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金赛波编著(北京市怡文律师事务所) 著
- 出版社: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8130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8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证重点判决回顾3
第一部分 论文3
第一部分 论文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证重点判决回顾3
1.2统一惯例作为国际惯例在信用证纠纷中得到直接适用4
1.当事人在信用证中约定适用UCP500和UCP4
1.当事人在信用证中约定适用UCP500和UCP4
1.1当事人在信用证中约定适用统一惯例4
1.3统一惯例是选择性条款不是强制性条款6
1.5信用证关系是契约关系7
1.4如果信用证没有约定使用统一惯例7
1.6最高法院的最近判决9
2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适用10
2.1信用证关系是具有独立性的法律关系10
2.2信用证是完全独立的法律关系10
2.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适用10
2.3信用证独立性要求开证行中审查单据11
2.4信用证和信用证相互独立12
2.5信用证项下关系和开证申请书项下关系相互独立13
3.欺诈例外和欺诈例外的豁免13
3.1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欺诈例外13
3.欺诈例外和欺诈例外的豁免13
3.2最高法院的最高判决:什么是欺诈例外和实质性欺诈15
3.3欺诈例外的豁免17
4.严格相符原则和审单标准18
4.1信用证是单据交易和开证行的严格审单义务18
4.严格相符原则和审单标准18
4.3开证行无义务知晓特殊的贸易惯例19
4.2个别案件主张实质性相符标准19
4.4最高法院的最新判例:严格相符的标准20
5.审单时间21
5.1开证行的审单时间21
5.审单时间21
5.2开证行应持有不符单据听候处理22
6.开证行和议付行以及通知行之间关系23
6.1开证行和通知行之间的关系23
6.开证行和议付行和通知行之间关系23
6.2.1一个关于议付行的有争议判决24
6.2开证行和议付行之间的关系24
6.2.2一个十分值得商榷的最高人民法院判决25
6.2.3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议付行:几个失败的例子28
7.基础合同的买方未能及时开立信用证构成违约29
7.基础合同的买方未能及时开立信用证构成违约29
8.开证行没有持有不符点单据听候交单人指示放单的责任30
8.1开诈行未持有不符点单据交单人指示放单得责任30
8.开证行没有持有不符点单据听候交单人指示放单的责任30
8.2开证行遗失单据的责任31
8.4开证申请人放弃单据不符点的指示不影响开证行拒付权利32
8.3不可反悔原则的适用32
9.法院在部分案件中的认识不足33
9.1议付的理解33
9.法院在部分案件中的认识不足33
9.2开证行独立的审单义务34
9.3信用证项下的票据问题34
9.4承兑的有效性37
10.信用证诈骗案件回顾38
10.信用证诈骗案件回顾38
10.1南德集团和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39
10.2青岛市泛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孙中辉信用证诈骗案40
10.3案例评论:牟其中案和孙中辉信用证诈骗案判决中存在的问题41
10.4信用证诈骗刑事犯罪引起的民事上的严重后果42
11.信用证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和其他程序性问题43
11.信用证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和其他程序性问题43
11.1对基础交易和信用证交易的管辖权的不同考虑43
11.2不方便地法院问题44
11.3信用证欺诈案件中法院对基础合同和信用证交易的管辖权44
11.4信用证的独特特点对诉讼程序的影响45
12.结论47
12.结论47
中国信用证欺诈和司法救济问题48
1.问题的严重性48
1.1中国大陆信用证欺诈问题的严重性48
1.问题的严重性48
中国信用证欺诈和司法救济问题48
1.2中国法院审理信用证欺诈案件出现的严重问题54
2.1.1.2分散的法律57
2.1.1.1没有信用证立法57
2.1成文法57
2.1.1成文法框架57
2.成文法和司法解释以及指导性判别57
2.成文法和司法解释以及指导性判例57
2.1.1.3信用证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庭第四庭审理58
2.2司法解释59
2.2.1座谈会纪要介绍59
2.2.1.1信用证交易和基础交易的相互独立以及信用证的单据交易特性60
2.2.1.2纪要支持信用证独立性的欺诈例外60
2.2.1.3纪要承认信用证欺诈例外存在例外60
2.2.1.4信用证欺诈的证明61
2.2.1.5因信用证欺诈而冻结信用证的条件61
2.2.1.6各地法院对该司法解释的遵守61
2.2.1.7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相关内部指示文件61
2.2.2.2关于开证保证金62
2.2.2关于人民法院的扣划令和冻结令62
2.2.2.1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和信用证下的资金62
2.2.2.3冻结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和冻结信用证项下款项的区别63
