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古建筑与仿古建筑营造、修缮、保护及整体搬迁、复建技术实用手册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古建筑与仿古建筑营造、修缮、保护及整体搬迁、复建技术实用手册 第1卷
  • 师文;白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 ISBN:988514728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古建筑与仿古建筑营造、修缮、保护及整体搬迁、复建技术实用手册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3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概述3

第一节 完整的木构架体系3

第二节 多样化的群体布局4

第三节 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5

第二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8

第一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布置定位8

一、确定建筑物位置8

二、丈量建筑物开间与进深尺寸13

三、古代基础开挖常用的工具15

四、土层分类开挖与做法15

第二节 基础砌筑的类别16

一、江南古建筑基础的形态16

二、塔、殿、厅堂基础17

三、亭、廊基础19

四、水榭、挑台基础19

第三节 台基平面形态20

一、出土后古建筑台基与石镶砌20

二、古建筑台基平面高低落差21

三、台基平面的连接22

四、古城墙营造22

第四节 地坪与桥、井、墓的营造25

一、室内地坪25

二、室外地坪26

三、天井地坪及雨水阴沟27

四、古桥、古井、古墓28

第三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29

第一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的主体构造29

一、古塔的主体构造29

二、殿、厅、堂、舫的主体构造32

三、墙体的砌筑方法及土青砖的规格33

四、外山墙36

五、内墙38

第二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门洞留设44

一、正门44

二、后门44

三、侧门45

四、边门45

五、月洞门45

六、异形门45

第三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窗洞留设46

一、半窗46

二、圆窗47

三、漏窗47

四、异形窗54

五、工艺窗55

六、门窗洞戗檐58

第四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屋面铺设的技术要求60

第一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筒瓦屋面、小青瓦屋面、琉璃瓦屋面60

一、筒瓦屋面60

二、小青瓦屋面62

三、琉璃瓦屋面63

第二节 屋脊砌筑种类与瓦工技术65

一、龙吻脊65

二、哺鸡脊68

三、哺龙脊69

四、纹头脊69

五、赶宕脊70

六、一般屋脊71

七、琉璃瓦屋脊安装操作顺序73

第三节 亭子顶、戗、竖带做法74

一、亭子顶的艺术74

二、戗角施工技术(分南北区别)75

三、竖带砌筑法77

四、歇山排山砌筑工艺78

五、古建筑灰堆塑工艺技术79

第二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测绘83

第一章 概述83

第一节 古建筑测绘概述83

第二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测绘的类型与范围84

第三节 古代的测量与制图85

第二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测绘工具88

第一节 测量工具88

一、皮卷尺88

二、小钢卷尺88

三、软尺88

四、卡尺89

第二节 测量辅助工具与绘图工具89

第三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测绘的内容91

第一节 总平面91

第二节 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及相关大样91

第三节 剖面及相关大样97

第四节 梁架仰视103

第五节 斗栱大样104

第六节 立面及相关大样109

第七节 附属文物图样118

第八节 测绘报告122

第九节 测绘图纸内容123

第四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的价值与年代鉴定126

第一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的价值126

第二节年代鉴定127

第五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测绘的方法和原则138

第一节 测绘工作的分工与组织138

第二节 现场测量139

第三节 测量草图的整理和正式测绘图纸的绘制148

第三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木作营造修缮保护153

第一章明、清古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153

