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小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220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犯罪构成理论之总体概念3
第一章 犯罪概念3
第一节 形式与实质的犯罪概念3
一、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理论学说3
二、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学理分析6
第二节 中外犯罪概念的理论考究8
一、国外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与实质8
二、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理论考究10
三、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合理构造12
第三节 犯罪概念的理论建构15
一、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区分的理论价值16
二、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判断的理论架构17
三、犯罪概念之双重定义架构与罪刑法定原则19
第四节 犯罪分类20
一、犯罪分类的刑事法学流派溯源21
二、两种流派犯罪分类的价值取向24
三、刑法立法的犯罪分类28
四、刑法理论的犯罪分类30
第二章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35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演进35
一、理论萌芽:由诉讼法的“犯罪确证”到实体法的“构成要件”36
二、理论初创:贝林格创建犯罪构成理论基本雏形38
三、理论发展:迈耶确立犯罪构成理论基本模式41
四、理论创新:麦兹格创立主观构成要件理论基本理念43
五、理论细化:威尔哲尔创立开放构成要件理论基本理念45
第二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考究48
一、二元犯罪构成理论体系48
二、三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51
三、四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55
四、德、日处罚条件的理论分析59
五、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67
六、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68
第三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69
一、各种模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69
二、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76
三、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条件88
第四节 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89
一、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89
二、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94
三、开放的犯罪构成与封闭的犯罪构成95
四、积极的犯罪构成与消极的犯罪构成96
五、确定的犯罪构成与模糊的犯罪构成97
六、简单的犯罪构成、选择的犯罪构成、合并的犯罪构成与混合的犯罪构成98
七、叙述的犯罪构成与援引的犯罪构成103
第二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客观要件107
第三章 客观要件的概说107
第一节 客观要件的概念107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构成要件107
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行为要素107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客观方面107
四、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客观要件108
第二节 客观要件的特征108
一、刑法规定108
二、决定危害109
三、事实与规范109
四、客观外在110
五、必备条件110
第三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结构111
一、各项要素的地位类型111
二、构成要件行为的地位112
三、行为附随情状的地位112
四、特定构成结果的地位113
五、因果关系的地位113
六、定量事实的地位114
七、行为主体的地位114
第四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意义114
一、区分罪与非罪115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115
三、区分犯罪完成与否116
四、分析危害程度116
五、理解犯罪构成整体117
第五节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的意义117
一、表述犯罪实质117
二、决定犯罪成立118
三、决定犯罪性质118
四、影响刑罚处罚118
第四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构成要件行为119
第一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概说119
一、构成要件行为的术语119
二、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121
三、构成要件行为的构成要素124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价值蕴含127
第二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作为129
一、作为的概念与特征129
二、作为的方式130
第三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二:不作为130
一、不作为的界定130
二、不作为的行为性133
三、不作为的因果关系136
第四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典型形态:实行行为141
一、实行行为的一般概念142
二、基准实行行为的行为要素147
三、基准实行行为的构成模式150
四、基准实行行为的属性类型155
五、基准实行行为的主体类型158
第五节 实行行为的附随情状159
一、特定行为对象159
二、特定行为时间、地点、情境163
第五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特定构成结果及附论164
第一节 特定构成结果164
一、特定构成结果的术语164
二、刑法结果的具体形态166
三、特定构成结果的理论地位170
四、特定构成结果与法益侵害结果171
五、特定构成结果的特征174
第二节 因果关系175
一、刑法因果关系理论175
二、刑法因果关系特征179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82
四、刑法因果关系类型183
第三节 附论:特定行为情状(分则定量因素)184
一、刑法分则规定185
二、定量事实因素185
三、情节客观要素187
第六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主体189
第一节 行为主体概说189
一、行为主体的概念189
二、行为主体的特征191
三、行为主体的意义193
四、行为主体的分类194
第二节 自然人主体身份195
一、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195
二、我国《刑法》中的特殊主体197
三、特殊主体与身份犯201
第三节 单位主体犯罪202
一、法人犯罪能力与处罚考究202
二、国外法人犯罪的立法概况205
三、我国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209
四、我国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212
五、我国单位犯罪的入罪范围219
六、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置224
第七章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违法性之法益侵害228