2.2.2.4关于冻结问题63
2.2.2.5关于扣划问题63
2.2.3《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1993)64
2.2.3.1查询单位存款、查阅有关资料64
2.2.3.2冻结单位的存款64
2.2.3.3关于扣划单位存款65
2.2.3.4关于异地查询、冻结、扣划66
2.2.3.5其他66
2.2.3.6争论的解决66
2.2.3.7银行对执行的配合67
2.2.4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67
2.2.4.1该文件的约束力67
2.2.4.2查询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时的手续和程序68
2.2.4.3冻结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手续和程序68
2.2.4.4人民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存款时的手续和程序69
2.2.4.6协助执行通知书的送达69
2.2.4.5金融机构的上级机构的协助义务69
2.2.4.7金融机构的义务70
2.2.4.7.1立即办理70
2.2.4.7.2不得隐匿、转移存款、通风报信、指使当事人转移存款70
2.2.4.7.3协助义务70
2.2.4.7.4对承兑汇票保证金的特别规定71
2.2.4.8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71
2.2.4.9关于前述司法解释的评述71
2.2.5最高人民法院最近起草的“关于裁定禁止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72
2.2.5.2关于可以申请止付的几种情况72
2.2.5.1关于信用证的独立性72
2.2.5.3信用证欺诈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标准以及给予裁定止付信用证的条件73
2.2.5.4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73
2.2.5.5对因信用证欺诈而止付的裁定的异议和申请复议73
2.2.5.6信用证欺诈的刑事救济73
2.3.2.1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23日判决的“韩国新湖商社诉四川省欧亚经贸总公司、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市总府支行信用证欺诈纠纷管辖权异议案”74
2.2.5.7信用证欺诈和救济的司法解释对仲裁的适用74
2.3指导性判例和其他判例的总结74
2.3.2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已作出和将要作出的判决74
2.3.1最高人民法院过去没有指导性判例74
2.3.2.2最高人民法院将要作出的判决76
2.3.3中国国内信用证判例普通接受UCP的基础原则77
2.3.3.1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适用78
2.3.3.2欺诈例外和欺诈例外的豁免79
2.3.3.3严格相符原则和审单标准81
2.3.3.4法院能否越过信用证关系和单据审查基础合同关系以确定欺诈是否发生82
3.1.1.2信用证欺诈89
3.信用证欺诈89
3.1.1信用证欺诈的认定89
3.1信用证欺诈的认定和法院考虑的因素89
2.4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89
3.信用证欺诈89
3.1.1.1民法上的欺诈89
3.1.1.3信用证欺诈认定的难度90
3.1.2法院认定信用证欺诈时考虑的因素和法律依据90
3.1.2.1违反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行为90
3.1.2.2违反禁止滥用权利的民事行为91
3.1.3.2诚实信用原则的模糊和不确定性92
3.1.2.3无效民事行为的其他情形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重叠92
3.1.3.1认定欺诈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92
3.1.3认定信用证欺诈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92
3.1.3.3公平原则的弹性93
3.1.3.4善意或恶意认定的不确定性93
3.1.3.5是否裁定冻结信用证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93
3.1.3.6情况紧急和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的认定93
3.1.4信用证欺诈的种类94
3.1.4.1受益人提交假单据94
3.1.3.7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和监督94
3.1.4.2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串通提交假单据96
3.1.4.3开证行的工作人员和开证申请人以及受益人串通提交假单据97
3.1.4.4开证申请人欺诈开证行97
3.1.4.6软条款信用证欺诈问题98
3.1.4.5中间行欺诈开证行98
3.1.4.7倒签提单和重复签发提单问题101
3.1.4.8代理进口人作为开证申请人被进口委托人欺诈或开证行被骗103
3.1.4.9伪造信用证欺诈103
3.2信用证诈骗104