第一节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153

第二节 清代建筑的通则154

一、面宽与进深154

二、柱高与柱径156

三、收分、侧脚156

四、上出、下出(出水、回水)157

五、步架、举架158

六、歇山收山法则159

七、庑殿推山法则160

第三节 清代建筑的权衡160

第二章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170

第一节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170

一、硬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170

二、硬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合方式和各部构件功能171

第二节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174

一、悬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174

二、悬山式建筑的木构架特点及各部功能174

第三节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176

一、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176

二、庑殿推山法177

三、庑殿建筑常见的柱网排列方式及与构架的关系182

第四节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188

一、歇山建筑山面的基本构造和规律188

二、柱网变化与歇山建筑山面构造的关系192

三、卷棚歇山的山面构造198

第五节 各种攒尖建筑的基本构造201

一、四角攒尖建筑201

二、六角攒尖建筑208

三、八角攒尖建筑217

四、五角攒尖建筑(以无斗拱小式为例)217

五、圆形攒尖建筑224

六、复合式攒尖建筑——组合亭232

第六节 其他杂式建筑的基本构造250

一、垂花门250

二、游廊258

三、牌楼270

第三章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284

第一节 木构榫卯的种类及其构造285

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285

二、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286

三、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291

四、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293

五、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294

六、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297

第二节 各类榫卯的受力分析及质量要求298

一、管脚榫、馒头榫298

二、燕尾榫299

三、箍头榫299

四、透榫(大进小出榫)299

五、半榫299

六、十字卡腰榫300

七、趴梁、抹角梁与檩子扣搭处的阶梯榫300

八、其他榫卯300

第四章 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301

第一节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大木制作301

第二节 备料、验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302

一、备料302

二、验料302

三、材料的初步加工303

第三节 丈杆的作用与制备303

一、排总丈杆304

二、排分丈杆305

第四节 大木画线符号和大木位置号的标写305

一、大木画线符号及其应用305

二、大木位置号及其标写方法308

第五节 大木制作的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制备309

第六节 柱类构件的制作310

一、檐柱311

二、金柱312

三、重檐金柱312

四、重檐角金柱313

五、中柱314

六、童柱315

七、雷公柱315

八、擎檐柱318

九、柱子榫卯制作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求318

第七节 梁类构件的制作318

一、五架梁319

二、三架梁及其附属构件角背和脊瓜柱制作319

三、四架梁及其附属构件321

四、抱头梁322

五、桃尖梁323

六、递角梁325

七、踩步金(附交金瓜柱)326

八、顺趴梁328

九、长短趴梁(井字趴梁)329

十、抹角梁330

十一、麻叶抱头梁330

十二、承重梁330

第八节 枋类构件的制作332

一、额枋(檐枋)332

二、金、脊枋334

三、箍头枋334

四、承椽枋(附围脊枋)335

五、天花枋(附帽儿梁)336

六、间枋336

七、棋枋337

八、关门枋337

九、平板枋337

十、花台枋338

十一、穿插枋338

十二、麻叶穿插枋340

十三、传统的枋子榫卯制作方法——讨退340

第九节 桁檩类构件的制作343

一、正身桁檩(檐檩、金檩、脊檩)344

二、正搭交桁檩344

三、斜搭交桁檩345

四、梢檩347

五、弧形檩347

六、扶脊木348

第十节 椽、飞、连檐、瓦口、板类及其他杂项构件的制作349

一、椽类349

二、瓦口类352

三、板类352

四、其他构件355

第十一节 大木安装357

一、大木安装前的准备工作358

