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口译训练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口译训练指南](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3463008.jpg)
- (法)塞莱斯科维奇,(法)勒代雷著;闫素伟,邵炜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978750012864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法语-口译-指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口译训练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3
第一章 口译入门:无笔记交传3
1.1 听3
1.1.1 讲话的类型、长度、风格4
1.1.2 把精力集中在信息上5
1.1.3 通过渐近法确定意思7
1.1.4 加快对信息的分析11
1.2 分析13
1.2.1 视觉化13
1.2.2 确定讲话的时间段15
1.2.3 听数字的大小15
1.2.4 找到译入语中的对应词语17
1.2.5 理清前后关系18
1.3 记忆20
1.3.1 激活被动记忆20
1.3.2 对信息作出反应24
1.4 信息重建26
1.4.1 寻找合理性26
1.4.2 不能抠字眼28
1.4.3 充分挖掘“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得意忘言)的好处30
第二章 交传33
2.1 职业翻译水平实例说明33
2.2 记笔记40
2.2.1 原则40
2.2.1.1 笔记的性质40
2.2.1.2 记什么?41
2.2.1.3 笔记的数量及非系统性特点42
2.2.1.4 怎么记?43
2.2.1.5 笔记与交传45
2.2.2 原则的应用46
2.2.2.1 真正口语化的讲话46
2.2.2.2 记笔记和无笔记翻译48
2.2.2.3 用译入语记笔记48
2.2.2.4 用实例教学50
2.2.2.5 只记非记不可的东西54
2.2.2.6 最后几句话的笔记57
2.2.2.7 有特点的表达方法58
2.2.2.8 一边记笔记,一边分析讲话59
2.3 交传的教学进度62
2.3.1 讲话的口语特点——讲话的文字形式62
2.3.2 讲话的选择63
2.3.2.1 讲话主题的现实性63
2.3.2.2 讲话的内在独立性63
2.3.2.3 国际问题的题材64
2.3.2.4 用母语表达64
2.3.2.5 讲话长度65
2.3.2.6 难度的变化66
2.3.3 “认知补充”67
2.3.3.1 了解背景69
2.3.3.2 设身处地74
2.3.3.3 上下文的作用74
2.3.3.4 专题准备77
2.3.3.5 补充知识79
2.3.3.6 翻译需要的知识程度82
2.3.3.7 相信讲话人83
2.3.4 表达85
2.3.4.1 表达首先要清楚85
2.3.4.2 用言语表达思想86
2.3.4.3 不要说莫名其妙的话88
2.3.4.4 如何纠正学生的表达91
2.3.4.5 话语中的暗喻92
2.3.4.6 语言的内在逻辑与意思的表达95
2.3.4.7 判断译员的话是否易于理解98
2.3.4.8 成功翻译的实例104
2.3.4.9 口才107
2.3.5 术语的翻译109
2.3.5.1 技术术语及其概念的识别110
2.3.5.2 专题和术语准备111
2.3.5.3 另一种语言里的相应译法111
2.3.5.4 不知道的术语112
2.3.5.5 “话到嘴边想不起来”114
2.3.5.6 固定词语翻译115
2.3.5.7 有意选择的词语117
2.3.6 用外语(B语言)做交传118
2.3.6.1 用B语言做交传的成功例子119
2.3.7 从交传到同传122
第三章 同传125
3.1 同传系统125
3.1.1 一种有违自然规律的做法125
3.1.2 有意识地恢复自然的语言机制127
3.2 同传的原理及方法128
3.2.1 同传的过程128
3.2.2 同传与对语言的掌握129
3.2.2.1 理解语言129
3.2.2.2 表达语言131
3.2.2.3 A语言和B语言之争131
3.2.2.4 同传对外语的掌握程度132
3.2.2.5 同传应当用母语教学134
3.2.3 释意翻译法适用于各种语言组合135
3.2.4 不适当的直译138
3.2.4.1 照搬原词139