第一节 违法性的基本观念228
一、违法性的概念228
二、违法性的实质230
三、违法性的判断233
四、违法件的程度·可罚的违法性234
第二节 违法性的具体表现234
一、法益侵害特征234
二、被侵法益的法律类型237
三、被侵法益的理论形态239
第三节 违法性的比较展开243
一、犯罪客体的去留243
二、犯罪客体的地位·客观规范要素之行为价值评价245
三、犯罪客体的内容·客观规范要素之法益侵害246
四、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247
第三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主观要件253
第八章 主观要件的概说253
第一节 主观要件的概念253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责任要件253
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心态要素253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主观方面253
四、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主观要件255
第二节 主观要件的特征255
一、刑法规定256
二、决定危害256
三、事实与规范257
四、主观内在257
五、针对内容258
六、心态时间259
七、区别品质评价259
八、必备条件261
第三节 主观要件的要素结构261
一、意识的动机的地位考究262
二、各项要素的具体地位265
第四节 主观要件的意义266
一、理论意义266
二、罪与非罪267
三、此罪与彼罪267
四、量刑意义267
第九章 故意的事实与规范269
第一节 故意的概说269
一、故意的犯罪理论地位269
二、故意成立的立法状况271
三、故意界说的理论争议273
四、故意争议的学理剖析274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揭示274
六、故意理论的基本架构276
第二节 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276
一、故意的认识特征277
二、故意的意志特征278
三、故意的要素关系280
第三节 故意的事实认识:规范评价实体280
一、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理论争议281
二、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学理剖析282
三、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肯定283
四、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排除289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阐释290
第四节 故意类型295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295
二、故意的其他分类303
第十章 过失的事实与规范308
第一节过失的概说308
一、过失的犯罪理论地位308
二、过失成立的立法状况311
三、过失界说的理论争议312
四、过失争议的学理剖析314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揭示315
六、过失理论架构的要揽316
七、过失理论架构的构建319
第二节 过失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320
一、过失的认识特征321
二、过失的意志特征323
第三节 过失的注意义务:规范评价核心325
一、注意义务的基本内容326
二、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333
三、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335
四、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与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338
第四节 过失的类型339
一、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339
二、过失的其他分类343
第十一章 特定心态345
第一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345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要揽345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定位346
第二节 特定目的及动机与犯罪目的及动机347
一、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局限347
二、特定动机与目的的意义347
三、特定动机与目的的表述348
第三节 特定动机、特定目的与故意、过失348
一、特定动机与故意和过失349
二、特定目的与直接故意的危害目的349
三、特定目的和危害目的的具体呈现350
第十二章 故意与过失的缺乏353
第一节 事实错误:缺乏故意353
一、刑法上错误概述353
二、事实错误的基本界说356
三、事实错误的立法规定363
四、事实错误的判断标准365
第二节 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缺乏责任374
一、不可抗力事件374
二、意外事件375
第四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违法阻却事由379
第十三章 正当化事由的概说379
第一节 正当化事由理论地位379
一、我国刑法理论要揽379
二、大陆法系理论要揽379
三、本书理论体系定位380
第二节 正当化事由本质381
一、理论要揽381
二、学理考究382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类型382
一、法定的正当化事由383
二、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383
第十四章 正当防卫384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384
一、各国刑法规定384
二、理论分歧要揽384
三、本书理论定位385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386
一、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386
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91
三、主观条件:出于防卫意思399
四、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410
五、限度条件:尚未明显越限造成重大损害415
第三节 防卫过当426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与特征426
二、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427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后果432
第十五章 紧急避险435
第一节 紧急避险的概念435
一、各国刑法规定435
二、理论分歧要揽436
三、本书理论定位437
第二节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437
一、起因条件:危险现实存在438
二、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439
三、主观条件:出于避险意思441
四、对象条件:针对第三者法益443
五、限度条件:法益价值权衡444
六、选择唯一:避险出于不得已449
七、主体禁止:排除特定人员之自我避险451
第三节 避险过当452
一、避险过当的概念与特征452
二、避险过当的责任形式454
三、避险过当的刑事后果457
第四节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458
一、相似之处458
二、主要区别460
第十六章 其他正当化事由462
第一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的概说462
一、立法状况462
二、见解要揽463
三、理论梳理463
第二节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464
一、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概念与特征464
二、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理论分歧466
第三节 执行命令行为469
