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本社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3348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227MB
- 文件页数:583页
- 主题词:盆地-聚落地理-考古-调查报告-运城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规划与设计1
第二节 运城盆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与考古背景2
一 自然环境2
二 历史沿革4
三 运城盆地考古简史5
第三节 运城盆地区域考古调查方案及实施5
一 调查方法与实施线路的设计5
二 资料的整理:遗址与聚落的确认7
三 调查经过10
四 本书的写作11
第二章 GPS与GIS的应用13
第三章 涑水河流域遗址17
第一节 遗址分布概况17
第二节 绛县境内的遗址18
一 龙家坡遗址18
二 申家坡Ⅰ号遗址18
三 申家坡Ⅱ号遗址18
四 峪南遗址21
五 北杨遗址27
六 西沟遗址30
七 沟西Ⅰ号遗址34
八 沟西Ⅱ号遗址38
九 柿树林遗址39
一○ 东吴壁遗址40
一一 西吴壁遗址45
一二 孔家庄遗址49
一三 西荆遗址50
一四 小张遗址54
一五 西杨遗址57
一六 东仇遗址57
一七 周家庄遗址59
一八 横水Ⅰ号遗址74
一九 横水Ⅱ号遗址74
二○ 栱北遗址76
二一 贾家堡遗址77
二二 下庄遗址80
二三 新庄遗址80
二四 柳庄遗址84
二五 东外遗址85
二六 坡底遗址87
二七 柳泉Ⅰ号遗址89
二八 柳泉Ⅱ号遗址92
二九 裴家堡遗址92
三○ 宋庄北堡遗址93
三一 宋西遗址95
三二 东山底Ⅰ号遗址97
三三 东山底Ⅱ号遗址99
三四 西山底Ⅰ号遗址99
三五 西山底Ⅱ号遗址101
第三节 闻喜县境内的遗址103
一 官庄遗址103
二 仓底遗址104
三 湖村遗址111
四 上社观遗址116
五 魏家园遗址118
六 王家园遗址119
七 裴柏遗址119
八 文店Ⅰ号遗址121
九 文店Ⅱ号遗址122
一○ 文店Ⅲ号遗址123
一一 东姚遗址124
一二 北中庄遗址125
一三 下中庄Ⅰ号遗址125
一四 下中庄Ⅱ号遗址128
一五 新农村遗址128
一六 张家庄遗址128
一七 程家庄遗址134
一八 冀鲁遗址137
一九 丁店遗址139
二○ 仪张遗址140
二一 郭家庄遗址141
二二 郭店遗址143
二三 南宋遗址144
二四 韩家庄遗址146
二五 李家房遗址148
二六 下邱遗址149
二七 上邵王遗址152
二八 鲁豫遗址155
二九 吉家峪遗址156
三○ 柴家峪遗址158
三一 东峪遗址159
三二 西阳泉头Ⅰ号遗址161
三三 西阳泉头Ⅱ号遗址162
三四 寺底遗址163
三五 刘古庄遗址165
三六 蔡薛遗址165
三七 岳家园Ⅰ号遗址165
三八 岳家园Ⅱ号遗址167
三九 上峪口遗址167
四○ 蔡庄Ⅰ号遗址170
四一 蔡庄Ⅱ号遗址172
四二 梨凹遗址172
四三 冷泉遗址172
四四 孙村Ⅰ号遗址173
四五 孙村Ⅱ号遗址176
四六 孙村Ⅲ号遗址177
四七 孙村Ⅳ号遗址178
四八 孙村Ⅴ号遗址179
四九 冯村遗址181
五○ 坡申Ⅰ号遗址182
五一 坡申Ⅱ号遗址183
五二 店头堡遗址183
五三 小泽遗址191
五四 大泽Ⅰ号遗址191
五五 大泽Ⅱ号遗址193
五六 南郭遗址194
五七 裴社Ⅰ号遗址196
五八 裴社Ⅱ号遗址198
五九 裴社Ⅲ号遗址198
六○ 保安遗址198
六一 花鸡沟遗址199
六二 柏范底遗址199
六三 辛庄上遗址200
六四 河底遗址201
六五 南姚Ⅰ号遗址203
六六 南姚Ⅱ号遗址204
六七 南王遗址208
六八 柏底Ⅰ号遗址210
六九 柏底Ⅱ号遗址210
七○ 柏底Ⅲ号遗址211
七一 后宫Ⅰ号遗址212
七二 后宫Ⅱ号遗址213
七三 前偏桥遗址214
七四 上偏桥遗址219
七五 十八堰Ⅰ号遗址220
七六 十八堰Ⅱ号遗址222
七七 南白石遗址222
七八 蔡村遗址227
七九 下院Ⅰ号遗址228
八○ 下院Ⅱ号遗址233
八一 汾村遗址233
八二 余家岭遗址234
八三 三河口遗址238
第四节 夏县境内的遗址239
一 沙流遗址239
二 西晋遗址244
三 水南遗址244
四 坡底遗址248