二、大木安装的一般程序358

三、多角亭、圆亭等攒尖建筑的大木安装361

第二卷363

第五章 翼角的构造、制作与安装363

第一节 角梁的平面位置与立面形态363

第二节 外转角角梁的种类、构造和放样制作技术365

一、扣金角梁的放样365

二、插金角梁的放样371

三、压金角梁的放样374

四、多角形建筑角梁的放样375

第三节 窝角梁的构造、放样和制作技术376

第四节 角梁的制作、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377

第五节 翼角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379

一、翼角椽的平面、立面位置及其与老角梁的关系379

二、翼角椽根数的确定379

三、翼角椽的弹线和制作380

四、翼角椽的安装(以圆椽为例说明)386

第六节 翘飞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390

一、翘飞椽的形状及其与角梁和飞椽的关系390

二、翘飞的放线和制作技术393

三、翘飞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398

第六章 清式斗拱的构造及制作安装技术400

第一节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400

第二节 清式斗拱的种类及用途403

第三节 清式斗拱的模数制度和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寸411

第四节 清式斗拱的基本构和构件组合规律——平身科斗拱及其构造421

第五节 柱头科斗拱及其构造425

第六节 角科斗拱及其构造425

第七节 溜金斗拱的基本构造432

一、落金做法433

二、挑金做法433

第八节 牌楼斗拱的特殊构造435

第九节 斗拱在木构架其他部位的应用及构造的变通处理438

一、襻间斗拱438

二、隔架斗拱439

三、藻井斗拱440

四、偷心造441

五、斗拱后尾的简易做法——后尾撒头做法441

六、斗拱内外拽出踩的变化443

第十节 斗拱的制作与安装443

一、斗拱制作443

二、斗拱安装444

第七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木装修445

第一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木装修概述445

一、装修在古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445

二、装修的历史沿革446

三、古建筑木装修的种类和特点446

第二节 槛框、榻板447

一、槛框、榻板的部位、名称、作用、尺度与权衡447

二、槛框、榻板的构造与榫卯449

三、槛框的制作与安装452

第三节 板门452

一、各种板门的名称、用途、尺度与权衡452

二、各种板门的构造做法456

三、各种大门的铜铁饰件及安装460

第四节 隔扇、槛窗461

一、隔扇、槛窗的功能、种类及权衡尺度461

二、隔扇、槛窗的基本构造和饰件463

三、隔扇、槛窗的制作与安装465

第五节 支摘窗、风门465

一、支摘窗、风门的构件名称、功用及尺度权衡465

二、支摘窗、风门的构造、做法及安装465

第六节 牖窗、什锦窗466

一、牖窗、什锦窗的种类、功能及尺度466

二、牖窗、什锦窗的构造、制作与安装468

第七节 栏杆、楣子470

一、栏杆、楣子的种类和用途470

二、栏杆、楣子的构造、做法472

三、栏杆、楣子的制作与安装473

第八节 花罩、碧纱厨473

一、花罩、碧纱厨的种类和功用473

二、花罩、碧纱厨的构造、做法及拆安474

第九节 板壁、博古架、太师壁480

一、板壁480

二、博古架481

三、太师壁481

第十节 天花、藻井482

一、天花的种类功能及构造做法482

二、藻井483

第十一节 古建筑木雕刻488

一、雕刻制度488

二、雕刻工具和用料488

三、木雕刻常采用的图案形式和题材489

第八章 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495

第一节 从古建筑发展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看明代建筑时代特点的形成495

第二节 整体造型方面的特点499

第三节 柱、梁、枋等大木构件及榫卯的构造特点506

第四节 椽、望、翼角的构造及特点507

第五节 斗拱的特点和区别509

一、总体风格及其特色509

二、明清斗拱的若干区别511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519

第一节 概述519

第二节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520

一、关于檐头521

二、关于斗拱521

三、关于梁架521

四、关于回肩及滚楞的处理521

五、关于柱子的收分和侧脚522

六、关于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施工522

第十章 古建筑木作修缮保护530

第一节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意义及所应遵循的原则530

一、古建筑是对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530

二、古建筑是研究包括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史、建筑史等在内的各门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530

