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话·诠释 杜维明与成中英的美国儒学论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对话·诠释 杜维明与成中英的美国儒学论说](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335333.jpg)
- 郑秋月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35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对话·诠释 杜维明与成中英的美国儒学论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迥异的缘起与相同的归途11
第一节 存在境遇的感悟与抉择11
一 相似的出身与迥异的性格11
二 走入哲学堂奥的引路人13
第二节 跨文化的致思与求索16
一 杜维明对儒家精神的长期探索16
二 成中英求西学以重建儒学传统23
第三节 对话与诠释的分野27
一 对话视阈下的波士顿儒家学者27
二 诠释方法中的夏威夷儒家学者30
第二章 儒家传统的内在资源及其限制33
第一节 儒家传统的内在资源33
一 儒家传统的原型观念与核心价值33
二 儒家传统的宗教性44
三 儒家知识分子49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样态厘析与分期62
一 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儒学三期模式63
二 儒学历史发展的三层次与五阶段74
第三节 儒家传统的反思与提升81
一 对儒家传统的思索与厘清81
二 作为轴心文明核心价值之一的儒家传统92
第三章 超越启蒙心态的儒学反思97
第一节 横扫现代价值领域和生活世界的理性精神98
一“启蒙”内涵及由来98
二 代表启蒙理性的科学技术无处不在101
第二节 理性的强势与价值的缺失103
一 作为强势意识形态的启蒙心态103
二 科学带给人类的双重疑惧106
第三节 对启蒙心态的超越与理性精神重建111
一 超越启蒙心态的儒学反思111
二 科学理性与儒家伦理的融通124
第四章 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130
第一节 一元现代性与多元现代性博弈130
一 工业东亚引发的一元现代性质疑130
二 东方有没有产生现代性的可能141
第二节 新现代性模式在太平洋地区兴起144
一 东亚:一种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诞生144
二 一套解释模式下的两种矛盾现象145
三 工业东亚的典范:新加坡151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东亚发展的契机与动力之一158
一 宋明儒学:东亚文明重大的精神发展阶段158
二 儒家伦理与东方企业精神160
三 新儒家伦理的地方意义与全球价值162
四 儒家传统不是东亚社会的唯一资源166
第四节 东亚社会的“双理”效应168
一 东亚社会现代化的两大伦理助缘168
二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171
第五章 传统·对话·宏扬——全球化与本土化情境下的儒家新人文主义诉求178
第一节 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并存下的当代世界179
第二节 文明对话181
一“文明对话”课题的提出181
二“文明对话”对“文明冲突”的回应183
三“文明对话”理念的开展与落实184
第三节 文化中国187
一“文化中国”的提出及其界定187
二“文化中国”三分法的问题188
三“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190
四“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192
第四节 当代视阈下的儒学反思194
一 儒家传统当代反思的三个基本前提194
二 现代精神再检讨:儒学本身的限制问题196
三 对儒学现代命运的思考198
第五节 前景展望:儒学第三期发展与儒家新人文主义诉求200
一“儒学第三期发展”设想的提出200
二 儒家传统面对西方挑战作出创造性回应204
三 儒学第三期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相干性209
四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展望与新人文主义诉求211
第六章 传统·诠释·重建——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儒家新契机218
第一节 对“本体”与“诠释”的历史考察218
一 本体与本体论的思考218
二 诠释与诠释学的观照223
第二节 本体诠释学:一种新方法论的建构226
一 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的分野226
二 “本体诠释学”的提出与意蕴227
三 本体诠释学的原则及功用232
第三节 本体诠释学的落实233
一 文明的挑战与文明对话234
二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努力241
三 重建中国哲学的含义252
四 重建的途径与意义256
五“新”新儒学:儒家哲学传统的重建260
结语269
主要参考文献271
后记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