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 杨力行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33917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5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6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7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8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1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3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13

二、哲学发展的需要14

三、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14

第一篇 自然观16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6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16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6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18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20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24

一、系统及其基本特点24

二、物质系统的基本类型和特征25

三、物质系统中的辩证法31

第三节 自然界的运动形式36

一、系统方式与运动形式36

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37

三、运动形式的统一性39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辩证演化42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42

一、宇宙和元素的演化42

二、天体的演化45

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53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57

一、自然界演化的守恒性57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60

三、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63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趋势和机制65

一、自然界演化过程的复杂性65

二、自然界演化的总趋势68

三、自然界演化的机制74

第三章 人与自然76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76

一、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76

二、人与其他自然物的根本区别79

三、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82

第二节 人工自然83

一、人工自然的含义与特点83

二、人工自然的进化规律88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5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95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97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途径100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103

第二篇 科学方法论107

第四章 科学思维的基础107

第一节 科学语言的产生107

一、自然语言的产生和特征107

二、自然语言的缺陷108

三、科学语言的产生110

第二节 科学语言的形式112

一、术语112

二、符号114

三、图表116

第三节 科学知识的语言分析118

一、科学语言的语形分析119

二、科学语言的语义分析120

三、科学语言的语用分析121

第五章 科学研究的程序123

第一节 科学问题123

一、科学问题的规定123

二、科学问题的结构125

三、科学问题的分类126

四、科学问题的来源127

五、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128

六、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29

第二节 科学事实132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132

二、构成科学事实的基本条件133

三、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34

第三节 科学假说135

一、科学假说的规定135

二、科学假说的结构136

三、科学假说的来源137

四、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139

五、科学假说在科学中的作用140

第四节 科学理论142

一、科学理论的规定142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43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144

四、科学理论的评价145

第六章 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149

第一节 观察实验方法149

一、观察149

二、实验151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问题152

第二节 逻辑方法156

一、比较和分类157

二、类比158

三、归纳和演绎160

第三节 非逻辑方法165

一、形象思维方法165

二、直觉思维方法167

三、创造性思维方法170

第四节 技术方法174

一、技术发明活动及其一般程序174

二、技术预测方法175

三、技术评估方法177

四、技术原理构思方法178

五、工程设计方法180

第五节 综合方法183

一、数学方法183

二、模型方法186

三、系统方法190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200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20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形式200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200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206

三、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209

四、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213

第二节 科学发展模式215

一、归纳主义科学发展模式215

二、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217

三、科学革命模式223

四、科学研究纲领模式228

第三节 技术发展的模式231

一、技术体系更替模式231

二、技术范式论模式234

三、技术生命周期模式235

第八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2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系统237

一、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37

二、科学共同体240

三、科学的社会组织24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43

一、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243

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246

三、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247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250

一、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50

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57

第九章 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62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62

一、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262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268

第二节 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反思271

一、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271

二、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273

三、对科技发展的价值评价276

第三节 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78

一、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78

二、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282

参考书目285

后记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