三、古建筑是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的重要借鉴531

四、古建筑是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531

第二节 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工作532

一、勘查(普查)定案532

二、编制预算533

三、审批533

第三节 木构架的修缮533

一、古建大木构架的修缮533

第四节 斗拱、装修修缮536

一、斗拱修缮536

二、装修修缮536

第四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瓦石作营造修缮保护539

第一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基础与台基营造539

第一节 灰土539

一、灰土分类及一般概念539

二、土作常用工具540

三、灰土作法541

四、灰土的强度及其原理547

五、基础与地面垫层的素土作法549

第二节 台基及基座类砌体的类型550

一、台基550

二、基座类砌体554

第三节 台基的构造及一般施工程序554

一、码磉墩和掐砌拦土554

二、包砌台明555

第四节 与台基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557

一、台基各部分的平面关系及其尺度557

二、平水、中与升的概念561

第五节 台基的定位放线563

一、矩形建筑台基放线563

二、平面为多边形的台基放线(以六边形、八边形、五边形为例)564

第二章 古建灰浆、砖料、瓦作工具及砖料加工568

第一节 古建灰浆568

第二节 古建砖料573

一、古建砖料的名称573

二、古建砖料的规格574

第三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墙体营造577

第一节 概述577

一、墙体的砌筑类型及其应用577

二、各种砌筑类型的摆砌方法579

三、墙面勾缝586

四、各种砌筑类型的组合方式、等级与主次概念589

五、砖的排列、组砌形式及墙面的艺术处理591

六、墙体名称604

七、常见墙体的各部位尺度606

第二节 山墙607

一、山墙的类型与各部名称607

二、悬山、庑殿及歇山式建筑的山墙作法607

三、硬山式建筑的山墙作法612

四、平台式房屋的山墙621

五、琉璃山墙622

第三节 廊心墙624

第四节 槛墙628

第五节 檐墙628

第六节 院墙632

第四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地面营造643

第一节 地面的分类与形式643

一、材料分类643

二、砖墁地的作法分类643

三、地面的部位名称644

四、砖缝排列形式644

第二节 墁地的操作程序及作法规矩646

一、墁地的一般程序646

二、砖墁地的作法规矩649

三、焦渣地与夯土地面653

第五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屋面营造659

第一节 通述659

一、屋顶式样的变化659

二、屋面作法的变化663

三、屋面分层作法669

四、屋脊名词辨析670

第二节 瓦顶的灰背与平台屋顶的灰背672

一、灰背的基层672

二、瓦顶苫背的一般操作程序673

三、平台屋顶苫背的一般程序674

四、宫廷灰背作法中的几种特殊手法675

五、焦渣背的一般操作程序677

六、传统灰背的现行作法678

七、苫背的技术关键679

第六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石作营造687

第一节 常用石料种类及常用工具687

一、石料的种类687

二、石料挑选方法687

三、石料加工的传统常用工具688

第二节 石料加工689

一、石料的各面名称689

二、石料加工的各种手法690

三、石料表面的加工要求691

四、石料加工的一般程序692

五、石雕介绍694

第三节 石料搬运、起重及安装696

一、石料搬运的传统方法696

二、石料起重的传统方法697

三、石活安装698

第四节 台基石活703

一、普通台基上的石活703

二、须弥座式台基上的石活713

三、石须弥座的其它用途724

第三卷725

第五节 门石、槛石725

第六节 栏板柱子732

第七节 台阶741

一、踏跺741

二、礓?748

三、台阶安装程序748

第八节 墙身石活750

第九节 地面石活754

第十节 石券756

一、石券的用途及类型756

二、名词解释756

三、石券的起拱与权衡尺寸758

四、券脸雕刻758

五、石券制作安装要点763

第十一节 官式石桥764

一、官式石桥的各部名称764

二、官式石桥的尺度比例773

三、石桥用料标准782

第十二节 牌楼石活783

一、月台783

二、夹杆石及其有关的石活785

第七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瓦石作修缮保护789

