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光学手册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光学手册 下
  • 李景镇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485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86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80页
  • 主题词:光学-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光学手册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1445

第二十一章 纤维光学和变折射率光学1445

第一节 纤维光学和光学纤维1445

一、发展历史1445

二、光学纤维的分类1446

(一)玻璃光学纤维1446

(二)聚合物光学纤维1448

(三)液芯光学纤维1448

(四)红外光学纤维和紫外光学纤维1448

(五)激活光学纤维1448

(六)耐辐照光学纤维1448

第二节 光学纤维的光线理论1449

一、光线的种类1449

二、光学纤维元件传光、传像的基本原理1449

三、子午光线分析1449

(一)数值孔径1449

(二)直圆柱光学纤维1450

(三)弯曲的光学纤维1451

(四)锥形光学纤维1452

四、斜光线1452

五、光学纤维元件的分辨本领1452

六、透射性能1453

第三节 变折射率光纤的光线理论1454

第四节 普通光纤的波动理论1455

一、光波在光纤中的解1455

二、光波场的本征值方程1456

(一)本征值方程1456

(二)光纤中光波场的TE模和TH模1457

(三)光纤中光波场的混合模1458

三、模的截止特性1458

(一)接近截止的u值1458

(二)远离截止近似条件下的本征值方程1459

(三)横向相位参量与贝塞尔函数的关系1460

四、弱传导近似与线偏振模1461

(一)弱传导近似1461

(二)线偏振模1461

第五节 变折射率光纤的波动理论1462

一、变折射率光纤的场解1462

二、变折射率光纤光波的模场分析1462

(一)圆柱坐标系下的标量波动方程式1462

(二)横向场分量表达式1463

第六节 传输的模总数和光功率分布1464

一、传输的模总数1464

二、光功率分布1466

第七节 光纤的传输特性1466

一、光纤色散1466

(一)光纤色散分析1466

(二)色散光纤1467

二、光纤损耗1468

(一)光纤损耗分析1468

(二)低损耗光纤1469

三、光纤的非线性光学效应1470

(一)非线性极化率1470

(二)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1471

(三)三阶非线性效应1472

(四)光致折射率变化1472

(五)受激拉曼散射1473

(六)受激布里渊散射1474

(七)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光孤子1474

四、非线性光纤1475

第八节 红外光纤和聚合物光纤1476

一、红外光学纤维1476

(一)对红外材料的要求1476

(二)红外光学纤维材料1476

(三)红外光学纤维的制作1477

二、聚合物光学纤维1477

(一)聚合物光学纤维的优缺点1477

(二)对聚合物光学纤维的要求1477

(三)聚合物的主要品种1478

(四)聚合物光学纤维1479

第九节 光纤通信基础1481

一、光通信分类1481

(一)大气激光通信1481

(二)光纤通信1481

二、光纤通信系统1483

三、光纤通信的基础器件1484

四、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1488

(一)光放大技术1488

(二)光调制技术1489

(三)光复用技术1489

(四)光交换技术1490

第十节 光子晶体光纤1491

一、光子晶体发展简介1491

二、光子晶体理论1492

三、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1492

四、光子晶体光纤1493

(一)光子晶体光纤的分类1493

(二)光子晶体光纤的制作1494

(三)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1495

(四)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1496

五、光子晶体的应用1497

第十一节 变折射率光学1499

一、变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分布1499

(一)折射率分布的推导1499

(二)三种变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分布表示1500

二、径向变折射率透镜的光学特性1501

(一)光线轨迹的近似解1501

(二)特殊情况下的光线轨迹1502

(三)数值孔径1503

三、径向变折射率透镜的成像特性1503

(一)近轴光学参量1503

(二)径向变折射率透镜的成像特性1504

第十二节 平面微透镜阵列1506

一、平面微透镜的折射率分布1507

二、变折射率平面微透镜的光线轨迹1508

(一)广义鲁尼伯格近似1508

(二)旋转对称近似1509

三、平面微透镜的成像特性1510

(一)近轴成像公式1510

(二)几种特殊情况1511

四、平面微透镜阵列的制作1512

五、异形(正方形和正六角形)径向变折射率透镜阵列1514

(一)方形径向变折射率透镜的制作及光学性能研究1514

(二)异形孔径径向变折射率平面微透镜阵列的制作1516

六、微透镜阵列的基本理论1518

(一)阵列光学1518

(二)微透镜阵列的光线理论1518

(三)微透镜阵列的衍射理论1519

第十三节 光纤传感技术1522

一、光纤传感器的分类1522

二、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1523

三、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1523

(一)功能型调制1524

(二)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1524

(三)萨格奈克光纤干涉仪1525

(四)白光干涉型光纤传感器1525

四、偏振态调制型光纤传感器1526

五、几种重要的光纤传感器1526

(一)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技术1526

(二)聚合物光纤传感器1527

(三)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1528

(四)光纤传感器网络和多路复用1528

第十四节 制作工艺1532

一、棒管组合工艺1533

二、双坩埚工艺1533

三、制作传像束的排列工艺1533

四、酸洗工艺1534

五、热熔工艺1534

六、低损耗光学纤维预制棒的制作方法1534

七、变折射率棒透镜的制作1535

第十五节 测试技术1537

一、数值孔径的测量1537

二、光学纤维束透射率的测量1538

三、低损耗的测量1539

四、光纤传像束分辨率的测量1539

五、调制传递函数的测量1539

六、矩形波响应的测量1540

七、折射率分布的测量1540

(一)散射法1542

(二)干涉法1542

(三)端面反射法1543

