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的形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的形成
  • 周子良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462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所有权-研究-中国-近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的形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成果之梳理5

(一)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5

(二)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13

三、时间划分与概念界定14

(一)时间划分14

(二)概念界定14

四、研究价值、材料、思路与方法17

(一)研究价值17

(二)研究材料17

(三)研究思路19

(四)研究方法20

第一章 中国古代财产所有权的观念与产权归属23

一、中国古代财产所有权的观念24

二、中国古代户的财产所有权28

(一)家与户28

(二)户的私法属性44

(三)户的财产所有权57

第二章 民初大理院与所有权判例74

一、民初的社会背景74

(一)经济的转型74

(二)军人的专制76

(三)权利观念的增强77

(四)收回治外法权的努力78

二、民初大理院的职权与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法官79

(一)大理院的职权79

(二)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大理院法官80

三、民初大理院的所有权判例与判例要旨92

(一)所有权判例与判例要旨概观92

(二)所有权判例、判例要旨的性质95

第三章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固有法因素100

一、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中所有权制度的援用与改造100

(一)“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性质与内容100

(二)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中所有权制度的援用103

(三)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中所有权制度的改造107

二、大理院对传统习惯中所有权制度的取舍122

(一)习惯与习惯法122

(二)大理院对传统习惯中所有权制度的承认128

(三)大理院对传统习惯中所有权制度的否定134

(四)大理院对传统习惯取舍的标准137

三、大理院对情理的重视138

第四章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大陆法因素140

一、继受大陆法所采用的形式与方式141

二、大理院对大陆法所有权的保护理论与制度的继受142

(一)大理院对大陆法所有权术语与结构体例的继受142

(二)大理院对大陆法所有权保护理论的继受142

(三)大理院对大陆法公同共有制度的修正149

三、大理院对大陆法所有权相对原则的继受154

(一)所有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54

(二)大理院对大陆法所有权相对原则的借鉴156

第五章 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的样态163

一、所有权通则163

(一)所有权的权能163

(二)所有权的限制165

(三)所有权的保护167

二、不动产所有权168

(一)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168

(二)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172

(三)不动产相邻关系174

三、动产所有权178

(一)遗失物之拾得与埋藏物之发现178

(二)动产的善意取得179

(三)动产附合于不动产的认定180

四、共有182

(一)共有的一般法则182

(二)公同共有189

(三)分别共有(按份共有)197

第六章 对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的评价200

一、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的价值200

(一)对私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200

(二)纠正错案206

二、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对后世的影响209

三、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缺憾210

(一)大理院不合法的行为210

(二)过多地使用大陆法民法的概念或理论229

四、近代中国所有权制度形成中的启示231

(一)奉行“会通中西,以理为本”的宗旨231

(二)重视司法的“说理”性235

(三)追求公平的信念237

结论242

参考文献245

附录259

后记2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