第一节 修缮原则及修缮方案的制定789

一、修缮原则789

二、修缮方案的制定790

第二节 墙体修缮保护791

一、墙体的检查鉴定791

二、墙体的修缮措施792

三、墙体拆除注意事项793

第三节 砖墁地的修缮保护794

第四节 屋顶修缮保护794

一、修缮措施794

二、瓦件的拆除798

第五节 石活修缮保护798

第五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电气装置施工与火灾预防803

第一章 概述803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与电气火灾事故803

第二节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电气装置的安装原则与选择依据803

一、安装原则803

二、选择依据804

第三节 电气线路装置发展及其特点804

第二章 电气线路装置的施工工艺806

第一节 瓷夹板明敷806

第二节 瓷柱(瓷珠)布线807

一、瓷柱布线的组成807

二、瓷柱与导线的配合807

三、瓷柱布线的敷设要求807

四、瓷柱布线的操作过程及要点809

第三节 瓷瓶布线810

一、瓷瓶布线的组成810

二、瓷瓶布线的敷设要求810

三、瓷瓶布线的操作过程及要点811

第四节 配管配线813

一、古建筑内配管配线的基本工序813

二、古建筑内配管配线的一般要求814

三、钢管敷设815

四、导线连接817

五、管内穿线与接线820

第五节 护套线配线822

一、定位划线822

二、铝片卡的固定822

三、导线敷设822

四、塑料护套线配线施工规范要求823

第六节 电缆823

一、电缆的敷设方式823

二、电缆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824

三、电缆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825

四、直埋电缆工程的施工826

五、铜带阻燃型电缆在古建筑内明敷829

第三章 保护电气的合理选配830

第一节 导线截面的选配830

第二节 断路器834

一、断路器额定电流的确定834

二、长延时整定835

三、短延时脱扣器的整定835

第三节 漏电保护器836

一、装置分类及工作原理836

二、漏电保护器的技术参数838

三、漏电保护器的选用与安装840

第四节 低压熔断器842

一、熔断器的结构和主要参数842

二、熔断器的选用原则842

第四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电气装置的施工验收、使用和管理845

第一节 线路装置的验收845

一、各种规定的距离845

二、各种支持件的固定847

三、配管的弯曲半径和盒箱设置的位置848

四、明配线路的允许偏差值848

五、导线的连接和绝缘电阻848

六、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或接零849

七、黑色金属附件防腐849

八、施工中造成的孔、洞、沟、槽的修补850

第二节 其他有关电气装置的安装验收850

一、电气安装牢固、平正,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850

二、电气的接零、接地可靠850

三、电气的连接线排列整齐、美观850

四、绝缘电阻值850

第三节 正确使用和维护851

第四节 加强管理,确保电气安全852

一、安全技术措施852

二、安全组织措施854

三、安全作业规程854

第五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常用电气装置的火灾预防856

第一节 电气火灾的成因856

一、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856

二、雷电857

三、静电857

第二节 导线电缆的防火858

一、接户线与进户线敷设的防火858

二、室内外线路敷设的防火858

三、电缆线路防火、阻燃措施861

第三节 照明装置的防火862

一、电气照明的分类863

二、常用照明灯具的火灾危险性864

三、照明装置防火措施865

第四节 电气装置设备防火866

一、自动开关866

二、闸刀开关866

三、铁壳开关867

四、接触器867

第五节 电气火灾防护的检查867

一、电力输配和使用中的电气火灾隐患867

二、电气防火工程是否完整有效868

三、古建筑的防雷868

四、其他868

第六章 先进技术的应用869

第一节 提高电气线路装置工作通电利用率,降低电气火灾隐患869

第二节 用数控技术管理用电网络系统870

第三节 智能化用电网络管理系统871

第六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琉璃技术875

第一章 概述875

第一节 琉璃窑垒造884

第二节 坯胎制做886

一、选土886

二、制泥887

三、塑形887

第三节 琉璃釉料配制891

一、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琉璃管珠891

