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
  • 周天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978750511769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中国-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总报告3

1 城市创新总体评价:态势与格局3

1.1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3

1.2城市创新单项能力评价结果4

1.3城市创新主要特征及亮点6

2 城市创新实践过程:践行科学发展10

2.1城市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10

2.2创新加速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2

2.3城市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14

3 城市创新区域分布:经验与模式16

3.1“珠三角”城市创新群17

3.2“长三角”城市创新群20

3.3京津冀城市创新群23

3.4新兴城市创新群25

4 城市创新年度关注重心:政府、企业、集群创新与体制创新29

4.1政府是城市创新的主导者29

4.2企业始终是城市创新的主体32

4.3产业集群创新成为城市创新的新方向34

4.4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37

5 城市创新的推进:回顾与展望41

5.1我国改革开放30年城市创新经验总结41

5.2我国城市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4

5.3我国城市创新的基本走向及继续推进的主要建议47

第二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分报告53

分报告一:政府推动与城市创新53

1 从战略层面看,政府推动制定城市创新发展战略53

1.1城市创新含义的重新认识53

1.2城市创新定义的特点54

1.3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58

2从战术层面看,政府实施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62

2.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63

2.2实施税收优惠措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64

2.3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66

2.4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服务创新能力67

3 从实践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类型68

3.1科技创新型城市68

3.2工业创新型城市69

3.3服务创新型城市69

3.4文化创新型城市70

3.5 体制创新型城市70

4 从绩效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经验及不足之处71

4.1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成绩72

4.2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不足之处74

4.3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几点建议76

分报告二: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体81

1企业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主体81

1.1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82

1.2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84

2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的主体86

2.1自主技术研发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86

2.2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投入和执行的主体88

3 企业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主体89

3.1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89

3.2我国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率普遍较低及其原因91

3.3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城市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92

4 企业是把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的主体94

4.1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是形成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的关键94

4.2企业在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95

4.3构建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有机体系97

5 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格局98

5.1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分析98

5.2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新趋势99

分报告三:集群创新与产业提升103

1 城市、产业与集群103

1.1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聚地103

1.2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104

1.3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106

2 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城市竞争力提升108

2.1中国产业集群的类型109

2.2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111

3 集群创新的必要性和优势112

3.1集群创新的必要性113

3.2集群创新的优势115

4 集群创新的不同方式和策略117

4.1增加技术含量和服务链条升级118

4.2向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链条的升级119

4.3向更高等级的集群升级121

5 城市在营造集群创新环境中的作用123

5.1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124

5.2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124

5.3建立促进创新的城市环境127

分报告四:体制创新与城市竞争力129

1 城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了体制环境129

1.1大部门制改革129

1.2政府机构层级减少131

1.3政府行政权力下沉132

2 城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创新了公共服务方式133

2.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34

2.2电子政务135

2.3政务公开136

3 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协调政府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关系的做法137

