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教学参考资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教学参考资料
  • 冯炜权,冯美云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107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教学参考资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1

二、运动生物化学研究概况2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2

四、运动生物化学与其它有关学科的关系3

第一章 糖、脂和蛋白质--运动时的能源物质4

第一节 糖4

一、糖的概况4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6

第二节 脂6

一、脂的概况7

二、运动时脂肪的生物学功能8

第三节 蛋白质9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9

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2

第二章 运动和酶13

第一节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3

一、高效率催化能力13

二、高度特异性13

三、不稳定性14

四、参与代谢更新14

第二节 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14

一、酶的化学组成14

二、酶的结构特点15

第三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16

一、酶的命名16

二、酶的分类16

第四节 运动对酶的影响16

一、运动对骨骼肌酶活性的影响16

二、运动对血清酶活性的影响18

第三章 运动时能量的释放和利用20

第一节 三磷酸腺苷(ATP)20

一、ATP的化学结构和功能20

二、ATP的贮存量21

三、ATP的合成21

第二节 ATP的合成途径22

一、磷酸肌酸(CP)--能量的贮存体22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23

三、有氧代谢合成ATP27

四、糖、脂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38

第三节 运动时能量的生成41

一、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体系41

二、运动时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的相互关系44

三、各种运动项目的供能代谢特点44

第四节 运动时能源物质利用的调节46

一、肌细胞内能源物质利用的调节46

二、运动时整体代谢的调节46

第四章 营养和运动能力50

第一节 糖和运动能力50

一、血糖和运动能力50

二、糖元和运动能力51

第二节 脂类和运动能力52

一、膳食脂肪和运动能力53

二、体脂和运动能力53

第三节 蛋白质和运动能力54

第四节 无机盐和运动能力55

一、钠和氯55

二、钾55

三、钙和磷55

四、镁56

五、铁56

六、锌56

第五节 饮水和运动能力57

第六节 维生素和运动能力57

第五章 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特点和肌肉壮大60

第一节 概说60

第二节 骨骼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60

一、正常时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代谢60

二、运动时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特点61

第三节 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加强--肌肉壮大63

一、心肌64

二、骨骼肌64

三、骨肉壮大和运动项目关系64

四、肌肉壮大和蛋白质合成64

第六章 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67

一、发展磷酸源系统的训练方法67

二、发展糖酵解能量系统的训练方法68

三、发展有氧氧化系统的训练方法70

第二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物化学分析72

一、训练量和强度72

二、休息间歇73

三、训练内容的安排77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80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80

第二节 疲劳的分类80

第三节 中枢疲劳的生物化学80

第四节 肌肉疲劳的生物化学81

一、磷酸源贮备减少和疲劳81

二、糖贮备减少和疲劳82

三、乳酸和肌肉疲劳82

四、脂肪的动用和疲劳84

五、氨代谢和疲劳85

六、其它因素85

第五节 不同运动时间疲劳的生物化学特点85

一、持续0~5秒的运动85

二、持续5~10秒的运动86

三、持续10~30秒的运动86

四、持续30秒至10~15分钟的运动86

五、持续15~60分钟的运动86

六、持续1~6小时的运动86

七、持续5~6小时以上的运动87

第六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机理87

第七节 抗疲劳物质的研究89

一、麦芽油89

二、碱盐(柠檬酸钠或钾、碳酸氢钠等)89

三、天冬氨酸盐90

四、咖啡因90

五、中药90

第八章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91

第一节 运动员和非运动员机能生物化学评定91

一、相同的定量负荷时91

二、完成最大的负荷时92

第二节 不同项目运动员机能生物化学评定93

第三节 训练水平的生物化学评定93

第四节 训练课中机能生物化学评定94

一、准备活动的效果94

二、训练课中的安排顺序94

三、训练周期95

第五节 比赛和训练后恢复期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95

一、血红蛋白96

二、血尿素98

三、血清肌酸激酶(CPK)99

四、血乳酸101

五、尿蛋白103

六、尿胆元105

七、尿肌酐106

附:主要参考书1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