3.2.1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104
3.2.1.1犯罪主体要件104
3.2.1.2犯罪主观要件104
3.2.1.4犯罪客观要件106
3.2.2信用证诈骗的种类106
3.2.2.1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106
3.2.1.3犯罪客体要件106
3.2.2.2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107
3.2.2.3骗取信用证的107
3.2.2.4以其他方式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108
3.2.3《刑法》新条文的问题和影响108
3.2.3.1积极意义108
3.2.3.2负面影响108
3.2.3.2.1侵权和犯罪的模糊109
3.2.3.2.2增加了法院和其他刑事侦查机关干预信用证机制的可能性109
4.1.1《刑法》条文110
4.信用证欺诈的刑事和民事救济110
4.1信用证欺诈和诈骗的刑事救济110
4.信用证欺诈的刑事和民事救济110
4.1.2中国大陆打击信用证诈骗和欺诈的决心112
4.1.3信用证诈骗刑事犯罪引起的民事上的严重后果112
4.1.3.1法院将民事案件移送刑事侦查机关112
4.1.3.2民事案件中止审理113
4.1.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13
4.1.4.1条文规定113
4.1.4.2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114
4.1.4.3损失赔偿114
4.1.4.4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全措施114
4.1.4.5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法院和程序115
4.1.5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和安全部门对信用证的冻结115
4.1.5.1公安机关冻结信用证115
4.1.5.2检察机关冻结信用证116
4.1.5.3法院和公安机关相继冻结信用证116
4.1.5.4海关总署属下的走私犯罪侦查局也可以冻结信用证项下款项117
4.1.6值得香港银行界法律界注意的问题117
4.2信用证欺诈的民事救济119
4.2.1信用证欺诈民事救济的手段119
4.2.1.1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119
4.2.1.2财产保全: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119
4.2.1.3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的区别120
4.2.1.4财产保全的对物效力123
4.2.1.5采取冻结的时间和冻结延续的时间125
4.2.1.6担保是否足够128
4.2.1.7诉讼中申请冻结信用证的举证责任和仲裁中申请的举证责任128
4.2.2信用证欺诈民事救济的措施130
4.2.2.1.1查封和扣押131
4.2.2.1.2冻结131
4.2.2.1.3中国法官没有“精致的”禁令武器133
4.2.3.1定义135
4.2.3海事强制令135
4.2.2.1.4冻结、止付和协助执行通知书问题135
4.2.3.3书面申请和提供担保136
4.2.3.4给予海事强制令的条件136
4.2.3.5对申请的允许和驳回136
4.2.3.2给予海事强制令的管辖法院136
4.2.3.8海事强制令执行后的诉讼或仲裁程序137
4.2.3.7违反海事强制令的处罚137
4.2.3.6对给予海事强制令的复议申请和撤销137
4.2.3.9海事强制令的评论138
4.2.4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139
4.3开证行的抗辩权139
4.3.1开证行不是冻结信用证财产保全程序的当事人139
4.3.2开证行没有抗辩权140
4.4信用证冻结和扣押的上诉和复议程序140
4.4.1对给予诉前保全裁定的复议程序140
4.4.2上级人民法院的干预142
4.4.3最高人民法院的干预142
4.5信用证冻结的撤销143
4.6法官给予信用证欺诈民事救济时考虑的因素144
4.6.1是否构成信用证欺诈144
4.6.2证据要求145
4.6.3紧急状况145
4.6.4当事人获得其他救济方法的可能146
4.6.5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考虑146
4.6.6不违反公共利益147
4.6.7中间行地位的考虑148
4.6.8正当持票人地位和第三人利益的考虑149
4.6.9善意或恶意的考虑152
4.6.10对冻结会影响银行声誉的考虑153
4.7仲裁案件中适用诉讼保全和海事强制令154
4.8法院不当冻结信用证的恶果155
4.8.1损害了中国的银行国际声誉155
4.8.2损害了中国法院的形象156
4.8.3使中国的银行在国外面临无休止的不利诉讼156
5.实务问题和解决之道159
4.8.4损害了中国的长远利益159
5.1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9
5.1.1认定欺诈的举证要求过低而且弹性太大159
5.实务问题和解决之道159
5.1.2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而制约又太少161
5.1.3法官没有强大禁令武器只有诉前保全161
5.1.4地方法院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162
5.1.5法官对国际商业实务的了解太少而信用证制度又太复杂162
