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 于志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2188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城市空间-研究-武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综述1

1.1.1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发展1

1.1.2空间生产理论——空间认知范式的转换10

1.1.3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的进展12

1.1.4城市空间营造理论——空间生成的方法论13

1.2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

1.3研究对象、意义和目的17

1.3.1研究对象17

1.3.2研究意义18

1.3.3研究目的18

1.4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19

1.4.1研究内容19

1.4.2研究方法20

第2章 古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22

2.1 223~589年镇邑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军事镇邑时期23

2.1.1历史地理背景23

2.1.2地理与政治的双向选择28

2.1.3镇邑空间形态特征30

2.1.4古夏口的千古之谜32

2.2 589~1275年城市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政治镇邑时期33

2.2.1政治边疆向政治中心的变迁33

2.2.2镇邑重建及其形态34

2.2.3鄂州城时代居住区分布变迁40

2.2.4城市改造与更新42

2.2.5城市新功能和新建筑形态的诞生43

2.2.6城市的商业功能与空间变迁44

2.2.7独特的商业空间形态——沙洲模式商业中心和夜市48

2.2.8唐宋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49

2.2.9早期城市的内在脆弱性50

2.3 1275~1859年城市空间形态与营造主题:城邑文明的鼎盛时期52

2.3.1城垣变迁53

2.3.2新的皇权结构与城市空间营造56

2.3.3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守护神与意识形态的教化60

2.3.4汉口——一个商业化都市形态的形成62

2.3.5居住建筑形态69

2.3.6城市公共建筑形态:衙门与会馆72

2.3.7三镇道路空间形态变迁75

2.3.8城市空间意识形态的早期压迫82

第3章1859~1949年近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85

3.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85

3.2 1859~1889年保守主义与理想城市空间形态87

3.2.1空间意识形态的对抗——毁灭与新生87

3.2.2旧秩序的恢复——保守主义与城市重建89

3.2.3城市理想模式的线索91

3.2.4圣地与租界选址94

3.2.5 1889年前的租界区:街区片断95

3.3 1889~1919年近代工业和教育的城市空间变革97

3.3.1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背景97

3.3.2租界区空间对抗与融合——变革力量的势能99

3.3.3混合用地模式——新城市主义的实证渊源102

3.3.4铁路引起的扩张:汉口城市的扩张106

3.3.5跑马场:汉口华界新区空间对抗与融合112

3.3.6工业布局:传统手工业的城市和近代蒸汽工业城市114

3.3.7近代学校教育空间的演化与城市布局118

3.3.8晚清自开口岸的城市布局——向武昌北扩张的计划121

3.3.9武汉旧城区的城市形态与改造计划122

3.3.10辛亥革命:重建计划的梦想与失落129

3.4 1919~1949民国时期的去地方化与都市理想132

3.4.1从五四运动到新生活运动的城市理想132

3.4.2城市封闭结构的终结:城墙的拆毁——象征意义与理性价值133

3.4.3近代都市空间形态:地方社会向空间社会的转变136

3.4.4都市拓展与都市居住问题146

3.4.5理想城市与乌托邦——民国期间的武汉都市形态发展计划152

3.4.6日据时期——对城市空间的破坏性使用(1938~1945年)162

第4章1949~1979年现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163

4.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163

4.2 1949~1959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与营造主题164

4.2.1分享胜利果实——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空间再分配164

4.2.2现代工业建设与城市空间初步形态166

4.2.3 20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居住区空间形态171

4.2.4城市肌理:居住区重构和嵌入178

4.2.5 1949年后的里弄集合住宅179

4.2.6高等教育设施及其空间形态180

4.2.7前苏联规划思想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181

4.3 1959~1979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调整与文革时期184

4.3.1城市人民公社——“协同体”与“去国家化”的线索184

4.3.2大跃进过后的矫枉过正——“三年不搞城市规划”187

4.3.3工业发展带动的城市空间演进188

4.3.4制度性分割的单位空间189

4.4军事存在与空间营造——被遗忘的城市形式191

第5章1979~2009年当代武汉城市空间营造194

5.1营造背景: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总体回顾194

5.2 1979~1989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196

5.2.1统一建设、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居住空间197

5.2.2三镇城市商业空间演变与商业中心的转移199

5.2.3街市的复活200

5.3 1989~1994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201

5.3.1房地产住宅开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202

5.3.2以开发区主题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跳跃式增长及其问题205

5.4 1994~1999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209

5.4.1强化汉口主城区功能——“退二进三”引发内聚式发展209

5.4.2空间形态的整合期:“环”空间意象的建构和空间特征211

5.4.3单位大院制度的解体213

5.4.4 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214

5.5 1999~2004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215

5.5.1住宅社区形态演变216

5.5.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一个失策的案例222

5.5.3郊区化的梦想——郊区城市化的假象223

5.5.4高校的迅速扩张和未来224

5.5.5“城中村”——城市“毒瘤”与希望226

5.6 2004~2008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营造主题231

5.6.1城市空间高层化趋势231

5.6.2郊区城市化——混乱的城市肌理:以西北组团为例236

5.6.3城市景观化:偏见与误区238

5.6.4“历史空间的怀旧”——旧城保护与更新239

5.6.5滨水城市空间的复兴——封闭的“开放空间”242

5.6.6离心力与向心力——多中心和单中心244

5.6.7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变250

5.7当代城市空间营造意象251

5.7.1规划思想251

5.7.2规划模式和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争论252

第6章 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研究258

6.1古代到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总结258

6.1.1聚合:古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258

6.1.2集合: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259

6.1.3组合:现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260

6.1.4整合: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260

6.2古代到当代城市空间营造机制的变迁261

6.2.1古代传统空间营造机制变迁262

6.2.2近代营造机制及其变迁264

6.2.3现代营造机制及其变迁265

6.2.4当代营造机制266

6.3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化机制268

6.3.1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现状268

6.3.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机制270

6.3.3自然环境制约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271

6.3.4社会政治经济制约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272

6.3.5文化因素制约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276

6.4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总的演化规律279

6.4.1城市外部空间历史演化规律总结279

6.4.2三镇之间空间营造强度周期性客观转移的历时性比较分析282

6.4.3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演化规律总结285

6.4.4空间形态演化的周期性规律286

6.5结论292

第7章 新时代背景下武汉城市空间营造对策与展望295

7.1全球化、和谐城市与公民城市295

7.1.1全球化城市295

7.1.2和谐城市297

7.1.3公民城市298

7.2城市化时代的挑战——现象宿命与历史逻辑的失踪301

7.3今后理论与实践探索重点关注的方向303

7.3.1“公共领域”——和谐城市空间营造的核心思想303

7.3.2和谐城市空间形态类型选择——生态单元思想及其他304

7.3.3和谐城市空间营造价值观——人文关怀与空间道德重建306

7.3.4城市治理的过程合理性——和谐城市空间形态营造机制309

7.4武汉城市空间发展预测313

7.4.1城市外部空间发展方向预测313

7.4.2城市内部空间发展方向试析316

附表318

参考文献331

后记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