(四)X射线显微分析法1544

(五)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1544

八、色散特性的测量1544

(一)脉冲法1544

(二)扫描调制法1546

第二十二章 导波光学和集成光学1549

第一节 介质平板波导1549

一、平板光波导的光线光学模型1549

(一)平板光波导1549

(二)平板波导的模式1550

(三)平板波导的导模1550

(四)平板波导的传播常数1551

二、平板波导的电磁理论1552

(一)平板波导的波动方程1552

(二)TE导模1553

(三)TM导模1555

第二节 渐变折射率波导1555

一、光线近似方法1555

(一)色散方程1555

(二)转折点处的相移1556

二、分析转移矩阵理论1557

(一)转移矩阵1557

(二)非对称多层平板波导1558

(三)渐变折射率波导1558

(四)积分形式的散射子波的相位贡献1560

第三节 矩形介质波导1561

一、马卡提里近似解析法1562

(一)近似假设1562

(二)Exmn模式分析1562

(三)Eymn模式分析1564

(四)导模的电场分布1564

(五)平板波导变换1564

二、有效折射率法1565

(一)分析基础1565

(二)模式本征方程1565

第四节 表面等离子体波和金属包覆波导1566

一、金属与介质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波1566

(一)表面等离子体波的存在条件1566

(二)表面等离子体波的激发1567

二、金属包覆介质波导1568

(一)非对称金属包覆介质波导1568

(二)对称金属包覆介质波导1569

(三)对称金属包覆介质波导的直接耦合方法1570

三、超高阶导模的应用1571

(一)古斯-汉欣位移增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571

(二)高灵敏度传感器的研究1572

第五节 光波导特征参数的表征1574

一、棱镜-波导耦合系统1574

(一)工作原理和m线光谱学1574

(二)反射率公式与衰减全反射谱1575

(三)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1578

二、光波导传输损耗的测量1580

(一)光波导传输损耗的微扰计算1580

(二)端面耦合法1581

(三)滑动棱镜法1582

(四)数字化散射方法1582

第六节 分立光波导元件1583

一、光波导无源器件1584

(一)光路变换波导元件1584

(二)波导功率分配(分束)器1584

(三)波导偏振(起偏)器1586

(四)波导波长变换(波分复用)器1586

(五)波导透镜(波前变换)1588

二、光波导有源器件1588

(一)光导波的控制1588

(二)电光效应波导器件1590

(三)声光效应波导器件1595

(四)热光效应波导器件1596

(五)非线性光学效应波导器件1597

(六)光放大波导器件1598

(七)半导体材料中的波导有源器件1598

第七节 集成光学1599

一、集成光学1599

二、系统集成技术1600

三、集成光路器件的材料1600

第八节 导波光学和集成光学的应用1602

一、光纤通信技术1603

(一)多波长集成光源1603

(二)全光波长转换器1604

(三)矩阵式光开关1604

(四)AWG的综合应用1606

二、光传感技术1609

三、光波导布线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1611

第二十三章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光学1615

第一节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光学特性1615

一、金属的光学性质1616

(一)描述金属光学特性的理论基础1616

(二)金属光学的德拜模型1616

(三)金属光学的杜鲁德模型1617

(四)金属光学的洛伦兹模型1618

(五)金属的介电常数1619

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622

三、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1622

(一)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的产生机理与4个特征长度1622

(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特点1627

(三)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银膜最佳厚度与退相位效应1631

(四)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光环实验1631

第二节 准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太赫兹波波段的应用1632

一、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632

(一)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提出1632

(二)一维结构上的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634

(三)三维结构上的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635

(四)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证明1636

二、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关系1637

三、太赫兹波波段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637

第三节 金属狭缝和周期沟组成结构的电磁辐射特性1638

一、金属在太赫兹波波段的理想导体近似和模式展开法1639

二、多方向定向辐射1640

(一)多方向定向辐射产生的条件1640

(二)多方向定向辐射的物理原理1642

三、光束整形和辐射角度可调的定向辐射1644

(一)光束整形1646

(二)辐射方向可控的定向辐射1648

(三)定向辐射与光束整形的关系1649

第四节 亚波长金属孔阵列和周期沟槽组成结构的电磁辐射特性1649

一、结构组成1649

二、孔阵列结合周期沟槽结构的透射率1650

三、孔阵列结合周期沟槽结构的远场分布1651

第五节 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1653

一、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进展1654

(一)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基板研制进展1654

(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谱的数值模拟进展1657

(三)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几项重要应用的前景1660

二、化学、生物分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传感器和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传感器1661