5.2.1制订和颁布新的司法解释162
5.2根本解决之道162
5.2.2加强对信用证案件的指导163
5.2.3加强对法官的培训163
1.关于进口押汇的争论164
进口押汇实务和法律问题初探164
进口押汇实务和法律问题初探164
1.关于进口押汇的争论164
1.1银行界的争论和实务差异164
1.2司法界的争论165
2.关于进口押汇性质的不同观点166
2.关于进口押汇性质的不同观点166
2.1进口押汇从商业实务中来166
2.2进口押汇押什么?167
2.3开证行在进口单据上的质押权178
2.4不同的单据和不同的约定对质押权设定的影响189
2.5开证行将具有质押权的单据信托给开证申请人及其复杂法律后果190
3.关于进口押汇的不同判例199
3.关于进口押汇的不同判例199
3.1.1进口押汇合同是一般合同200
3.1.2进口押汇合同是融资合同或银行贷款合同200
3.1将进口押汇当作一般的合同或融资合同处理200
3.2法院确认当事人在进口押汇合同中关于质押权的约定201
3.1.3进口押汇合同是所有权担保合同201
3.3.1法律无规定与法院的困境202
3.3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宗特别的进口押汇案例202
3.3.2本案事实203
3.3.3青岛市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205
3.3.4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207
3.3.6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另组合议庭再审208
3.3.5山东高院撤销二审判决指令再审208
3.3.7青岛案简单评论209
3.5最高法院的不确定立场211
3.4一些恶劣的判例对发生的进口押汇视而不见211
3.5.1过去的判例:进口押汇合同是一份担保借款合同211
3.5.2海事案件:谁持有提单谁就对提单代表的贷物具有所有权212
3.5.3最高法院的最新立场:开证行在提单以及提单代表的贷物上具有担保物权213
4.关键的问题:进口押汇在担保法框架内的困难214
4.关键的问题:进口押汇在担保法框架内的困难214
4.1质押物的脱手和质押权的成立214
4.2一个合理的解释:信托收据下的间接占有217
4.3开证担保人的担保责任问题219
4.4英美法的衡平法传统和信托以及信托收据220
4.5中国有了信托法221
4.6担保法上的要求和信托法上约定的冲突223
4.7.1担保法和实践的矛盾:典型性担保和非典型性担保224
4.7大陆法上的判例和学理:让与担保对占有改定的确认224
4.7.2矛盾的解决:证与担保227
4.7.3让与担保的特点229
4.7.3.1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作为担保和占有改定合二为一229
4.7.3.2所有权的可赎回性231
4.7.3.3所有权转移和占有改定的内部性231
4.7.3.4虚伪表示与信托所有权233
4.7.3.5所有权担保没有附随性235
4.7.5德国、法国和日本判例对民法典质押必须转移占有的突破236
4.7.4学理:所有权让与担保脱胎于德国法上抽象行为理论236
4.7.6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对非典型性担保的确认238
4.7.7让与担保产生的新的矛盾:善意第三人取得担保物所有权239
4.7.8不转移占有的质押和抵押的区别241
5.1结论242
5.结论和建议242
5.结论和建议242
5.2建议243
第二部分 主要案例回顾和判决评论247
最高人民法院纽科案判决评论247
1.案件概要247
第二部分 主要案例回顾和判决评论247
最高人民法院纽科案判决评论247
1.案件概要247
2.1调整信用证项下各方权利义务的准则248
2.评论248
2.评论248
2.2信用证独立性原则249
2.3严格相符原则和审单标准251
2.4审单时间252
2.5开证行和议付行以及通知行的关系253
3.结论254
3.结论254
最高人民法院潮连案判决评论255
最高人民法院潮连案判决评论255
1.案件事实概要255
1.案件事实概要255
2.1一审判决摘要256
2.两审判决摘要256
2.两审判决摘要256
2.2上诉双方意见257
3.判决评论258
3.1法院严格尊重当事人在信用证中的约定258
3.判决评论258
2.3二审判决摘要258
3.3严格相符原则在信用证纠纷案件中的适用259
3.2法院适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59
3.4当心“软条款”264
4.结论265
4.结论265
最高人民法院新湖商社案评论267
1.案件事实摘要267
1.案件事实摘要267
最高人民法院新湖商社案评论267
2.上诉人的上诉理由268
2.上诉人的上诉理由268
3.两审判决摘要269
3.两审判决摘要269
3.1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269
3.2最高人民法院二审2000年12月13日判决269
4.判决评论271
4.判决评论271
4.1新的信用证准先例271
4.2本案的主要争执点272
4.3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欺诈例外273
4.4开证申请人以基础合同欺诈为由申请法院止付信用证274
4.5信用证欺诈的认定和实质性标准276
4.6信用证纠纷和基础合同纠纷的不同导致追加第三人的不同277
4.7信用证纠纷涉及的管辖权问题279
1.案件概要280
最高人民法院江阴外贸案评论280
最高人民法院江阴外贸案评论280
1.案件概要280
2.法院判决意见282
2.法院判决意见282
3.本案争执点285
3.本案争执点285
4.法律分析285
4.1卖方即受益人交单不符已构成基础合同项下的根本违约285
