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北京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北京 下
  • 《当代中国的北京》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49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727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北京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六章 金融业与保险业1

第一节 金融业1

一、金融业的建立与发展1

二、筹集资金,支援国家建设4

三、运用信贷杠杆,促进首都经济发展5

四、组织结算工作,为国内和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服务7

第二节 保险业8

一、保险业的曲折经历8

二、人民保险公司的重建与保险事业的大发展9

第十七章 经济的综合管理12

第一节 计划与统计12

一、计划管理12

二、统计工作18

第二节 财政、税务和审计工作21

一、财政税务工作21

二、审计工作28

第三节 劳动管理30

一、劳动力管理30

二、工资管理33

三、劳动保护管理35

第四节 物价管理36

一、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的物价管理37

二、经济调整时期的物价管理39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物价管理40

四、新时期的物价管理和物价改革41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45

一、管理私营工商业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46

二、工商管理曲折发展时期47

三、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49

第四编 文化建设57

概述57

一、在衰败的历史文化名城基础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文化中心57

二、北京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和遇到的几个战略问题60

第十八章 教育68

第一节 北京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68

第二节 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71

一、雄厚的基础,优越的环境72

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79

三、鼎新改革,探索前进82

第三节 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85

一、把基础教育放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位置86

二、逐步实行普及教育88

三、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和其他教育90

四、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92

五、加强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95

第四节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97

一、中等专业教育98

二、技工学校教育99

三、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试办职业高中101

第五节 成人教育的新局面104

一、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和农民教育105

二、成人高等教育106

三、社会力量办学108

四、成人教育结硕果108

第十九章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10

第一节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110

一、首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110

二、雄厚的科研力量117

三、主要成就119

四、科技体制的改革128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34

一、研究机构和科研力量135

二、学术活动及其特点137

三、研究成果142

第二十章 文学艺术147

第一节 繁荣的文学创作和活跃的作家群147

一、风雨征途三十年147

二、新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151

三、探索与创新153

第二节 戏曲155

一、戏曲“三改”的顺利开展156

二、京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157

三、北方昆曲艺术的新生159

四、河北梆子的复兴160

五、评剧艺术的兴盛161

六、曲剧艺术的诞生与成长162

第三节 话剧、儿童剧、电影163

一、绚丽多彩的话剧艺术163

二、儿童剧、木偶、皮影艺术的发展166

三、电影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68

第四节 音乐、舞蹈、曲艺、杂技171

一、音乐、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171

二、北京曲艺的革新与发展174

三、杂技艺术的新生176

第五节 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创作177

一、中国画大放光彩177

二、油画的兴起与发展179

三、版画、年画、连环画等的继承与发展180

四、城市雕塑艺术的兴起181

五、书法艺术的继承与研究181

六、摄影艺术日趋繁荣182

第六节 民间艺术和群众文化183

一、民族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183

二、丰富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185

三、丰富的节日文艺活动188

第二十一章 报刊、广播、电视和出版发行190

第一节 报刊190

一、面向全国的报刊网和通讯中枢190

二、首都报刊的特色和作用193

三、日益壮大的报刊队伍198

第二节 广播199

一、中国广播网络的中心199

二、传播新闻的最快媒介201

三、登堂入室的良师益友202

四、桃李芬芳的空中课堂203

五、多姿多彩的文艺广播204

第三节 电视205

一、荧屏初展宏图205

二、新时期的新发展206

三、丰富的内容和良好的社会效益208

第四节 出版发行214

一、历史悠久,几经兴衰214

二、蓬勃发展,门类众多214

三、品种纷繁,丰富多彩216

四、立足北京,面向全国219

五、发行网络,遍布城乡220

第二十二章 文物事业222

第一节 闻名于世的文物古迹222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宝库222

二、故宫、长城、十三陵和历史名园223

三、古代坛庙和宗教建筑228

四、古代教育旧址和古观象台234

五、革命遗址和纪念性场所235

第二节 文物的普查、保护和管理237

一、开展文物普查238

二、积极维修古代建筑240

三、把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241

四、文物市场管理和从废旧物资中拣选文物242

五、爱国人士积极捐献文物245

六、健全法制,完善文物管理体制246

第三节 考古发掘工作的丰硕成果247

一、北京猿人遗址发掘不断获得新进展247

二、东胡林人的发现248

三、上宅遗址和雪山遗址的发掘248

四、商周考古的重大收获249

五、春秋战国至两汉考古251

六、晋唐至辽金考古254

七、元、明、清考古255

八、北京地震考古258

第二十三章 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259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事业259