(一)原理与应用领域1661

(二)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传感器1661

三、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纳集成光子学器件1662

(一)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光子晶体1663

(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纳集成光子学器件的研究进展1664

第二十四章 海洋光学1671

第一节 天然水体的光学性质1671

一、名词术语1671

二、水光学使用(常用)的辐射量1674

三、固有光学性质1675

四、表观光学性质1677

五、天然水体的有效光学组分1678

(一)溶解物质1678

(二)颗粒物质1678

六、粒径分布(粒子尺寸分布)1679

七、水的电磁特性1680

八、折射率1681

(一)海水的折射率1681

(二)颗粒的折射率1683

第二节 水体的吸收1683

一、吸收的测量1683

二、纯海水的吸收1684

三、溶解有机物的吸收1684

四、浮游植物的吸收1685

五、有机碎屑的吸收1687

六、吸收的生物光学模型1688

第三节 水体的散射1690

一、散射的测量1690

二、纯水及纯海水引起的散射1690

(一)纯水散射的瑞利理论1690

(二)液体散射的起伏理论1691

(三)纯水及纯海水的散射函数1691

三、颗粒散射1692

(一)米氏散射理论1692

(二)体积散射函数β(?)1693

(三)散射光的偏振1696

四、波长依赖性:生物一光学模型1697

第四节 海面与辐射的相互作用1700

一、海面上的总辐射1700

二、海面反射1700

(一)直射辐射的反射1700

(二)漫(射)辐射的散射1701

(三)总辐射的反射率1701

(四)漫反射系数的概念1701

三、海面折射1701

四、海面辐亮度与辐照度的变化1702

五、辐照度反射比和遥感1702

六、非弹性散射和偏振1704

第五节 光在海水中的传输1705

一、光束衰减1705

二、漫(射)衰减和Jerlov水体类型1707

三、辐射在海水中的传输1710

(一)散射光的简单积分1710

(二)向下辐照度与太阳高度的关系1711

(三)标量辐照度1711

(四)辐射传输方程1711

(五)目标的表观辐亮度1712

(六)辐亮度分布的实测值1712

(七)特定方向的辐亮度实测值1719

(八)单位长度准直光的透射率1727

(九)水平面辐照度和漫射衰减系数1729

(十)辐照度反射比(反射比函数)1730

(十一)分布函数1731

四、海水中的能见度1736

(一)衬度1736

(二)调制传递函数1737

(三)光束横向相干性1738

第二十五章 大气光学1743

第一节 大气光学参数模式1743

一、大气结构和大气气体成分1743

(一)大气结构1743

(二)大气化学成分1743

(三)大气模式1744

二、大气气溶胶模式1752

(一)大气中的粒子1752

(二)气溶胶粒子浓度分布1752

(三)典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1752

(四)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1753

(五)气溶胶模型1754

(六)气溶胶光学厚度1754

(七)气溶胶消光1755

三、大气湍流的光学特性1755

第二节 光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1758

一、大气分子吸收1758

(一)大气分子吸收的一般特征1758

(二)高分辨率大气分子吸收1759

(三)大气分子吸收1762

(四)斜程大气吸收1763

(五)低分辨率大气分子吸收1764

(六)分子吸收谱线数据库:HITRAN1765

二、大气微粒散射及计算方法1766

三、单次散射近似、大气透射率与激光雷达比1768

四、分子发射和热辐射1769

第三节 辐射大气传输及大气背景辐射特性1770

一、基本辐射传输方程1770

二、短波背景辐射1770

(一)太阳直射和散射辐射1770

(二)多次散射1771

(三)地表反射率1772

三、长波背景辐射1772

(一)晴天天空背景辐射1772

(二)有云天气天空背景辐射1773

四、大气辐射传输的实用算法1773

第四节 大气中的光传播效应1774

一、大气折射1774

二、湍流效应1775

(一)相干性退化与相位起伏1775

(二)到达角起伏1776

(三)光强起伏1777

(四)光斑漂移与扩展1778

三、图像效应1779

四、热晕效应1779

五、非弹性散射——荧光、受激拉曼散射1781

第五节 大气光学遥感1781

一、利用太阳光的大气被动遥感1781

(一)太阳辐射计测量气溶胶的光学厚度1781

(二)多布森方法测量臭氧总量1783

(三)卫星遥感1783

二、激光雷达的大气主动遥感1784

(一)探测大气气溶胶的米氏散射激光雷达1785

(二)测量大气成分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1787

(三)拉曼激光雷达1789

(四)相干和非相干测风激光雷达1791

附录一 常用的激光波长的大气吸收和散射系数1792

附录二0.4~25 μm波段中分辨率大气光谱透射率1835

附录三 单位换算1847

第二十六章 空间光学1853

第一节 空间环境和遥感1853

一、空间特殊环境1853

(一)轨道高度1853

(二)真空环境1854

(三)微重力环境1854

(四)高低温热环境1854

(五)粒子辐照1855

(六)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1855

二、空间光学遥感1855

(一)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1855

(二)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1856

第二节 空间光学遥感仪器的分类1864

一、按光学仪器分类1864

(一)成像相机1864

(二)光谱仪1866

(三)辐射计1867

(四)成像光谱仪1868

二、按用途分类1869

(一)空间侦察相机1869

(二)空间立体测绘相机1870

(三)气象、海洋观测光学成像遥感器1872

(四)陆地观测光学成像遥感器1874

(五)大气探测光学遥感仪器1875

(六)空间监测光学遥感器1877

(七)空间天文望远镜1877

(八)探月光学遥感仪器1878

第三节 空间光学遥感仪器中的关键光学技术1878

一、光学设计1878

二、光学材料1879

三、非球面数控光学加工与检测1881

四、镀膜1881

五、计算机辅助装调与总检测1882

(一)计算机辅助装调的必要性1882

(二)建立计算机辅助装调的数学模型1882

(三)计算机辅助装调的数学模型中已知量的获取1883

(四)逆向优化算法1884

(五)计算机辅助装调工作流程1886

(六)像质的总检测1887

六、环境试验(热光学试验)1887

七、光谱和辐射标定1888

八、外场试验1895

九、大口径波前传感技术1896

(一)干涉测量技术1896

(二)夏克-哈特曼传感器技术1896

(三)五棱镜扫描技术1897

(四)相位恢复技术1898

第四节 对地观测用空间相机1901

一、高分辨率可见光(全色和多光谱)相机1901

二、高分辨率红外相机1904

三、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1905

四、轻型宽覆盖相机1908

五、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1909

第五节 空间天文望远镜1911

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1912