4.法律分析285
4.2受益人交单不符即导致信用证终结286
4.3法院的立场和商业实践288
2.案件事实概要290
1.争执点290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青岛农行案判决评论290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青岛农行案判决评论290
1.争执点290
2.案件事实概要290
3.判决摘要291
3.1一审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摘要291
3.判决摘要291
3.2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民事判决书摘要292
3.3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书判决摘要292
4.评论294
4.1三审判决的不同意见294
4.2值得商榷的再审判决294
4.评论294
4.3本案的教训295
1.2信用证也是融资工具296
1.1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296
1.犯罪故意问题:牟其中有无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296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一审判决评论296
1.犯罪故意问题:牟其中有无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296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一审判决评论296
1.3牟其中利用了信用证的融资功能297
1.4非法占用和非法占有的区别298
2.1开证行有无因南德集团受损失300
1.5牟其中有无还款意图300
2.犯罪主体问题:牟其中骗了谁的钱300
2.犯罪主体问题:牟其中骗了谁的钱300
2.2信用证为谁开:代理进口制度301
2.3开证行接受的开证担保人302
3.犯罪的客观要件:南德集团有无实施诈骗行为302
3.1判决书认定骗开信用证的推理过程302
3.犯罪的客观要件:南德集团有无实施诈骗行为302
2.4信用证的法律关系问题302
4.1青岛市泛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孙中辉信用证诈骗案303
3.2提交假单据并非南德集团和牟其中所为,也非受南德集团和牟其中指使303
4.孙中辉案和牟其中案:两宗信用证诈骗案判决的比较303
4.孙中辉案和牟其中案:两宗信用证诈骗案判决的比较303
4.2又是香港东泽科技有限公司提交假单证304
4.3开证申请人骗开信用证和开证申请人的下一家骗开信用证304
4.4两宗案件应有区别304
5.结论和牟其中案对经贸界的警示305
5.结论和牟其中案对经贸界的警示305
厦门市海事法院千金一案判决评论306
厦门市海事法院千金一案判决评论306
1.案件事实概要307
1.案件事实概要307
2.判决摘要308
2.判决摘要308
3.1什么是信用证欺诈以及欺诈的认定标准309
3.判决评论309
3.判决评论309
3.2独立性原则和欺诈例外312
3.3欺诈例外也有例外314
3.4审理基础合同欺诈时如何处理信用证交易318
3.5未经审判剥夺开证行和信用证项下汇票持票人的权利321
3.6在冻结和撤销信用证付款时要特别保护银行的声誉322
3.7法院不当干预信用证支付造成银行实务的混乱和银行的尴尬地位323
3.8在处理信用证冻结或止付案件时法院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324
3.9证明信用证欺诈和必须给予法律救济的举证标准和举证责任326
3.10给予冻结信用证支付命令的单方程序329
单据之间不一致以及单据之间相互补救的法律问题332
2.争执的主要问题332
1.案情332
单据之间不一致以及单据之间相互补救的法律问题332
2.争执的主要问题332
1.案情332
3.法律分析333
3.1法律问题归纳333
3.2中国法院的指导性判例333
3.3中国法院的处理原则333
3.法律分析333
3.4单据之间的不一致问题334
3.5打字错误、合理审单人标准以及对审单人的误导可能335
3.6开证行能否参考单据中的其他无关栏目335
3.7单据之间能否互相补救(Inter-Document Cure)338
3.8反对单据之间互相补救的理由342
4.结论343
4.结论343
最高人民法院颂佳实业有限公司诉开证行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业务部兑付信用证纠纷案判决书347
第三部分 各级法院信用证以及与信用证有关案例的判决书选登347
第三部分 各级法院信用证以及与信用证有关案例的判决书选登347
最高人民法院颂佳实业有限公司诉开证行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业务部兑付信用证纠纷案判决书347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银行新疆分行诉新兴公司信用证交易纠纷案判决书352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银行新疆分行诉新兴公司信用证交易纠纷案判决书352
最高人民法院瑞士纽科案判决书357
最高人民法院瑞士纽科案判决书357
最高人民法院潮连案判决书362
最高人民法院潮连案判决书362
最高人民法院江阴外贸案判决书367
最高人民法院江阴外贸案判决书367
最高人民法院三和银行案判决书373
最高人民法院三和银行案判决书373
最高人民法院哈尔滨工商银行案判决书382
最高人民法院哈尔滨工商银行案判决书382
最高人民法院海南寰岛公司案判决书391