五 月芽堡Ⅰ号遗址250
六 月芽堡Ⅱ号遗址251
七 西张遗址252
八 小张遗址254
九 杨村遗址254
第五节 运城市(盐湖区)境内的遗址256
一 东孙坞遗址256
二 西曲马遗址258
三 太方遗址258
四 冯村遗址260
五 老杜遗址261
六 新杜遗址262
七 新郭遗址264
八 西阳遗址265
九 姚张西遗址266
第六节 临猗县境内的遗址266
一 董家庄遗址266
二 东三里遗址267
三 南庄遗址268
四 西乔阳遗址269
五 高头庄遗址272
六 杨家堡遗址274
第四章 青龙河流域遗址275
第一节 遗址分布概况275
第二节 闻喜县和夏县境内的遗址278
一 王赵遗址278
二 东跃遗址279
三 东下冯—埝掌遗址279
四 埝掌遗址288
五 崔家河Ⅰ号遗址289
六 崔家河Ⅱ号遗址294
七 崔家河Ⅲ号遗址295
八 常马遗址296
九 大理遗址297
一○ 圪塔遗址297
一一 牯垛遗址300
一二 牯垛岭遗址302
一三 楼底遗址302
一四 西阴遗址303
一五 东阴遗址309
一六 苏庄遗址317
一七 阴庄Ⅰ号遗址318
一八 阴庄Ⅱ号遗址319
一九 下张遗址320
二○ 尉郭遗址320
二一 中卫遗址323
二二 大台遗址323
二三 白张遗址323
二四 南坡底遗址325
二五 山底遗址326
二六 陈村遗址326
二七 裴介Ⅰ号遗址330
二八 裴介Ⅱ号遗址335
二九 姚村遗址337
三○ 南卫遗址337
三一 辕村Ⅰ号遗址343
三二 辕村Ⅱ号遗址350
三三 上渰底遗址351
三四 堡尔遗址356
三五 史家遗址356
三六 南吴遗址362
第三节 运城市(盐湖区)境内的遗址365
一 吕儒遗址365
二 壕头遗址373
三 下王遗址373
四 丁家卓遗址375
五 西纽遗址375
六 张良遗址379
七 汤里Ⅰ号遗址379
八 汤里Ⅱ号遗址381
九 磨河遗址382
一○ 东郭遗址382
一一 安邑遗址383
第五章 运城盆地东部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征385
第一节 仰韶早期的聚落385
一 文化属性385
二 聚落的分布385
三 聚落等级划分387
四 聚落群划分387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389
第二节 仰韶中期的聚落391
一 文化属性391
二 聚落的分布392
三 聚落等级划分395
四 聚落群划分395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01
第三节 仰韶晚期的聚落403
一 文化属性403
二 聚落的分布403
三 聚落等级划分406
四 聚落群划分407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11
第四节 庙底沟二期的聚落413
一 文化属性413
二 聚落的分布414
三 聚落等级划分418
四 聚落群划分419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26
第五节 龙山时期的聚落426
一 文化属性426
二 聚落的分布427
三 聚落等级划分431
四 聚落群划分432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34
第六节 二里头时期的聚落435
一 文化属性436
二 聚落的分布437
三 聚落等级划分441
四 聚落群划分443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44
第七节 二里岗时期的聚落445
一 文化属性445
二 聚落的分布445
三 聚落等级划分448
四 聚落群的划分448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450
第六章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形态的演变451
一 仰韶早期452
二 仰韶中期454
三 仰韶晚期459
四 庙底沟二期462
五 龙山时期465
六 二里头时期468
七 二里岗时期470
八 总结与讨论472
附表 运城盆地遗址登记表477
后记488
英文提要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