二、单开口远红外空间望远镜1912

三、超新星加速度探测器空间望远镜1912

四、欧空局Herschel空间望远镜1913

五、日本的红外空间望远镜SPICA1914

第二十七章 自适应光学1917

第一节 自适应光学的内涵和发展1917

一、自适应光学的内涵1917

二、自适应光学的发展1918

第二节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1919

第三节 大气湍流的特性及其对自适应光学校正的要求1920

一、大气湍流的特性1920

(一)湍流速度场的结构函数1920

(二)大气湍流的特征参数1921

(三)大气湍流模型1922

(四)大气湍流所引起的波前整体倾斜与校正1923

二、泽尼克多项式1924

三、大气湍流对成像光学系统的影响1927

四、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特点和难点1927

第四节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实现1928

一、波前传感器1928

(一)剪切干涉波前传感器技术1929

(二)动态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技术1931

(三)波前曲率传感技术1933

(四)像清晰化波前传感技术1933

(五)波前复原算法1934

二、波前校正器1937

(一)变形反射镜1937

(二)高速倾斜反射镜1942

三、波前控制器1943

(一)高速波前处理计算机1943

(二)控制器及控制算法1944

四、激光导引星技术1948

第五节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1949

一、变形镜回路波前校正残余误差1949

(一)有限控制带宽引起的残余误差与控制带宽1950

(二)探测噪声引入的误差1950

(三)空间拟合误差与变形镜单元数1951

(四)非等晕性误差1951

二、倾斜校正残余误差1951

三、自适应光学系统补偿效果评价1952

四、校正能力和探测能力之间的平衡1953

五、红外自适应光学技术1954

第二十八章 生物光子学和生物光子检测1957

第一节 生物光子学概论1957

一、生物光子学的研究进展1957

二、生物光子辐射的探测1959

三、生物光子辐射的基本特征1959

第二节 生物光子辐射的相干性理论1961

一、相干性理论的物理基础1961

二、波普的布居守恒律1962

三、延迟发光的双曲性弛豫1964

四、生物光子辐射的合作性1965

五、生命态的有序性分析1967

第三节 生物光子辐射的量子理论1969

一、合作效应与合作辐射1969

二、三能级系统的Exciplex模型1970

(一)理论建立的实验基础1970

(二)系统的哈密顿和主方程1971

(三)系统的耦合运动方程1972

三、系统的动力学1974

(一)激发态动力学方程1974

(二)合作辐射:超辐射1975

(三)合作辐射:超荧光1978

四、理论与实验结果的比较1981

第四节 生物光子检测技术1985

一、食品安全及质量检验1985

(一)食品的安全检验1986

(二)食品质量的快速灵敏检测1986

(三)食品新鲜度的测量1988

(四)食品质量的“预报”1988

(五)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1989

二、水质量的生物指示剂检测法1990

(一)原理和操作1990

(二)应用举例1991

三、结论1992

第二十九章 视觉光学2000

第一节 眼折光系统2000

一、眼球的组成与光学参数2000

二、模型眼2001

三、调节2003

四、瞳孔的变化2006

五、成像性能2006

第二节 光信息的接受与加工2009

一、网膜的组织结构2009

二、视力(分辨)与MTF2009

三、光谱特性2011

四、适应与感光灵敏度2011

五、方向灵敏度2013

六、视觉信息的传递通路2013

七、感受野与马赫现象2014

八、鲎眼及侧抑制2015

九、色颉颃机制2016

第三节 图像信息与视觉心理2017

一、物理信息与视觉心理的对应2017

二、显示条件2017

(一)视野特性2017

(二)观察的容许条件2018

(三)显示面周围的条件2018

三、空间信息的视觉特性2018

(一)视力特性2018

(二)图形的分辨特性2018

(三)空间频率特性2019

(四)图像的感觉、知觉与识别2024

(五)双眼视觉2026

四、时-空信息的视觉特性2029

(一)视觉暂留2029

(二)时间频率特性2029

五、时-空诱导特性2031

第四节 视觉光学测试技术2032

一、眼折光系统光学测试2032

(一)光焦度的测试2032

(二)眼光学参数的测试2034

(三)成像性能的测试2036

二、视觉心理测试2038

(一)常数测量2038

(二)灵敏度测试2039

(三)视觉系统MTF的测试2041

第五节 光对眼的损伤2043

一、光的作用2043

二、眼组织的光吸收和透射2043

三、各种光对眼的损伤2044

四、防护激光损伤的安全量级2046

第六节 眼镜光学2047

一、眼的折光状态2047

二、眼镜透镜的光焦度2048

三、眼镜的分类2048

四、散光校正用眼镜2053

五、眼镜的像差2054

六、眼镜片的检验2056

第三十章 显示光学2059

第一节 显示的内涵和显示器的性能参数2059

一、显示的内涵2059

二、显示器的组成和分类2059

(一)显示器的组成2059

(二)显示器的分类2060

三、电视传像原理2061

(一)关于像素的概念2061

(二)用光栅扫描将图像分解和组合2061

(三)用矩阵寻址方式将图像分解和组合2062

四、表征图像质量的主要指标2063

(一)分辨率、清晰度、显示容量2063

(二)亮度和明度2064

(三)对比度(简称CR或CR)2065

(四)灰度与灰度等级2065

(五)可视角2066

(六)色域和色域覆盖率2066

(七)流明效力2066

五、影响观看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2066

(一)显示屏几何参量和观看距离的影响2066

(二)环境光对观看质量的影响2067

(三)显示屏色调特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067

(四)在图像信号量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影响图像质量的问题2068

(五)画面明暗和对比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069

(六)色重现特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069

(七)各种干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069

第二节 液晶显示器2070

一、液晶材料和主要辅助材料2070

(一)简介2070

(二)液晶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071

(三)液晶的物理性质2071

(四)显示用液晶材料2073

(五)液晶显示用其他原材料2074

二、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2078

(一)扭曲向列液晶显示2078

(二)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2079

(三)有源矩阵液晶显示2080

第三节 等离子体显示2082

一、等离子体显示器2082

(一)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定义与分类2082