最高人民法院海南寰岛公司案判决书391
最高人民法院中冶湖北公司案判决书403
最高人民法院中冶湖北公司案判决书403
最高人民法院韩国新湖商社案判决书415
最高人民法院韩国新湖商社案判决书415
最高人民法院农行江头支行案判决书420
最高人民法院农行江头支行案判决书420
最高人民法院工行青岛经济开发区支行案判决书426
最高人民法院工行青岛经济开发区支行案判决书426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意大利信贷银行案判决书432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意大利信贷银行案判决书432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荷兰银行信用证纠纷案判决摘要440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荷兰银行信用证纠纷案判决摘要440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诚集团案一审判决书447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诚集团案一审判决书447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件一审判决书453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件一审判决书453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进口押汇和履约担保案判决书461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进口押汇和履约担保案判决书461
青岛市南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461
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书468
青岛市中院二审判决书的更正书475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裁定书477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书478
青岛市南区人民法院中信银行青岛分行诉中宇经济贸易发展公司进口押汇案判决书484
青岛市南区人民法院中信银行青岛分行诉中宇经济贸易发展公司进口押汇案判决书484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判决书488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判决书488
广州海事法院“中国工商银行汕头市韩江支行诉中国汕头外轮代理公司无单放货纠纷案”判决书492
广州海事法院“中国工商银行汕头市韩江支行诉中国汕头外轮代理公司无单放货纠纷案”判决书492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判决书500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二审判决书500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孙中辉信用证诈骗案判决书514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孙中辉信用证诈骗案判决书514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中行和农行议付承兑汇票纠纷案判决书522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中行和农行议付承兑汇票纠纷案判决书522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新湖商社案一审判决书526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新湖商社案一审判决书526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中行诉福建中福反担保案判决书541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中行诉福建中福反担保案判决书541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备用信用证案例材料54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备用信用证案例材料549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转让信用证案例判决书55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转让信用证案例判决书552
厦门海事法院百利多公司信用证欺诈纠纷案判决书560
厦门海事法院百利多公司信用证欺诈纠纷案判决书560
厦门海事法院香港千金一案判决书566
厦门海事法院香港千金一案判决书566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福建兴业银行诉北方工业公司信用证拒付纠纷案570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福建兴业银行诉北方工业公司信用证拒付纠纷案570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厦门北方公司诉福建兴业银行信用证案件二审判决书573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厦门北方公司诉福建兴业银行信用证案件二审判决书573
