直方图63
3.4 散布图66
3.5 排列图67
3.6 因果图69
3.7 矩阵数据分析法71
3.8 网络图72
3.9 矩阵图72
3.10 亲和图73
3.11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75
3.12 系统图法76
3.13 关联图法78
思考与练习79
第4章 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80
4.1 质量检验80
4.1.1 质量检验的内容及分类80
4.1.2 质量检验的组织与管理86
4.1.3 质量检验程序89
4.1.4 不合格品控制89
4.2 抽样检验93
4.2.1 基本概念93
4.2.2 抽样检验方案的种类95
4.2.3 抽样检验方案设计概述96
4.2.4 抽样检验方案设计100
思考与练习112
第5章 产品质量设计113
5.1 设计质量控制概述113
5.1.1 设计质量与产品质量114
5.1.2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115
5.1.3 产品质量设计的模型116
5.2 试验设计117
5.2.1 试验设计基本原理118
5.2.2 单指标正交试验设计118
5.2.3 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125
5.2.4 水平不等的正交试验设计131
5.2.5 存在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134
5.3 田口方法139
5.3.1 田口方法概述139
5.3.2 系统设计145
5.3.3 参数设计146
5.3.4 容差设计147
5.4 质量功能展开156
5.4.1 QFD概述157
5.4.2 QFD理论原理158
5.4.3 HOQ概述159
5.4.4 QFD展开模式165
5.4.5 QFD实施的基本过程166
5.4.6 应用实例167
思考与练习180
第6章 统计过程控制181
6.1 SPC概述181
6.1.1 SPC起源、发展181
6.1.2 工序质量影响因素182
6.1.3 工序质量的波动182
6.1.4 工序质量波动的统计特征184
6.1.5 制造工序的质量状态185
6.2 控制图原理186
6.3 两类错误和3σ方式190
6.3.1 两类错误190
6.3.2 控制图的判异准则191
6.3.3 控制图的应用要点194
6.4 计量型控制图194
6.4.1 均值-极差控制图194
6.4.2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197
6.4.3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198
6.4.4 单值-移动控制图198
6.5 计数型控制图199
6.5.1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199
6.5.2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np图)201
6.5.3 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203
6.5.4 缺陷数控制图(c图)204
6.6 休哈特控制图的不适应性分析205
6.7 通用控制图206
6.8 多元质量控制图209
6.9 控制图的经济性211
6.10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212
思考与练习219
第7章 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220
7.1 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概念220
7.2 接近零不合格过程质量控制与零缺陷质量管理221
7.3 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判异准则与判稳准则223
7.3.1 控制对象223
7.3.2 统计分析224
7.3.3 判异准则224
7.3.4 判稳准则227
7.3.5 判稳、判异准则的使用229
7.3.6 案例分析232
7.4 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介234
思考与练习235
第8章 质量诊断理论236
8.1 两种质量诊断236
8.1.1 两种质量概念236
8.1.2 两种质量概念的重要性237
8.1.3 两种质量诊断238
8.2 两种控制图诊断理论238
8.2.1 度量238
8.2.2 选控图的控制界限239
8.2.3 两种控制图诊断的典型情况244
8.3 两种过程能力指数及两种过程能力指数诊断249
8.3.1 两种过程能力指数249
8.3.2 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250
8.4 多元统计过程质量诊断理论251
8.4.1 多工序、多指标系统及存在的问题251
8.4.2 多元情形新特点252
8.4.3 对多工序、多指标的生产线进行科学管理(SPC与SPD)需要考虑的问题255
8.4.4 多元控制图的控制与稳态256
8.4.5 多元控制图的判异257
思考与练习258
第9章 模糊质量管理259
9.1 质量的模糊属性及其表示方法259
9.1.1 两类不确定性259
9.1.2 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259
9.1.3 质量的模糊属性261
9.1.4 质量模糊属性的表示方法263
9.2 质量管理的模糊集合论方法269
9.2.1 模糊综合评判270
9.2.2 模糊排序274
9.3 模糊控制图278
9.3.1 模糊控制图应用中的模糊集论有关知识279
9.3.2 模糊计数值控制282
9.3.3 模糊计量值控制图285
思考与练习289
第10章 六西格玛管理290
10.1 六西格玛概述290
10.1.1 六西格玛内涵290
10.1.2 六西格玛管理特点291
10.2 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步骤293
10.3 六西格玛管理水平的度量294
10.3.1 DPMO295
10.3.2 DPU297
10.3.3 RTY297
10.4 西格玛水平过程能力指数的关系298
思考与练习299
第11章 质量经济与质量成本300
11.1 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300
11.1.1 质量效益300
11.1.2 质量损失301
11.1.3 质量波动的损失函数302
11.2 质量成本303
11.2.1 质量成本概述303
11.2.2 质量成本构成303
11.2.3 质量成本管理305
11.3 质量经济性分析310
11.3.1 质量经济性概述310
11.3.2 质量经济分析的内容310
11.3.3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1
11.3.4 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2
11.3.5 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314
思考与练习315
第12章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316
12.1 可靠性概述316
12.1.1 可靠性工程发展及其重要性316
12.1.2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内容318
12.1.3 可靠性的概念及指标319
12.1.4 常见故障分布及其故障率函数325
12.2 可靠性分析模型330
12.2.1 串联系统332
12.2.2 并联系统333
12.2.3 “n中取k”系统335
12.2.4 存储系统336
12.2.5 网络系统338
12.3 可靠性分析方法339
12.3.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339
12.3.2 故障树分析342
12.4 可靠性管理348
12.4.1 可靠性管理概述348
12.4.2 可靠性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区别350
12.4.3 设计过程可靠性管理351
12.4.4 生产过程可靠性管理352
12.4.5 使用维修过程可靠性管理352
思考与练习352
第13章 质量管理科学发展的新动向354
13.1 集成质量管理系统354
13.1.1 集成质量系统概述354
13.1.2 集成质量系统的发展354
13.1.3 集成质量系统的主要特点355
13.1.4 集成质量管理系统系统定义及总体设计355
13.1.5 集成质量管理系统特点357
13.2 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质量管理357
13.2.1 并行工程国外应用概况357
13.2.2 并行工程与质量控制358
13.2.3 并行工程的实施359
13.3 基于免疫原理的质量管理与控制360
13.3.1 免疫型质量管理的内涵361
13.3.2 免疫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361
13.3.3 免疫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对比分析362
13.4 质量链管理364
13.4.1 概述364
13.4.2 质量链的主要特征365
13.4.3 质量链原理365
13.4.4 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365
13.4.5 基于协同理论的质量链耦合分析367
附录1370
附录2372
附录3373
附录4374
附录5375
附录6376
附录7377
参考文献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