(二)交流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结构2082

(三)交流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工作原理2083

二、放电气体2083

三、发光机理2083

(一)气体放电过程2084

(二)荧光粉发光过程2084

四、真空紫外荧光粉和它们的特性2084

五、等离子体电视的优缺点2086

第四节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2086

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概述2086

二、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结构与显示原理2088

(一)器件结构2088

(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2088

(三)器件的老化机理2089

第五节 其他显示器2090

一、阴极射线管2090

(一)阴极射线管的结构和原理2090

(二)彩色阴极射线管2091

(三)示波用阴极射线管2092

(四)其他类型的阴极射线管2092

(五)阴极射线管对荧光粉的一般要求2093

(六)彩色显像管用荧光粉2095

二、真空荧光显示2095

(一)真空荧光显示器件2095

(二)真空荧光显示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096

(三)真空荧光显示对荧光粉的要求2097

(四)真空荧光显示器件用荧光粉2097

三、场致发射显示2099

(一)场致发射显示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099

(二)场致发射体的制造工艺2100

(三)场致发射显示用荧光粉2101

第六节 大屏幕投影显示2102

一、大屏幕显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2102

二、1940—1992年的早期投影显示系统2102

(一)阴极射线管投影显示2102

(二)油膜光阀2103

(三)光电导式液晶光阀2104

三、1992—2008年的现代投影显示系统2104

(一)数字光处理器投影显示2104

(二)液晶投影仪2109

四、常见投影显示技术的比较2110

五、未来的投影显示技术2111

(一)激光投影显示的分类2111

(二)激光投影显示的优缺点2112

六、投影系统的光源和光学系统2113

(一)光源2113

(二)光学系统2115

(三)色分离及色合成光学系统2116

七、投影显示的发展方向2118

第七节 显示光学中的视觉特性2119

一、视觉的亮度感觉和空间特性2119

(一)亮度的感觉2119

(二)亮度与明度的关系2120

(三)视觉的空间分辨能力2120

(四)人眼的视野2122

(五)利用视觉特性减少图像信号传输的数码率2122

二、视觉的时间分辨率2123

(一)时间的积分或叠加效应2123

(二)时间频率特性2123

三、人眼的色觉2123

(一)三色说2123

(二)颜色的3个基本特征2124

(三)人眼对颜色的分辨能力2124

(四)颜色的混合2125

四、人眼的立体视觉2125

(一)立体视觉原理2125

(二)立体电视2127

第八节 显示光学的电光参量测量2128

一、规定标准的测试环境和测量条件2128

(一)标准的测量环境条件2128

(二)标准的暗室条件2128

(三)标准的环境光照明条件2128

(四)标准的测量设备安置方式2129

(五)测量前LMD与显示器的预热时间2129

二、亮度和亮度均匀性2129

(一)亮度测量2129

(二)亮度的均匀性2130

三、对比度2130

(一)暗室对比度2130

(二)亮室对比度2131

四、色度和色度的均匀性2131

(一)屏中心色坐标、色域和色域面积2131

(二)色度的不均匀性2132

五、流明效力2132

(一)采用积分球测量光通量2132

(二)用亮度计测量光通量2133

六、无荧光效应的显示屏的反射率和反射系数2134

(一)在漫散射光源照明条件下显示屏的漫散射率2134

(二)在定向光源照明条件下显示屏的反射系数2135

七、无荧光效应的显示屏在任意复合照明条件下的对比度2136

八、无荧光效应的显示屏在任意复合环境光下的色坐标2136

第九节 显示器的静态图像质量指标2136

一、可视角2136

二、响应特性2138

三、交叉效应2139

四、残像(图像黏滞)2141

五、闪烁2142

第十节 平板显示器的运动伪像2143

一、运动伪像产生的原因2143

(一)液晶材料响应时间长引起的运动伪像2144

(二)维持显示的工作模式和人眼的追踪和感知积分成像特性引起的运动伪像2144

二、运动伪像的测试方法2146

(一)直接测量法2146

(二)模拟预测法2147

(三)用测量亮、暗拖尾限定运动伪像2149

三、PDP的动态伪轮廓2151

(一)寻址与显示分离(ADS)的子场驱动方法2152

(二)动态伪轮廓的产生原因2152

第三十一章 瞬态光学和高速成像2155

第一节 瞬态光学和高速成像的基本理论2155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2156

二、高速成像的信息论2157

三、高速成像的基本原理2159

四、高速成像的分类和发展2159

第二节 输片式高速成像2160

一、间歇式高速成像的特点2161

二、间歇式高速摄影机的组成2161

三、间歇输片机构2161

四、国内外主要间歇式高速摄影机的性能2164

五、光学补偿式高速成像的特点2165

六、棱镜补偿式高速成像2166

(一)补偿原理2166

(二)棱镜补偿器主要参数的选取2169

(三)棱镜补偿式高速摄影机的组成和性能指标2169

七、反射镜补偿式高速成像2172

(一)有中间像的反射镜补偿摄影2172

(二)双反射镜补偿摄影2173

(三)前置反射镜鼓的补偿摄影2173

(四)后置多面体反射镜补偿摄影2174

(五)多屋脊反射镜补偿摄影2174

(六)弹道同步摄影2174

八、透镜补偿式高速成像2176

第三节 转镜式超高速成像2176

一、转镜原理2176

二、转镜扫描理论2179

三、转镜摄影机的等待扫描理论2180

(一)基本概念2180

(二)等待扫描的基本参数2181

(三)等待方案2181

(四)形成多入口的方法2181

四、同步分幅摄影机2182

五、同步扫描摄影机2183

六、等待型摄影机2184

七、分幅扫描同时记录摄影机2184

八、冲击偏转型摄影机2185

九、主要转镜摄影机的性能2186

第四节 高速数字成像2188

一、高速数字成像的原理2189

二、高速数字成像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2190

三、固体阵列成像器件的性质2191

(一)科研级CCD成像器件的性质2191

(二)CMOS成像器件的性质2192

四、甚高速固体器件的成像技术2192

五、超高速固体器件的成像技术2192

(一)光学分幅CCD记录的多幅超高速成像技术2193

(二)就地存储式CCD超高速成像2193

六、典型高速数字成像系统的性能2193

第五节 变像管高速成像2194

一、时间分辨率和动态范围2195

(一)时间分辨率2195

(二)时间传递函数2195

(三)动态范围R2196

二、高速成像变像管的组成2196

(一)光电阴极2196

(二)荧光屏2197

(三)控制电路2197

三、变像管高速成像的分类2197

四、单幅变像管高速成像2198

五、多幅变像管高速成像2198

(一)电子束扫描分幅技术2198

(二)微通道板(MCP)行波选通技术2199

(三)取样扫描分幅技术2199

六、扫描变像管高速成像2202

第六节 激光高速成像2203

一、激光脉冲分幅高速成像2204

二、激光高速全息摄影2204

(一)多幅高速全息摄影的编码方法2205