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件判决报道580
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进口押汇案件判决报道580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诉韩国朝兴银行信用证拒付案判决582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银行诉韩国朝兴银行信用证拒付案判决582
第四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文本589
附录一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589
第四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文本589
附录一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589
附录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信用证开证保证金采取冻结和扣划措施问题的规定596
附录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信用证开证保证金采取冻结和扣划措施问题的规定596
附录三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598
附录三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598
附录四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用证管理的通知》601
附录四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用证管理的通知》601
附录五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603
附录五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远期信用证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通知》603
附录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讨论稿)606
附录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讨论稿)606
1.1信用证的定义609
1.信用证609
1.1.1没有信用证的确切定义609
1.1.2注意各国国内法的定义609
1.1.3中国国内法的定义609
附录七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信用证业务指引》(讨论稿)609
附录七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信用证业务指引》(讨论稿)609
2.信用证的历史610
1.3信用证的独特性610
2.1英美法和大陆法的发展史610
2.1.1商人法610
1.2信用证定义在法律实务上的意义610
2.1.2国际银行标准实务611
2.1.3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作为国际惯例或标准合同条款611
2.2.2美国银行界的努力612
2.2.1国际商会的努力612
2.2.3英国和伦敦实务的影响612
2.2.4普通法和大陆法的妥协产物612
2.2国际商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发展史612
3.2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在各国国内法上的地位613
3.1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作为国际银行标准实务准则613
3.3国内法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之关系613
3.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国内法613
3.4备用信用证问题614
3.5 e-UCP614
3.6研究各国判例的重要性615
4.信用证机制的基本原则616
4.1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616
4.2信用证的单据交易原则617
4.3信用证的表面严格相符原则617
4.4信用证的迅捷付款机制618
4.5维护信用证机制和反欺诈原则619
5.信用证项下各方之法律关系620
4.6鼓励参与信用证交易和建立对信用证机制的信赖原则620
5.1信用证项下各方之标准合同关系620
5.2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关系621
5.3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的关系621
5.4开证行和受益人之关系622
5.5开证行和中间行之关系622
6.信用证的国际私法规则623
5.6银行责任的免除623
6.1国际商会的态度623
6.2英国和美国的规则624
6.2.1管辖权的确定624
6.3中国的成文法和判例625
6.2.2准据法的确定625
6.3.1一般情形625
7.信用证欺诈和司法救济问题626
6.3.2不方便法院626
7.1信用证欺诈和欺诈例外问题626