一、执行命令行为的概念与特征469
二、执行命令行为的理论分歧470
第四节 正当业务行为471
一、正当业务行为的概念与特征471
二、正当业务行为的典型形态472
第五节 自救行为473
一、自救行为的概念473
二、自救行为的特征473
第五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责任阻却事由477
第十七章 责任的概说477
第一节 责任根据与责任要件477
一、责任要件477
二、责任根据477
第二节 当代责任论的思想元素478
一、道义责任论478
二、社会责任论479
第三节 规范责任论的思想构成480
一、心理责任论480
二、规范的责任481
三、思想的特征481
四、决定论分析482
第四节 新社会防卫论的思想构成482
一、否定人身危险而肯定具体人格483
二、肯定意志自由而强调社会责任483
三、强调责任情感而彰显人权保障484
四、新社会防卫论与社会防卫论484
五、对新社会防卫论的比较分析485
第五节 人格责任论的思想构成486
一、德国学者的人格责任论486
二、日本学者的人格责任论487
三、人格责任论的基本思想488
四、人格责任论的一般分析488
第六节 责任理论基本立场的合理定位489
一、责任理论的定位489
二、责任的归责路径489
三、责任的判断路径490
四、可罚的责任490
第十八章 缺乏责任能力492
第一节 责任能力的理论地位492
一、责任能力地位的学说考究:理论聚焦492
二、责任能力地位的学理论证:归责要素496
第二节 责任能力的概念497
一、责任能力概念的学说考究497
二、责任能力概念的学理论证500
第三节 责任能力的内容502
一、辨认能力502
二、控制能力503
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503
第四节 责任能力的程度504
一、责任能力程度的划分类型504
二、责任能力程度的具体情形505
第五节 影响责任能力的因素507
一、影响责任能力的年龄因素507
二、影响责任能力的精神因素511
三、影响责任能力的生理因素515
四、影响责任能力的醉酒因素516
第六节 原因自由行为521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521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与过失522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可归责性523
第十九章 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526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与认识可能的理论地位526
一、违法性认以地位的不同见解526
二、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基础527
三、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要素527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与归责528
一、故意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528
二、过失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528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必要性与故意529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529
二、我国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531
三、本书之违法性认识的必要与地位532
第四节 违法性认识的具体内容535
一、违法性认识内容的学说争议535
二、违法性认识内容的本书定位536
第五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与故意538
一、违法性错误的基本界说538
二、违法性错误的立法规定542
第二十章 缺乏注意义务545
第一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概念545
一、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基本蕴含545
二、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关系546
三、信赖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547
四、允许危险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548
第二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形成背景548
一、德、日刑法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确立548
二、我国适用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分歧549
三、我国采纳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论证550
第三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理论地位551
一、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说分歧551
二、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理剖析552
第四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应有观念552
一、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本质趋同553
二、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阻却过失553
三、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行为无价553
四、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之可资借鉴553
第二十一章 缺乏期待可能性555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555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肇始555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建构556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完成556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557
一、期待可能性地位的理论分歧558
二、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责任消极要素地位558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559
一、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歧559
二、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应然论证561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的阻却事由562
一、国外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562
二、我国刑法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理论地位565
三、我国刑法防卫过当与避险过当的理论地位568
四、我国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572
第五节 期待可能性的错误574
二、期待可能性错误的基本概念574
二、期待可能性错误的法律后果575
第六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严重危害阻却事由579
第二十二章 危害显著轻微579
第一节 危害显微的概说579
一、危害显微的理论地位579
二、危害显微的概念580
第二节 危害显微的类型580
一、客观危害显微580
二、主观恶性显微581
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显微的规范切入582
一、人身危险性的合理界说582
二、人身危险性与相关概念584
三、人身危险性的刑事处置地位587
术语索引592
主要参考书目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