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诗学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清代诗学史 第1卷
  • 蒋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25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85页
  • 主题词:诗歌史-研究-中国-清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清代诗学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清代诗学的特征、分期及研究方法1

第一节 清代诗学的学术背景7

第二节 清代诗学的时代特征12

一 清代诗学的两种倾向12

二 集前代诗学遗产之大成23

三 清代诗学的地域意识37

第三节 清代诗学史之分期47

一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复杂性及方法论原则47

二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诗歌史背景51

三 对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解释55

四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学术史背景58

第四节 清代诗学的研究方法63

一 现有清代诗学研究的局限63

二 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67

第一卷 反思与建构(1644—1735)75

第一章 清初诗学的主流话语75

第一节 对明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的反思76

一 诗学的反思时代76

二 明代诗学的三大流弊78

三 诗史视野中的历下与竟陵91

第二节 诗歌观念与传统的重整99

一 复兴诗教: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102

二 重整诗统:拓展诗史视野110

三 崇尚真诗:明确创作理念117

四 原本学问: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124

第三节 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130

第二章 拨乱反正的努力——江南诗学138

第一节 江南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关系138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钱谦益诗学143

一 无本·有本·反本——钱谦益诗学的理论出发点146

二 对宋元诗的复兴——兼及与程孟阳的诗学渊源155

三“诗史”理论与实践166

第三节 渊源于晚唐的二冯诗学184

一 二冯诗学的师承与宗尚186

二 二冯的诗歌批评194

三 冯班的乐府之学203

四《钝吟杂录》对严羽诗学的批判214

五 二冯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219

第四节 贺裳、吴乔的诗歌批评230

一 贺裳的唐宋诗论231

二从《逃禅诗话》到《围炉诗话》238

三 吴乔诗论及诗评的得失251

第五节 金圣叹、徐增的结构诗学262

一 作为诗歌批评家的金圣叹263

二 金圣叹的七律分解说271

三 分解说在唐诗批评中的实践278

四 金圣叹的杜诗批评291

五 徐增对金圣叹分解说的继承和修正303

六 金圣叹分解说的影响317

第六节 叶燮诗学的理论品位及诗史观322

一 诗史观与文学史观322

二 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324

三 诗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328

四 诗史动力论:自律与变337

五 诗人资质论和诗歌要素论342

第七节 吴梅村、尤侗与汪琬的诗论349

第三章 理学背景下的诗歌理论——关中诗学359

第一节 顾炎武与关学359

第二节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362

一 博学于文:顾炎武诗学的学理基础363

二 行己有耻:“性情”的道德底线366

三 鉴往训今:顾炎武诗学方法论369

四 主音与主文:诗歌史研究的音韵学视角374

第三节 关中理学家们的诗论379

一 李顒的“立本”说379

二 李柏的性情诗论383

三 王弘撰对“温柔敦厚”的新解386

四 王心敬的理学诗论387

第四节 李因笃的格调诗学389

一 格调派对宋诗风的回应390

二 汉诗研究之发轫395

三 诗歌声韵研究的前驱399

第五节 康乃心及其诗论403

第四章 远离诗坛的理论独白——王夫之诗学411

第一节 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重新诠释415

一 王夫之诗学的学理依据416

二 对抒情性的界定419

三“现量”概念的诗学意义423

四 声律之于诗歌的本体意义429

第二节 文本的有机结构观434

一“意”与文本生成方式436

二“脉”与文本构成方式440

三 排除一切预设模式444

四 艺术效果的不可分析449

第三节 意象化的情景关系论453

一 有人的景语454

二 表情的景语458

第四节 诗歌评选与诗史研究463

一 悟性与通识463

二 寓诗史研究于作品批评466

三 对杜甫评价的改写471

第五节 理论的巨人和批评的矮子475

一 诗论的批判性和独创性475

二 诗歌批评的缺陷481

第五章 史家的诗学——浙江诗学490

第一节 清初浙江诗风与诗学490

第二节 黄宗羲与浙派诗学观念493

一 黄宗羲的诗歌理论494

二 黄宗羲的宋诗观499

第三节 吕留良、吴之振与《宋诗钞》503

一《宋诗钞》与吕留良504

二 吴之振的宋诗立场509

三《宋诗钞》编纂得失及诗学史意义514

第四节 陈祚明的先唐诗歌批评518

一 诗学观念的包容性518

二 富有历史感的批评眼光522

三 基于比较的批评方法525

四 细腻的审美味觉528

五 理论与批评的高度融合534

第五节 钱塘诗人群的宗唐倾向539

一“西泠十子”的诗歌观念539

二 毛奇龄与唐宋诗之争545

第六节 朱彝尊的明诗研究553

一 博综兼擅的学术特征554

二《明诗综》与明诗文献整理558

三《静志居诗话》与明诗史研究565

第七节 仇兆鳌与杜诗注释574

一《杜诗详注》注解之得失575

二《杜诗详注》注释体例之失当579

三 对古典诗歌注释学的一点反思589

第八节 顾嗣立的元诗研究591

一《元诗选》与诗坛风气591

二《元诗选》的元诗史观595

三《元诗选》的心态史意义599

四《元诗选》编纂工作的具体评价603

第六章 清代诗学的发轫——山东诗学607

第一节 王渔洋与清初山东诗人群607

第二节 典远谐丽:王渔洋神韵论的发轫612

一“神韵”语源探溯613

二 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发轫620

第三节 出入唐宋:王渔洋论诗旨趣的变化629

一 清初宋诗风的兴起629

二 由唐诗之宋到宋诗之宋632

三 宋诗风的高扬637

四 王渔洋的唐诗转向641

第四节“神韵”的理论内涵648

一“神韵”的审美印象650

二“神韵”的美学内涵658

三“神韵”的印象主义倾向668

第五节 诗学理论和批评的贡献678

一 诗史研究和诗歌批评678

二 古诗声调学之开辟688

三 学诗的师法原则695

四 王渔洋诗学的价值和影响699

第六节 追随王渔洋的田雯706

第七节 张谦宜对格调诗学的承传713

一 诗法与文法的融通714

二 概念诠释717

三对“法”的执著719

四 格调诗学的传承者723

第八节 赵执信与清代前期诗学之终结726

一《谈龙录》对王渔洋的批评727

二 赵执信的古诗声调学732

引用书目738

后记7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