二、西汉茂陵陪葬冢出土的琉璃壁891

三、汉代北方绿釉陶器891

四、洛阳唐三彩892

五、四川邛窑琉璃釉892

第四节 琉璃构件烧制895

一、装窑897

二、烧窑898

三、出窑899

第二章 建筑专用琉璃制品904

第一节 琉璃制品分类904

第二节 建筑专用琉璃构件概说905

第三节 各种琉璃构件908

一、应用于屋顶的琉璃构件908

二、应用于墙体的琉璃构件936

三、特殊琉璃构件958

第三章 琉璃构件的组合与安装976

第一节 屋面及檐头部位琉璃构件的组合与安装976

一、屋面976

二、檐头978

第二节 天沟、博缝及墀头琉璃构件的组合与安装985

一、天沟985

二、博缝987

三、墀头988

第四章 琉璃瓦顶建筑实例990

第一节 硬山屋顶的传心殿990

第二节 悬山屋顶的景行门992

第三节 单檐歇山屋顶的乾清门993

第四节 硬山顶殿前带歇山卷棚抱厦的绛雪轩995

一、正殿996

二、抱厦996

第五节 方攒尖屋顶的交泰殿997

第六节 重檐歇山屋顶的保和殿999

一、上层檐1000

二、下层檐1001

第七节重檐庑殿屋顶的太和殿1001

一、上层檐1002

二、下层檐1002

三、下肩及槛墙1003

第八节 重檐歇山屋顶的北京鼓楼1003

一、头层檐1005

二、二层檐1005

三、顶层1005

第九节 盝顶屋顶的钦安殿1006

一、上层檐1008

二、下层檐1008

第十节 三重檐圆攒尖屋顶的祈年殿1008

第十一节 多种形式屋顶的大乘阁1010

一、前檐头层檐1012

二、前抱厦(卷棚式歇山顶)1012

三、两山随墙单坡歇山屋顶1013

四、前檐第二层檐单坡硬山屋顶,与前檐头层檐的做法和使用瓦兽件的种类完全相同不再赘述1013

五、三、四层檐1013

六、五层檐1013

七、四座小方亭和一座大方亭1014

第十二节 三重檐十字显山脊屋顶的紫禁城角楼1014

一、头层檐1017

二、二层檐1017

三、顶层檐1018

第五章 琉璃建筑实例1020

第一节 琉璃照壁1020

一、重晖门外的一字琉璃照壁1021

二、鸳鸯戏水琉璃依墙照壁1021

三、乾清门前八字琉璃照壁1023

四、九龙壁1025

第二节门1031

一、歇山顶琉璃花门——养心门1031

二、随墙琉璃花门——锡庆门1033

三、复杂的随墙牌楼门——皇极门1034

第七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其他营造修缮保护1039

第一章 油漆作营造修缮保护1039

第一节 材料配制1039

一、灰油熬制1039

二、油满配制1039

三、熬炼光油1040

四、发血料1040

五、砖灰1041

六、麻、麻布、玻璃丝市1041

七、桐油1041

八、地仗材料调配1042

九、细腻子1042

十、洋绿、樟丹、定粉出水串油1042

十一、广红油1042

十二、杂色油1043

十三、黑烟子1043

十四、金胶油1043

第二节 木基层处理1043

一、斩砍见木1043

二、撕缝1043

三、下竹钉1044

四、汁浆1044

第三节 一麻五灰操作工艺1044

一、捉缝灰1044

二、扫荡灰1044

三、使麻1044

四、压麻灰1045

五、中灰1045

六、细灰1045

七、磨细钻生1045

第四节 单披灰操作工艺1046

一、四道灰1046

二、三道灰1046

三、找补二道灰1047

四、菱花二道灰1047

五、花活二道半灰1047

六、二道灰(水泥面、抹灰面)1047

第五节 三道油操作工艺1048

一、浆灰1048

二、细腻子1048

三、垫光头道油1048

四、二道油(本色油)1048

五、三道油(本色油)1048

六、罩清油(光油)1049

第六节 扫青、扫绿、扫蒙金石1049

一、垫光油1049

二、本色油1049

三、扫青、扫绿、扫蒙金石1049

第七节 贴金1050

一、打金胶1050

二、贴金1050

三、扣油1050

第八节 扫金1051

一、打金胶1051

二、扫金1051

第九节 单方用工用料参考表1051

一、砍活1051

二、地仗1052

三、油漆1052

四、油工工具名称及用途1053

第二章 彩画作营造修缮保护1054

第一节 彩画材料性能与配制1054

一、矿物质颜料1054

二、植物质颜料1055

三、大色的配制1055

四、二色的配制1056

五、晕色的配制1056

六、小色的配制1056

七、沥粉材料配制1056

八、兑矾水1056

九、骨胶1057

十、颜色代号1057

第二节 操作程序1058

一、丈量起谱子1058

二、磨生油、过水布、分中、打谱子1060

三、沥大小粉1060

四、刷色1062

五、包黄胶1062

六、拉晕色、拉大粉1062

七、压老1062

八、打点找补活1063

第三节 和玺彩画总则1063

一、金龙和玺1064

二、龙凤和玺1068

三、龙草和玺1068

四、金琢墨和玺1072

第四卷1073

第四节 旋子彩画总则1073

一、金线大点金1077

二、石碾玉1079

三、金琢墨石碾玉1079

四、墨线大点金1079

五、金线小点金1079

六、墨线小点金1079

