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https://www.shukui.net/cover/70/33498425.jpg)
- 李文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25394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1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1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2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3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4
一、生态文明观的由来和形成背景4
二、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意义5
三、用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建设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7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7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1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理论基础16
第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16
一、概念16
二、特征17
三、分类17
四、评估方法18
第二节 生态承载力22
一、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22
二、中国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25
三、中国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变化29
第三节 循环经济34
一、研究背景34
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36
三、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网络的建设37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39
第四节 低碳经济40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40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40
三、低碳经济评价方法41
四、国外低碳经济启示42
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43
参考文献44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46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46
一、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类型多样47
二、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8
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完整,物种丰富49
四、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人均水平低50
五、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总体质量不高51
六、森林生态系统的林种与树种结构发生了变化52
七、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面积大,但整体水平不高52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3
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54
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54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57
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发展趋势59
第三节 主要的森林生态问题61
一、森林病虫害61
二、森林火灾62
三、酸雨危害63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65
五、森林退化66
六、人工林生态问题67
第四节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69
一、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69
二、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69
三、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71
四、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力度72
五、高度重视森林防火73
六、努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74
参考文献75
第四章 草地生态保育与建设77
第一节 草地生态系统状况77
一、中国草地的分布和类型77
二、中国草地资源与生产力评价79
三、中国草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取得的成就80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81
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81
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84
三、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85
第三节 主要的草地生态问题93
一、草地生态问题概述93
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94
三、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分析97
第四节 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99
一、中国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99
二、中国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历程100
三、中国草地系统建设实践的主要成就102
四、加强中国草地系统保护与建设106
参考文献106
第五章 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109
第一节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109
一、中国湿地概况109
二、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状111
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113
四、对策与建议115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16
一、供给服务116
二、调节服务117
三、支持服务118
四、文化服务119
第三节 主要的湿地生态问题120
一、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120
二、主要自然湿地类型面临的生态问题121
三、小结126
第四节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27
一、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27
二、洱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31
参考文献133
第六章 荒漠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135
第一节 荒漠生态系统状况135
一、荒漠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135
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139
第二节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41
一、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划分141
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核算方法144
第三节 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149
一、主要的荒漠生态问题149
二、生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151
第四节 荒漠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152
一、荒漠生态保护法律和政策152
二、荒漠生态保护措施与技术153
三、荒漠生态治理技术与工程156
四、荒漠自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159
参考文献160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62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况162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意义162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163
三、存在问题163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165
一、引言16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进展166
三、展望18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182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182
二、我国对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参与182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体系186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187
五、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189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191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现状192
二、保护目的与意义194
三、管理与存在的问题196
第五节 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197
一、引言197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谈判198
三、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203
四、现有的研究工作206
五、展望211
第六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212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212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213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219
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20
参考文献225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232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状况232
一、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类型233
二、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234
第二节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36
一、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237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239
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展望243
第三节 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243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43
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251
第四节 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256
一、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256
二、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措施256
三、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262
参考文献262
第九章 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266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状况26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266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267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流269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270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71
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271
二、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272
三、太湖流域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74
第三节 主要的城市生态问题283
一、城市生态的主要问题283
二、城市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285
三、城市生态保护对策287
第四节 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289
一、城市生态生态承载力291
二、城市生态功能区划296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301
四、展望305
参考文献306
第十章 生态示范创建实践309
第一节 概述309
一、生态示范创建的背景与主要类型309
二、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创建的异同316
三、我国生态示范创建现状317
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317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319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319
二、生态农业县建设过程与效益319
三、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模式与程序321
四、生态农业县建设发展趋势324
第三节 生态省(市、县)建设328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328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理念329
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成效331
第四节 其他生态建设创建活动332
一、国家园林城市332
二、国家森林城市337
参考文献340
第十一章 我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341
第一节 重点生态工程概述341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341
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概况343
三、生态工程的工程管理345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347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背景347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规划348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49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展351
五、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352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353
一、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背景353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354
三、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政策356
四、退耕还林工程进展357
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360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工程362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62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62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63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65
第五节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366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背景366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367
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要政策369
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369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370
第六节 长江防护林工程371
一、长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1
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2
三、长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2
四、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3
五、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3
第七节 沿海防护林工程374
一、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4
二、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4
三、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5
四、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5
五、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6
第八节 珠江防护林工程376
一、珠江防护林工程启动背景376
二、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377
三、珠江防护林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77
四、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进展377
五、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378
第九节 平原绿化工程379
一、平原绿化工程启动背景379
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规划379
三、平原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80
四、平原绿化工程建设进展380
五、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成效380
第十节 太行山绿化工程381
一、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背景381
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规划381
三、太行山绿化工程主要政策措施382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进展382
五、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成效382
第十一节 退牧还草工程383
一、引言383
二、超载过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384
三、草畜平衡研究385
四、围栏和禁牧封育生态研究387
五、划区轮牧389
六、退牧还草工程典型案例391
七、退牧还草工程效益评价研究393
八、退牧还草工程政策395
第十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96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397
二、综合治理措施398
三、治理效益401
参考文献402
第十二章 典型地区生态建设407
第一节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生态建设407
一、引言407
二、生态恢复相关基础研究408
三、干旱河谷生态恢复技术措施研究412
四、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策略417
五、展望418
第二节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420
一、青藏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420
二、青藏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422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建设工程423
四、问题与展望424
第三节 三江源生态建设424
一、三江源区的地理位置424
二、三江源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425
三、三江源区主要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425
第四节 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431
一、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431
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431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432
四、措施调控与污染物治理工程——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432
五、建议438
第五节 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439
一、传统农业价值与科学内涵440
二、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441
三、传统农业地区生态保护途径442
四、传统农业地区发展关键443
五、实践范本——农业文化遗产443
第六节 东北森林生态建设444
一、东北森林的特点445
二、森林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446
三、林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448
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449
五、东北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451
第七节 深圳生态城市建设454
一、深圳资源环境约束分析454
二、深圳城市生态承载力估算458
三、基于生态承载力调控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460
四、小结462
第八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463
一、专类保护区建设464
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468
三、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469
第九节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471
一、引言471
二、基础性研究472
三、保护研究与实践探索480
四、发展展望485
参考文献485
第十三章 生态产业建设491
第一节 生态农业491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史491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495
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497
第二节 生态工业501
一、生态工业的来源及其定义501
二、我国对生态工业的要求502
三、沈北新区生态工业体系构建规划503
第三节 生态旅游516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与发展516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517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518
四、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519
五、生态旅游典型案例521
参考文献524
第十四章 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建设526
第一节 生态补偿机制526
一、引言526
二、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特征527
三、中国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529
四、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533
五、完善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建议538
第二节 生态文化540
一、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540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541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及内容543
四、生态文化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546
第三节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与应用547
一、引言547
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548
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框架设计552
四、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554
第四节 区域合作566
一、区域生态合作模式567
二、区域生态合作案例569
三、区域生态合作对策571
参考文献572
第十五章 全球变化与生态建设575
第一节 全球变化原因与趋势575
第二节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577
一、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概述577
二、高山林线变化机制577
三、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机制579
四、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581
第三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影响583
一、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水热因子的变化583
二、水热分布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585
三、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587
四、全球变化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589
第四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592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证据592
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595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预测及其不确定性597
第五节 全球变化、碳循环与生态工程597
一、气候变化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影响597
二、碳循环及碳储量情况599
第六节 全球变化的适应对策与生态建设603
一、生态建设在农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4
二、生态建设在林业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7
三、生态建设在草原生态系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608
四、保障措施609
参考文献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