一、长足发展的公共图书馆事业259

二、改进图书工作,为读者服务262

第二节 博物馆事业263

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263

二、博物馆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积极作用267

第三节 展览馆事业268

一、新兴的展览馆事业268

二、大型展览馆简介269

第四节 档案馆事业270

一、源远流长的档案馆事业270

二、馆藏丰富的各类档案馆271

三、开放历史档案,改进服务工作273

第二十四章 医疗卫生275

第一节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事业275

一、奋战在卫生战线上的预防大军276

二、预防医学的兴起和发展278

第二节 防治结合的医疗事业279

一、三级医疗机构的形成和新时期医疗事业的大发展279

二、从临床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首都医院284

三、密切结合临床和卫生保健的医学研究287

第三节 振兴中医与开拓中西医结合事业289

一、京都中医的保存与发展289

二、中医人才的培养与中西医结合291

三、中医学术的研究与发展292

第四节 妇幼保健和优生优育294

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妇幼健康294

二、妇幼保健网日臻完善295

三、优生优育开始普及297

第二十五章 体育299

第一节 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开展300

第二节 努力攀登体育运动高峰306

第三节 体育院校、科研和场馆建设310

第五编 社会发展315

概述315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315

二、社会发展的曲折与飞跃317

三、社会政策318

第二十六章 北京人口321

第一节 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321

一、人口规模演变321

二、人口结构特征322

第二节 人口迁移增长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324

一、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年人口大进大出325

二、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年人口出大于进326

三、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七年人口进出相对稳定327

四、一九七八年以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327

第三节 计划生育政策收到巨大社会成效328

一、人口失控,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328

二、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日趋正常328

第四节 北京城乡人口分布和农村人口城市化330

一、人口分布特点及格局的形成330

二、人口分布上的问题和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方针332

三、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334

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发展趋势334

一、北京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特点334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335

第二十七章 劳动就业337

第一节 劳动就业的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337

一、劳动就业人数增加337

二、劳动就业结构变化338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劳动就业工作339

一、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劳动就业问题339

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339

第三节 劳动就业的起伏曲折342

一、劳动就业规模的调整与变化342

二、十年动乱的冲击344

第四节 广开门路解决大批青年待业问题345

一、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开创劳动就业的新局面345

二、发展多种经济,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346

三、恢复发展就业前劳动后备训练346

第五节 破除传统观念,重视妇女就业346

一、为妇女创造从事社会劳动的条件347

二、北京城市妇女就业特征348

第六节 新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发展趋势349

一、新增社会劳动力大幅度减少350

二、社会劳动力素质与招工要求不相适应350

三、社会劳动力选择职业的愿望不断增强351

四、固定资产投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降低351

第二十八章 社会保障353

第一节 社会保险353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53

二、新形势下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355

第二节 社会福利356

一、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357

二、残疾人的福利经济358

三、职工福利逐步扩大359

第三节 社会救济359

一、社会救济工作的发展360

二、新时期的社会救济工作及其特点361

第四节 优抚363

一、优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363

二、新时期的优抚工作365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367

第二十九章 人民的生活和生活方式369

第一节 摆脱饥饿,实现温饱369

第二节 在温饱线上二十年波动徘徊370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九年372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变革376

一、学习热潮成为“时代现象”376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成为城乡居民追求的精神享受377