七、雅伍墨1080

八、雄黄玉1081

第五节 苏式彩画总则1082

一、金琢墨苏画1084

二、金线苏画1085

三、黄线苏画1085

四、海漫苏画1085

五、和玺加苏画1085

六、金线大点金加苏画1085

第六节 天花彩画1086

一、片金天花1087

二、金线天花1087

三、金琢墨天花1088

四、烟琢墨天花1088

第七节 斗栱彩画1088

一、刷色规则1088

二、操作程序1088

三、斗栱板作法1089

第八节 其他构件作法1090

一、卡箍头和卡箍头带包袱作法1090

二、苏装楣子作法1090

三、桠子作法1090

四、雀替作法1090

五、门簪、套环作法1091

六、垂花门花罩作法1091

七、垂头、荷叶墩作法1091

八、挂柱、檩头、枕头木作法1091

九、廊子心、象眼、门头板、影壁心、壁画等作法1091

十、挂檐作法1092

十一、屏门斗方作法1092

十二、斑竹纹作法1092

十三、墙边作法1092

第九节 新式彩画1093

第十节 单方用工用料参考表1095

第三章 搭材作营造修缮保护1103

第一节 材料、工具和保管1103

第二节 各部杆件名称1104

第三节 工料估算方法1108

第四节 荷载能力的估计方法1108

第五节 绳结1109

第六节 操作要点和要求1111

第七节 搭材种类功能、构造与要求1114

一、落架工程外檐双排脚手架1114

二、安装大木满堂脚手架1115

三、支戗大木架子1117

四、安装天花满堂脚手架1118

五、落檐脚手架1118

六、齐檐脚手架1119

七、梯子板和蜈蚣梯1120

八、持杆脚手架1121

九、一平两斜和一平四斜排山脚手架1121

十、安装大吻脚手架1123

十一、单排柱子腿戗脚手架1123

十二、券胎满堂脚手架1125

十三、券洞脚手架1125

十四、坐车脚手架1127

十五、油画活脚手架1127

十六、长廊油画活脚手架1127

十七、裱糊顶棚满堂脚手架1129

十八、打桩脚手架1129

十九、菱角脚手架1131

二十、船形脚手架1131

第八篇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整体搬迁复建技术1135

第一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整体搬迁技术1135

第一节 古建保护基础1135

一、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1135

二、古建筑需要经过鉴别和选择,妥善地加以保护、保存1139

三、重点保护、重点保存的原则1139

四、古与近的数量问题1141

五、关于古建筑的年代问题1142

六、选择作为文物保存的古建筑的条件1142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建筑1145

一、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况1145

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和特色要素分析1148

第三节 古建筑的保护1156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和方法1156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1159

三、古建筑保护政策支持1163

第四节 城市法规与古建筑保护1174

一、国外城市规划体系1174

二、联合国保护世界遗产的公约1183

三、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之比较1186

第二章 古建筑与仿古建筑复建技术1194

第一节 仿古建筑与古建筑木构架技术1194

一、大木构件的名称和尺度1194

二、斗拱1212

三、木构架的类型和构成1226

四、屋盖木基层1238

五、木结构的连结1240

六、木构架的科学性1247

第二节 仿古建筑与古建筑装修技术1252

一、概说1252

二、外檐装修1252

三、内檐装修1271

四、装修的材料和工艺1283

第九篇 相关标准法规1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2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299

附录 国务院批转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1301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1302

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304

关于申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1305

古建筑工程修复质量检验标准1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