(二)机械偏转分幅的高速全息记录系统2205

(三)声光偏转分幅的高速全息记录系统2207

(四)多腔激光器实现方位编码的高速全息记录系统2208

(五)高速全息干涉计量2208

三、激光极高速成像2210

(一)电光分幅的极高速全息记录系统2210

(二)激光克尔盒快门极高速成像2211

(三)激光全息相干快门极高速成像2212

(四)光栅型全息极高速成像2212

(五)波长编码全息极高速成像技术2214

(六)角度和方向角编码全息极高速成像2215

四、高速成像用激光光源2216

第七节 特种高速成像2217

一、网格高速成像2217

(一)网格原理2218

(二)转瞳式网格摄影2219

(三)转镜扫描式网格摄影2219

(四)主要网格摄影机性能一览表2220

(五)网格高速摄影和极(超)高速成像技术进展2221

二、Cranz-Schardin高速成像2221

三、高速显微摄影2223

(一)高速显微摄影的特殊问题2223

(二)高速显微摄影中的显微系统2223

(三)高速显微摄影装置2224

(四)龚祖同猜想2225

四、高速立体摄影2225

(一)立体视觉和立体摄影2225

(三)高速立体摄影2226

五、高速光谱成像2227

(一)光谱仪的性能参数2228

(二)高速扫描摄谱仪(光谱计时仪)2228

(三)高速分幅摄谱仪(电影摄谱仪)2229

(四)超高速多点时间分辨谱仪2230

(五)高速空间调制干涉光谱仪2230

六、X射线和粒子束高速成像2230

(一)X射线摄影2231

(二)电子束摄影和电子束荧光摄影2231

(三)中子束摄影2233

七、高速阴影摄影2233

八、高速纹影摄影2234

九、高速干涉摄影2235

十、高速莫尔形貌2237

(一)高速投影型莫尔形貌2237

(二)高速照射型莫尔形貌2239

十一、水下高速成像2239

(一)水下成像系统的特殊性2240

(二)水下物镜设计的特殊性2240

(三)水下激光成像技术2241

第八节 高速成像用快门2242

一、机电快速快门2242

二、电动快速快门(磁电快速快门)2242

三、金属箔电涌式快门2242

四、爆炸快门2242

五、克尔盒快门2243

六、泡克尔斯盒快门2243

七、法拉第快门2244

第九节 高速成像用记录介质2244

一、片基的机械物理性能2244

二、各种感光度对照2244

三、高速成像中常用胶片的性能2245

四、胶片的互易律失效和埃伯哈德效应2245

第十节 高速成像技术的应用2246

一、高速现象的摄影参数2246

二、高速成像诸参数的选取2246

三、流场的可视化技术2247

(一)外加可视物质用于流场显示2248

(二)外加能量法2250

第三十二章 飞秒光学和超短激光脉冲2257

第一节 超短激光脉冲的新进展2257

第二节 超短激光脉冲产生的原理与新技术2259

一、超短激光脉冲的色散管理2259

二、克尔透镜锁模的原理与技术2262

三、飞秒激光脉冲的放大2263

四、飞秒激光脉冲的频率变换2264

五、飞秒激光脉冲的压缩2266

六、飞秒激光脉冲的相位控制2267

七、飞秒激光的同步2267

八、阿秒激光简述2269

第三节 超短激光脉冲的测量原理与技术2270

一、用相关法测量超短激光脉冲的原理2270

二、频率分辨光学开关法(FROG)的测量原理2271

三、光谱相位干涉重建法(SPIDER)的测量原理2273

第四节 阿秒激光脉冲的测2275

一、阿秒激光脉冲串的测量方法2275

二、单个阿秒脉冲测量——阿秒条纹相机技术2276

第五节 超短激光脉冲诊断物质瞬态超快过程2277

第六节 超短脉冲激光在计量科学中的应用2279

附表 锁模历史及文献2281

附录 超短激光脉冲产生原理与技术2285

第三十三章 显微光学和近场光学2302

第一节 显微光学史上的重要进展2302

一、传统显微光学的重要进展2302

二、从微米到纳米分辨成像的重要进展2303

三、近场光学理论与纳米光学技术2304

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2305

一、传统显微光学2305

(一)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成像原理2305

(二)显微镜系统的光学性能和技术要求2308

(三)显微镜的基本类型2309

二、显微镜的技术规范2309

(一)显微物镜系列2309

(二)显微目镜系列2312

(三)显微光学系统的组合总放大倍率2313

三、显微镜的典型结构2313

(一)各种显微物镜的典型结构2313

(二)各种显微目镜的典型结构2317

四、体视显微镜2318

五、共焦光学显微镜2319

(一)常规扫描共焦显微镜2319

(二)4pi共焦显微镜2320

第三节 近场光学与近场光学显微镜2322

一、超分辨与近场光学概念2322

(一)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与细光束的极值2322

(二)突破分辨极限成像的关键2323

(三)近场光学定义2323

二、近场光学显微镜2323

(一)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2323

(二)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类型和超分辨成像的基本条件2330

三、近场光学理论模拟方法2333

(一)引言2333

(二)时域有限差分法2336

(三)格林并矢法2342

(四)高频电磁场有限元法2345

(五)多重多极子法2347

第四节 其他纳米分辨光学技术2350

一、纳米分辨光学技术的基本概念2350

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与“热点”2351

(一)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激元2351

(二)热点的产生机制2352

(三)非常规热点及其产生机制2353

三、从显微光镊到“热点”光阱2354

(一)光阱的梯度力2354

(二)光阱梯度力的模拟2355

(三)光阱梯度力的实验演示2356

四、金属尖增强拉曼显微镜2357

五、电磁场增强纳米粒子2358

(一)金核拉曼增强纳米标签2358

(二)过渡金属拉曼增强“核/壳”纳米粒子2359

(三)“金方盒/增益介质”SERS增强纳米粒子2360

(四)金纳米笼粒子增强试剂2361

六、光束超衍射极限聚焦和SPR超透镜2362

(一)实际金属膜小孔径光探针的通光机理和孔型优化2362

(二)用于优化小孔光探针设计的LSPR脉冲探测技术2363

(三)给定入射波长时蝴蝶结型小孔结构参数设计2363

(四)金属尖与小孔结合的光探针2365

(五)金属膜四棱锥SPP近场超透镜2366

第三十四章 光电探测器和光电探测2373

第一节 光电探测器概述2373

一、光电探测器的分类2373

二、光电转换定律2374

三、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量2374

(一)积分灵敏度R2374

(二)光谱灵敏度Rλ2374

(三)频率灵敏度Rf2375

(四)量子效率η2375

(五)噪声等效功率NEP2375

(六)归一化探测度D2376

(七)其他参量2376

四、光电探测器的噪声特性2376

(一)光子散粒噪声2377

(二)电阻热噪声2377

(三)1/f噪声2377

第二节 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2378

一、光电管的工作回路2378

二、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回路2378

三、光电阴极的特性2379

四、伏安特性2381

第三节 光电导(光敏电阻)管2385

一、光电导管的工作回路2386

二、光电导管的特性2386

(一)光谱响应特性2387

(二)光照特性和伏安特性2387

(三)时间响应特性2387

(四)稳定特性2388