三、社会交往活动扩大,人际关系发生变化378

四、改革的观念成为生活价值观的核心378

第三十章 婚姻与家庭3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和发展380

一、旧婚姻家庭关系的改造和新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380

二、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382

三、婚姻家庭关系的曲折发展382

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主义婚姻的恢复和发展383

一、新婚姻法促进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发展383

二、青年人的择偶观念发生深刻变化384

三、离婚率有所上升及其原因385

第三节 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新变化386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386

二、小型家庭的普及和它的进步作用387

三、新型家庭关系的建立与发展388

第三十一章 少数民族389

第一节 北京地区少数民族概况389

第二节 解放初期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391

一、成立民族工作机构,宣传、落实民族政策391

二、积极实现各民族政治平等392

三、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扩大就业门路393

四、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394

第三节 民族工作的失误和挫折395

第四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397

一、拨乱反正,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397

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生活398

三、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文化素质399

第三十二章 北京的宗教401

第一节 北京解放前的宗教401

第二节 宗教的变化和爱国运动403

第三节 新时期的宗教工作406

一、恢复建立爱国宗教组织406

二、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407

三、有计划地培养年轻爱国宗教职业人员407

四、积极开展宗教界国际往来和友好活动408

五、各宗教爱国团体和信教群众为“四化”做贡献408

第六编 政治建设411

概述411

第三十三章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14

第一节 实行普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41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新发展418

一、选举制度的恢复和改革41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420

三、市和区、县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421

第三十四章 北京市行政机关425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府425

第二节 《宪法》公布后的人民委员会427

一、人民委员会机构的设置和调整427

二、政府机构、人员的几次精简429

三、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逐步强化430

第三节 十年动乱时期的革命委员会4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人民政府432

一、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人民政府432

二、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调整政府工作机构433

三、逐步加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434

四、建立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435

第三十五章 公安、检察、司法及其他有关工作437

第一节 公安工作437

一、维护社会治安437

二、爱护人民群众442

三、交通管理工作和消防工作443

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444

第二节 检察工作445

一、检察工作的创建和发展445

二、新时期的检察工作447

第三节 司法工作452

一、司法工作的创建和发展452

二、十年动乱对法院工作的破坏及拨乱反正458

三、新时期的司法工作460

第四节 司法行政工作464

一、律师工作465

二、公证工作466

三、人民调解467

四、司法干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468

第五节 劳动改造罪犯的工作470

一、劳改(包括劳教)场所的创建和发展470

二、正确执行劳改政策,妥善安置刑满释放人员就业472

三、“文化大革命”对劳改工作的破坏473

四、新时期的劳改、劳教工作473

第六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75

第三十六章 北京市政治协商机关481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481

第二节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482

一、发扬民主,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484

二、发挥政协特点,为祖国统一和首都建设服务485

第三十七章 北京市民主党派488

第一节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多党合作488

第二节 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作用492

第三十八章 北京市人民团体496

第一节 北京市总工会496

一、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497

二、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498

三、开展职工教育499

四、开展群众生产运动,建设人民的首都501

第二节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504

一、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突击队505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507

三、努力使共青团成为青年之家509

第三节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511

一、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首都建设512

二、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妇女素质515

三、认真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516

四、为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办实事517

五、协调儿童少年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518

六、积极开展妇女统战工作519

第四节 工商联、侨联、台联520

一、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520

二、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523

三、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524

第三十九章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525

第一节 从北京的实际出发,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525

一、从北京解放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525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28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529

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530

第二节 做好干部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532

一、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挑选和使用干部532

二、根据工作需要调配干部534

三、加强干部培训工作535

四、认真落实干部政策536

五、不断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536

第三节 提高中共党员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537

一、积极慎重地发展中共党员537

二、大力加强中共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539

三、严格执行纪律,从严治党541

四、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542

结束语544

附录一 当代中国的北京大事记(一九四八——一九八七年)559

附录二 历届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市人民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人名录596

附录三 北京市行政区划沿革615

附录四 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图表621

彩色插图目录639

后记6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