3.1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所在地行政机构间存在的矛盾138

3.2政府主导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政府行政机构关系的协调139

3.3政府协调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政府行政机构关系的协调140

4 各城市的体制建设各具特色142

4.1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143

4.2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144

4.3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146

5 体制创新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147

5.1城市竞争力的含义147

5.2体制创新对城市竞争中资源拥有情况的影响148

5.3体制创新对城市竞争中资源配置能力的影响148

第三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153

1 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内涵153

2 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区别154

3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容及功能156

3.1行为主体及其功能156

3.2主体间的相互作用158

3.3相关基础设施建设159

4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161

4.1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意义161

4.2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161

4.3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63

5 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定方法164

5.1指标的筛选164

5.2数据标准化166

5.3指标权重的确定166

5.4分析方法的选择167

第四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175

1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175

1.1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175

1.2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175

1.3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176

1.4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176

2 地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177

2.1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177

2.2地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178

2.3地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180

2.4地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181

3县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183

3.1县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183

3.2县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184

3.3县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186

3.4县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187

第五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专题研究191

专题研究一: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方式与机制191

1 序言191

2 高校集聚区实践发展及研究焦点192

2.1我国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回顾192

2.2国内外研究回顾192

2.3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198

3 上海以“三区联动”推动高校集聚区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研究200

3.1上海高校集聚区建设的概况与“三区联动”构想的提出200

3.2杨浦知识创新区与制度性联动方式203

3.3紫竹科学园区与功能性联动方式205

3.4松江大学城与生态培育联动方式208

3.5 案例研究小结210

4高校集聚区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机制归纳211

4.1联动的规划212

4.2联动的框架212

4.3联动的组织机构212

4.4联动的生态213

4.5联动的平台213

4.6联动的体系214

4.7联动的市场原则214

专题研究二: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218

1 以创意产业为依托构建创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218

2 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征220

2.1创意产业的概念220

2.2创意产业的特征222

3 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224

3.1城市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224

3.2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227

4 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耦合演进231

4.1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动态耦合模型231

4.2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动态耦合过程及政策启示232

5 结语236

专题研究三: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240

1 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诠释241

1.1何为城市创新空间241

1.2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群241

1.3城市创新空间的基本类型243

1.4城市创新空间系统的理论构成243

2 城市创新空间系统的层级划分245

2.1智慧圈——创新型区域245

2.2智慧丛——创新型城市246

2.3智慧簇群——城市创新空间组群247

2.4智慧单元——实体创新空间248

3 多层级系统下的空间结构要素249

3.1创新斑块249

3.2创新基质250

3.3创新廊道251

3.4创新边界253

4 城市创新空间的创新机制254

4.1网络组织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254

4.2“集成创新”机制256

5 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形态结构257

5.1城市创新空间的结构模式257

5.2城市创新空间的布局结构260

专题研究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269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评价269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地域差异的比较271

2.1评价思路和指标体系271

2.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基于因子分析272

2.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地域差异的比较——基于分层聚类276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279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展望282

第六部分 中国城市企业创新典型案例分析287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一:创新成就金发科技辉煌287

1 技术创新,金发科技立企之本287

1.1平台创新,夯实企业根基287

1.2机制创新,金发科技动力之源289

1.3产学研合作方式创新,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290

1.4参与行业建设方式创新,规范行业建设290

2 品牌创新,金发科技腾飞之翼290

2.1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291

2.2科技创新,是培育名牌的重中之重291

2.3诚信服务,是提升品牌美誉的关键291

2.4品牌延伸,建立金发产品树292

2.5商标保护,是品牌建设的前提292

3 管理文化创新,营造优良发展氛围292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二:华兰公司以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跨越发展294

1 增强竞争意识,创新发展理念294

2 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295

3 推行质量兴企,强化品牌创新295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三:宜宾丝丽雅集团在不断创新中走向辉煌297

1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跨越297

1.1树立科技强企理念,锻造第一生产力298

1.2树立管理增效理念,挖掘发展潜力299

1.3树立人才兴企理念,激活第一资源299

2 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提升300

2.1多元扩张,培育新增长点300

2.2规模立企,占领第一市场301

2.3资本积累,保障企业发展302

3 创新经营方式激发活力302

3.1志存高远,实施全球化战略303

3.2严于律己,立志行业领先303

4 创新企业文化铸就灵魂304

4.1打造核心文化,形成精神生产力304

4.2引导机制创新,激发创新热情305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四:大唐电信集团自主创新“十年磨一剑”307

1 技术的研发和国际标准的提出(1998~2001年)307

2 样机研发和系统完善阶段(2001~2005年)308

2.1历尽艰辛,大唐TD研发历程309

2.2同心协力,成立TD-SCDMA产业联盟311

2.3层层闯关,完成前期各项测试313

3 测试及预商用阶段(2006~2008年)314

3.1 TD-SCDMA网络实验阶段(2006年)314

3.2 TD-SCDMA规模网络应用测试阶段(2007年)316

3.3 TD-SCDMA预商用,服务北京奥运(2008年)317

3.4 TD-SCDMA产业联盟持续发挥积极作用318

4 正式发牌商用(2009年)320

4.1 TD-SCDMA正式商用,发展势头良好320

4.2 TD-SCDMA产业联盟持续壮大321

4.3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破冰前行321

第七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典型案例分析325

城市案例一:无锡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转型发展优势325

1 坚持以更新思维观念、转变发展理念为导向,致力探索创新发展方式新思路325

2 坚持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327

3 坚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330

4 坚持以创新文化、城市精神为引领,营造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环境333

城市案例二:广州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升级的核心战略336

1 自主创新推动城市升级的意义336

2 广州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336

2.1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336

2.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337

2.3聚集丰富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整体实力338

2.4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338

2.5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339

3自主创新推动广州城市升级的主要对策339

3.1深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340

3.2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省发展340

3.3建设“穗深港”创新圈,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体系340

3.4推进中新“知识城”建设,引领广州知识经济腾飞341

3.5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关键作用341

3.6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孕育创新土壤促进城市升级342

城市案例三:温岭市以“十个一”扶持方式为抓手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343

城市案例四:象山县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348

1 坚持以企业品牌创新推动产业不断升级349

1.1企业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产业升级350

1.2企业品牌建设推动针织业化解经济危机350

1.3企业品牌建设助力建筑业越做越强351

2 着力创新城市文化以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351

2.1建设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新方式352

2.2以节造势,推动城市品牌建设353

2.3以城市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54

3 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大目湾海洋生态文化新城355

3.1坚持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建设一流的海洋生态文化休闲新城355

3.2创新城市建设标准,保障海洋生态文化新城建设有效落实356

3.3创新城市开发方式,确保大目湾海洋生态文化新城建设进展顺利357

后记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