第四节 光电池和光电二极管2389

一、光电池的工作回路2390

二、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回路2390

三、光电池的工作特性2391

(一)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2391

(二)输出功率和最佳负载电阻2391

(三)光谱、频率响应及温度特性2391

四、光电二极管的特性2392

(一)光谱响应特性和光电灵敏度2392

(二)光电变换的伏安特性分析2394

(三)频率响应特性2394

第五节 特种光电二极管2396

一、PIN光电二极管2396

二、肖特基势垒光电二极管2396

三、四象限光电二极管2396

四、位敏光电二极管2396

(一)光谱响应特性2398

(二)结电容与反偏电压的关系特性2398

(三)温度特性2398

五、雪崩光电二极管2398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2399

(二)倍增因子M和噪声2399

六、约瑟夫逊结光电二极管2400

七、光电三极管2400

八、色敏光电二极管2401

第六节硅、锗光电二极管的性能2404

一、硅光电二极管2404

(一)Ⅰ型硅光电二极管的主要性能2404

(二)Ⅱ型硅光电二极管的主要性能2405

(三)Ⅲ型硅光电二极管的主要性能2405

(四)Ⅳ型硅光电二极管的主要性能2405

二、锗光电二极管2407

第七节 硫化铅和硒化铅光电探测器的性能2408

一、硫化铅光电探测器2408

二、硒化铅光电探测器2409

第八节 砷化铟和锑化铟探测器的性能2411

一、砷化铟探测器2411

二、锑化铟探测器2413

第九节 蹄镉汞和碲锡铅探测器的性能2416

一、碲镉汞探测器2416

(一)1~3 μm碲镉汞探测器2416

(二)3~5 μm碲镉汞探测器2416

(三)8~14 μm碲镉汞探测器2416

二、碲锡铅探测器2418

第十节 锗掺杂与硅掺杂探测器的性能2419

一、锗掺金探测器2419

二、锗掺汞探测器2420

三、锗掺镉探测器2421

四、锗掺铜探测器2422

五、锗掺锌探测器2423

六、锗掺铟探测器2423

七、硅掺杂探测器2424

第十一节 光热探测器2425

一、热敏电阻2425

二、热释电探测器2427

三、气动式热探测器2432

四、其他热探测器2432

第十二节 直接探测系统的特性2432

一、信噪比损失2433

二、提高输入信噪比的方法2433

(一)光谱滤波2433

(二)减小探测器面积2434

三、前放的阻抗匹配2435

(一)采用匹配变压器2435

(二)采用并联晶体管2435

第十三节 微弱信号检测2436

一、相关检测2436

二、取样积分2436

(一)取样门和积分器2437

(二)定点式取样积分器2437

(三)扫描式取样积分器2438

三、光子计数2439

(一)光子计数器的组成2439

(二)光电倍增管中的光电流2439

(三)甄别器的工作方式2439

(四)计数方法2440

第十四节 光外差探测系统2441

一、光外差探测原理2441

二、光外差的空间准直条件2441

三、系统性能2441

第十五节 光电成像及像探测器2442

一、光电成像2442

二、像探测器的分类2443

三、真空摄像器件2443

(一)光电导式摄像管2443

(二)光电发射式摄像管2444

四、固体摄像器件2446

(一)CCD摄像器件2446

(二)自扫描光电二极管阵列2447

(三)电荷注入器件2448

(四)图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参数2449

第十六节CCD及CMOS2451

一、结构及工作原理2451

二、特性参数2453

(一)转移效率η2453

(二)工作频率2453

(三)暗电流特性2453

第十七节 单光子成像探测2460

一、单光子成像探测的概念及分类2460

(一)单光子的概念2460

(二)单光子成像探测器的分类2461

二、基于位敏阳极的单光子成像探测器2462

(一)探测器结构和工作原理2462

(二)光电阴极2463

(三)微通道板2463

(四)位敏阳极2467

(五)电子读出电路2474

第三十五章 感光材料2482

第一节 卤化银感光材料的结构与成像原理2482

一、感光材料的涂层结构2482

二、卤化银的感光原理2482

第二节 感光材料的性能和评价2484

一、光密度2484

(一)标准漫透射密度2484

(二)标准反射密度2485

二、感光特性曲线2485

(一)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2485

(二)感光特性曲线的测试2486

(三)不同类型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2487

(四)感光特性参数2489

三、互易律失效2492

四、光谱灵敏度2493

五、分辨率2494

六、调制传递函数2495

七、影像的颗粒性与颗粒度2497

八、化学邻界效应2497

九、力学性能2498

第三节 彩色感光材料2498

一、彩色感光材料的原理2498

二、彩色感光材料的感光测定2500

第四节 非银盐感光材料2502

一、静电成像2503

二、光敏热显影成像体系2504

三、重氮成像2504

四、感光性高分子2505

五、光致抗蚀剂2506

六、光致变色2507

七、光致聚合2509

(一)光致聚合反应机理2509

(二)全息记录用光致聚合物体系2510

(三)光致聚合物的全息记录性能2511

(四)常用光致聚合物介绍2512

八、光致交联2514

第三十六章 光学材料2519

第一节 光学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参数2519

一、吸收、反射和透射2519

二、折射率2550

三、弹性系数2585

四、弹性模量2585

五、热性能2587

六、硬度2595

七、介电常数(电容率)2596

八、溶解度、分子量和比重2597

第二节 光学玻璃2599

一、光学玻璃的性能要求2600

二、光学玻璃的品种和牌号2602

三、光学玻璃的化学组成2621

四、无铅无砷光学玻璃2623

五、精密模压光学玻璃2625

(一)精密模压光学玻璃的要求2625

(二)精密模压玻璃的组成2626

(三)模压光学玻璃牌号2627

第三节 特种玻璃2629

一、窗口玻璃2629

(一)透紫外玻璃2629

(二)透红外玻璃和硫属化合物玻璃2630

二、耐辐射、防辐射光学玻璃2632

三、基板玻璃2636

(一)液晶显示基板玻璃2636

(二)等离子体显示基板玻璃2636

(三)信息存贮用基板玻璃2637

四、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2637

五、声光玻璃2639

六、磁光玻璃2640

第四节 镜片毛坯材料及表面镀膜用金属材料2641

一、基片表面粗糙度2641

二、基片稳定性2642

三、刚度2642

四、基片热畸变2642

五、望远镜镜坯玻璃2643

六、反射镜面镀膜用金属材料2643

第五节 光学塑料2646

第六节 激光材料2651

一、激光材料的光谱特性2651

二、激光玻璃2652

(一)硅酸盐激光玻璃2653

(二)磷酸盐激光玻璃2654

(三)氟磷玻璃和硼酸盐玻璃等2657

三、激光晶体2658

(一)Cr3+ : Al2 O3(红宝石)2659

(二)Nd3+:YAG,Yb3:YAG,Cr3+-Tm3+-Ho3+:YAG(CTH:YAG)2660

(三)Nd:Ca5 (PO4)3F(Nd:FAP)和Y b: C a5 (P O4)3 F(Y b: FAP)2663

(四)Nd3+:YLiF4(Nd:YLF)2664

(五)Nd3+:YVO42665

(六)Nd3+:Gd3 Ga5 O12 (Nd:GGG)2666

(七)Cr 3+ : BeA12 O4(金绿宝石)2667

