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闽文化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闽文化新论
  • 汪征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030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4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59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福建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闽文化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题解1

二 山海形胜——福建的自然地理环境8

第一章 贝壳与石锛的文化芬芳——闽文化初始2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福建人类与文化的萌芽23

一 福建地区以三明万寿岩灵峰洞、船帆洞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23

二 若干结论32

第二节 闽江下游昙石山类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4

一 壳丘头遗址35

二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未分文化层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发掘45

三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文化层的第六、七、八、九次发掘54

四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庄边山下层遗址94

五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溪头下层遗址100

六 属于昙石山中层类型的东张下层遗址107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后期福建中西部山地文化类型116

一 浦城党溪牛鼻山遗址116

二 南平宝峰山遗址118

三 浦城石排下遗址126

第四节 闽文化的原生态130

一 关于“贝壳遗址”或“贝冢遗址”132

二 这一时期农业或者未出现或者在后期138

三 石锛与石锛文化155

四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蚌器与骨器160

五 福建贝丘文化中的釜168

六 壳丘头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起源202

七 闽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类型文化之性质与特征207

第二章 唐宋之变 理学源流——闽学述论(上)215

第一节 宋代理学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215

一 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化及后期化215

二 隋唐五代学术思想的流变218

三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相对柔性化220

四 两宋国家政权的积贫积弱及异族侵凌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民族意识与兴亡意识之高涨227

第二节 北宋理学的产生及其对闽学的影响229

一 理学开山周敦颐的濂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229

二 邵雍的象数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237

三 张载的关学及其对闽学的影响240

四 程颢、程颐的洛学及其对闽学之影响245

第三章 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闽学述论(中)255

第一节 福建的移民255

一 福建的原始土著居民255

二 周秦之际的闽越族258

三 东汉末年至三国孙吴政权时的移民潮263

四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百余年间的移民潮267

五 唐末五代动乱之际的移民潮270

六 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283

第二节 中原儒学的入闽283

一 福建原始的本土文化284

二 唐代汉族儒家文化的入闽287

三 五代之际王审知兄弟之兴学288

四 五代之际闽中的儒学学者292

第三节 闽学先驱294

一 陈襄所代表的“闽中四先生”295

二 游酢及其学说296

三 杨时及其学说298

四 罗从彦及其学说302

五 李侗及其学说305

第四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闽学述论(下)309

第一节 朱熹的思想体系309

一 朱熹生平309

二 宇宙与人类社会本体论——天理论332

三 人学观与社会历史观351

四 认识论(上)——以敬为核心的道德涵养论376

五 认识论(下)——格物致知论393

六 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实践405

七 方法论——理一分殊422

第二节 闽学再认识443

一 几位重要的闽学学者443

二 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与地位480

第五章 发端与极致——侯官新学述论(上)554

第一节 清代学术思想变迁554

一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554

二 乾嘉考据学563

三 晚清社会危机与新学的发端568

第二节 晚清新学之演化系列579

一 新学之含义580

二 器物层面之新学,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即南皮新学581

三 政治体制层面之新学,亦即戊戌变法之学,亦即康有为代表的南海新学629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之一——侯官新学述论(下)651

一 侯官新学之义界651

二 严复的家世与受业652

三 严复负笈英伦662

四 严复执教北洋668

五 侯官新学体系之构建——严复译介西学681

六 侯官新学之内涵685

参考文献728

后记7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