7.1.1信用证的欺诈例外627
7.1.2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判决:欺诈例外和实质性欺诈628
7.1.3欺诈例外的豁免629
7.1.4审理基础合同欺诈时如何处理信用证交易631
7.2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633
7.2.1中国法院审理信用证欺诈案件出现的严重问题633
7.2.2信用证欺诈的司法救济措施634
7.2.2.1因信用证欺诈而冻结信用证的条件634
7.2.3关于人民法院的扣划令和冻结令635
7.2.2.3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相关内部指示文件635
7.2.3.1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和信用证下的资金635
7.2.2.2各地法院对该司法解释的遵守635
7.2.3.2关于开证保证金636
7.2.3.3冻结信用证开证保证金和冻结信用证项下款项的区别636
7.2.3.4关于冻结问题637
7.2.3.5关于扣划问题637
7.2.4《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1993)638
7.2.4.1冻结单位的存款638
7.2.5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639
7.2.4.2银行对执行的配合639
7.2.5.1该文件的约束力639
7.2.6关于查询、冻结、扣押司法解释和止付令的问题640
7.2.5.3不得隐匿、转移存款、通风报信、指使当事人转移存款640
7.2.6.1存在的问题640
7.2.5.2冻结被执行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的手续和程序640
7.2.6.2关于止付令641
7.3人民法院在处理信用证欺诈案件中的其他问题642
7.3.1信用证下已经开证行承兑的汇票问题642
7.3.2冻结和撤销信用证付款时对银行声誉特别保护643
7.3.3法院不当干预信用证支付造成银行实务的混乱和银行的尴尬地位643
7.3.4在处理信用证案件时法院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644
7.3.5证明信用证欺诈和必须给予法律救济的举证标准和举证责任644
8.1信托收据来自于衡平法645
8.信托收据645
8.2中国已经有了信托法645
9.信用证的让渡和转让647
8.3当事人在信托收据中的约定对开证担保效力的影响647
9.1信用证的让渡(Assignment)647
9.3信用证让渡和转让的区别648
9.2信用证的转让(Transfer)648
12.律师在从事信用证业务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648
10.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的担保利益649
10.1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的担保利益问题的重要性649
10.2案件的多发性和对银行的特殊意义649
10.3法律不清晰649
10.4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的担保的设定650
10.4.1明示的担保设定650
10.4.2默示的担保设定650
10.4.3人的保证651
10.4.4物的担保651
10.4.5付款赎单问题651
10.4.6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开证行担保的落空652
10.4.7物保优于人保的协议排除652
11.信用证交易中的单据652
11.1信用证是单据交易652
11.1.2信用证交易中单据的核心地位653
11.1.3单据是银行开证的附属担保物653
11.1.4 进口押汇问题653
11.1.1银行只关心单据没有义务知晓基础交易和特殊贸易惯例653
11.2.1海运提单654
11.2.2空运与陆运单据654
11.2信用证业务中的主要单据654
11.2.4跟单汇票655
11.2.5多式联运单据655
11.2.3保险单655
11.3.1开证行遗失单据的责任656
11.3开证行审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56
11.3.2开证行审单的合理时间656
11.2.7审单清单656
11.2.6商业发票656
11.3.3UCP500的排除原则被最高人民法院的新判例接受657
11.3.4不符点通知的完善657
12.1.1没有成文法658
12.1.2没有判例法658
12.1.3很少的司法解释和公布的指导性判例658
12.1中国国内信用证法律实务的状况658
12.1.5各地的不同做法和各级法院的不同做法659
12.1.4同一法院的不同做法以及不同法官的不同理解659
12.1.6法院和银行实务界缺少沟通以及极少使用专家证人和专家意见659
12.2.2律师对国际经贸实务的了解660
12.2.1律师的素质要求660
12.2.3国内和国外法院审理信用证案件的差距660
12.2律师从事信用证业务中一些实际问题660
12.3.1中资银行在国外从事信用证业务661
12.3 WTO以后对律师现有银行国际业务的影响661
12.3.2外资银行可以在国内从事信用证业务661
附录八 引用案例和资料目录662
法律和法规662
附录八 引用案例和资料目录662
案例表663
国内案例663
外国判决670
引用的中英文文章目录674
中文文章674
英文文章678
书籍680
中文书籍680
英文书籍682
后记684
后记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