(八)T i3+ : A12 O3 (钛宝石)2668

(九)Cr 3+:LiCaAIF6 (Cr: LAF)和Cr3+:LiSrAlF6 (Cr:Sr…LAF)2669

(十)Cr4 +:Mg2SiO4 (Cr:forsterite)和Cr4+:Y3 A15 O12 (Cr:YAG)2670

(十一)Cr 2+ : ZnSe2671

第七节 黑白标准2672

第三十七章 光学测试计量学2683

第一节 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2683

一、测量误差2683

(一)误差的分类2683

(二)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之间的关系2683

(三)粗大误差2684

二、测量不确定度2684

(一)不确定度的定义与来源2684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2684

第二节 光辐射测试与计量2685

一、光辐射测量物理量2685

二、光辐射绝对测量的主要途径2686

(一)黑体辐射源2686

(二)低温辐射计2687

(三)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2687

(四)双光子相关技术2688

(五)同步辐射源2688

三、光辐射计量标准2689

(一)光谱辐亮度和辐照度标准2689

(二)中温黑体辐射源标准2691

(三)以同步辐射源为基础的紫外辐射标准2692

第三节 光辐射探测器的参数测试2692

一、光辐射探测器性能的主要表征量2692

(一)描述灵敏度特性的主要表征量2692

(二)描述探测弱信号能力的主要表征量2693

(三)其他表征量2694

二、光辐射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度测量2694

(一)相对光谱响应度测量2694

(二)绝对光谱响应度测量2696

三、探测器空间均匀性测量2696

四、光辐射探测器响应度直线性测量2697

(一)双孔法2697

(二)多光源法2697

五、光辐射探测器时间特性与温度特性测量2698

(一)时间特性测量2698

(二)温度特性测量2698

六、红外焦平面阵列参数测量2698

(一)特性参数及相关量的定义2698

(二)响应率、噪声、探测率和有效像元率等参数的测试2700

第四节 激光参数的计量与测试2702

一、激光测量参数2702

二、激光参数计量基准2703

(一)激光功率基准2703

(二)激光能量基准2704

三、激光参数计量标准2705

(一)激光功率标准2705

(二)激光能量标准2705

(三)脉冲激光峰值功率标准2706

四、激光参数测量技术2707

(一)激光功率、激光能量的测试技术2707

(二)激光空域特性测量技术2708

(三)激光时域特性测量2710

(四)激光损伤阈值测量2713

第五节 光学材料参数的计量测试2713

一、光学材料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的测试2714

(一)阿贝折光法2714

(二)王氏V棱镜折光法2714

(三)自准直法2715

(四)最小偏向角法2715

(五)直角照射法2716

(六)任意偏折法2717

(七)色散系数的测量2717

二、光学材料传输特性的测量2718

(一)光在光学材料中的传输2718

(二)反射比的测量2719

(三)透射比的测量2719

(四)光吸收系数的测量2719

(五)散射系数的测量2720

第六节 成像光学参数测试2721

一、光学系统和元件参数测试2721

(一)焦距测试2721

(二)相对孔径测试2722

(三)视场测试2722

(四)透射率测试2723

(五)杂光系数测试2723

(六)放大率测试2723

二、光学元件波像差测量2724

(一)光的干涉基础2724

(二)光学元件波像差测量装置2724

(三)光学元件面形测量方法2725

三、成像光学系统像质评价2727

(一)光学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2727

(二)光学传递函数的基本测量方法2728

(三)离散采样系统光学传递函数测量2730

(四)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的组成2731

(五)星点测量2733

(六)分辨率测量2735

(七)畸变测试2739

四、光纤面板参数测试2742

(一)光纤面板数值孔径的测量2742

(二)光纤面板透射比的测量2743

(三)光纤面板刀口响应测量2743

第三十八章 光学零件工艺学2748

第一节 光学零件的毛坯制造2748

一、块料加工形成毛坯2748

二、热压成型制造毛坯2748

(一)热压成型工艺过程2749

(二)影响毛坯质量的主要工艺技术因素2749

第二节 透镜的研磨、抛光工艺2754

一、铣磨2754

(一)铣磨的机理2754

(二)铣磨面形2755

(三)铣磨外圆2756

(四)铣磨工艺因素的讨论2757

(五)铣磨加工余量及公差2758

(六)铣磨面形和球面曲率半径的检验2759

(七)铣磨夹具2759

二、精磨2760

(一)精磨原理2760

(二)精磨模和精磨夹具2760

(三)透镜的装夹2764

(四)工艺参数对精磨的影响2764

三、抛光2766

(一)玻璃的抛光机理2766

(二)准球心法抛光2767

(三)固着磨料抛光工艺2769

第三节 透镜的定心和磨边2771

一、透镜的中心误差2771

二、光学法定心2772

(一)表面反射像定心法2772

(二)球心自准反射像定心法2772

(三)光学电视定心2773

(四)透射像定心法2773

(五)激光定心法2774

三、机械法定心2774

(一)定心原理2774

(二)定心系数2774

四、磨边、倒角和影响定心的因素2775

(一)磨边2775

(二)倒角2775

(三)影响定心精度的因素2777

(四)影响定心的工艺因素2777

(五)磨边余量2778

第四节 平板和棱镜的制造2779

一、平面制造的特点2779

二、平面的双面加工技术2780

(一)双面加工的原理2780

(二)影响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2781

三、平面光学零件加工的基本技术2782

(一)上盘2782

(二)铣磨2784

(三)精磨2784

(四)抛光2784

(五)工艺流程2785

四、高精度平面加工技术2786

(一)分离器法加工2786

(二)环形抛光盘法加工2786

第五节 非球面制造2787

一、非球面的分类2787

(一)回转对称非球面2787

(二)非回转对称非球面2788

(三)无对称中心非球面2788

(四)阵列表面2788

二、非球面的光学特性与评价指标2788

(一)非球面的光学特性2788

(二)非球面的评价指标2789

三、研磨抛光法制造非球面2790

(一)非球面制造方法的分类2790

(二)非球面研磨抛光技术2790

(三)起始研磨球面的确定2790

(四)非球面研磨抛光的基本工艺2791

四、计算机控制非球面加工技术2794

(一)精密机床的分类及组成2794

(二)金刚石超精密光学加工技术2794

(三)非球面研抛技术2797

第六节 磁流变抛光技术2798

一、磁流变抛光概述2798

二、磁流变抛光液2798

三、磁流变抛光的机理2800

四、磁流变抛光设备2802

五、磁流变抛光工艺2802

第七节 光学零件的清洗2804

一、对清洗材料的基本要求2804

二、常用清洗方法2804

三、常用的清洗材料2805

四、清洗的基本工艺流程2805

五、清洗中常见的疵病2806

第八节 光学零件的胶合2806

一、对胶合材料的要求2806

二、常用的光学胶及性能2806

三、胶合工艺2807

四、拆胶2809

第九节 塑料光学零件的成型制造28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