3.2.4.2 词本意的直译141
3.2.4.3 数量的对应141
3.2.4.4 “句法模仿”和“不可译词”143
3.2.5 自发地表达148
3.2.6 翻译的延迟152
3.3 教学方法155
3.3.1 教学器材及其使用155
3.3.1.1 不能使用语音试验室155
3.3.1.2 佩戴耳机156
3.3.1.3 音量控制器156
3.3.1.4 话筒156
3.3.1.5 在同传间里与他人相处157
3.3.1.6 教师的监听157
3.3.2 学生的人数157
3.3.3 同传的教授方法158
3.3.3.1 模仿练习的有害影响159
3.3.3.2 准备练习160
3.3.3.3 交传和同传的衔接162
3.3.4 一节同传课的典型安排162
3.3.4.1 让学生熟悉情况162
3.3.4.2 练习的组织163
3.3.4.3 不要对着空无一人的会场翻译163
3.3.4.4 交传是同传教学的工具164
3.3.4.5 更好地利用音像手段165
3.3.4.6 教师的演示166
3.3.5 第一阶段:教师的要求166
3.3.5.1 改正和评判学生的翻译166
3.3.5.2 开始时避免使用陌生的题材167
3.3.5.3 注意思想之间的联系168
3.3.5.4 区别内容和形式169
3.3.5.5 将直译的练习放在以后再做171
3.3.6 第二阶段:提高难度和要求174
3.3.6.1 让方法成为习惯性的反应175
3.3.6.2 以论述类主题做练习176
3.3.6.3 学会翻译各种观点176
3.3.6.4 学会翻译文化的特色177
3.3.6.5 纠正细节179
3.3.6.6 对成功翻译的分析181
3.4 视译同传195
3.4.1 视译196
3.4.1.1 课程的组织196
3.4.1.2 有关方法的建议199
3.4.2 读文章的同传难点201
3.4.2.1 事先做好准备202
3.4.2.2 练习“听”和“看”的协调204
3.4.3 重新表达205
第四章 理论课程208
4.1 翻译的过程210
4.1.1 讲话人210
4.1.2 作为听众的译员210
4.1.3 作为讲话人的译员211
4.1.4 译员的听众212
4.2 口语和书面语212
4.2.1 一般历史回顾212
4.2.2 口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的难易程度213
4.2.3 口语的表达和书面语的表达214
4.2.4 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215
4.2.5 口语翻译与书面语翻译216
4.3 语言和话语217
4.3.1 语言217
4.3.2 特定语境中的话语218
4.3.2.1 “多义性”和“单义性”219
4.3.2.2 “模糊性”和“单义性”219
4.3.3 翻译字面和翻译讲话221
4.4 认知补充223
4.5 记忆与理解224
4.5.1 什么是记忆?如何定义记忆?224
4.5.1.1 “习惯记忆”和“认知记忆”224
4.5.1.2 记忆的几个阶段225
4.5.1.3 “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225
4.5.1.4 “语言记忆”和“形象记忆”226
4.5.2 记忆226
4.5.3 记忆的建立、保持和再现227
4.5.3.1 记忆的建立227
4.5.3.2 记忆的保持228
4.5.3.3 记忆的再现228
4.5.4 短时记忆及意义单位的形成228
4.5.5 记忆与理解229
4.6 提喻法——明喻与暗喻231
4.6.1 语言的明喻与暗喻231
4.6.2 句子的明喻与暗喻232
4.6.3 讲话中的明喻与暗喻232
4.6.4 提喻和意义233
4.6.5 提喻与翻译233
4.7 意义234
4.7.1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234
4.7.2 感知和心理弥补234
4.7.3 意义的单位236
4.7.3.1 “意义单位”产生于“记忆保持范围”236
4.7.4 意义单位,语言单位237
4.7.5 翻译和意义238
4.8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得意忘言”)239
4.8.1 认知补充239
4.8.2 意义的非语言特点239
4.8.3 意义的非语言性质240
4.8.3.1 普遍现象240
4.8.3.2 “得意忘言”的例外241
4.9 恰当与不恰当的直译242
4.10 翻译的再表达:等值与对应242
4.10.1 等值与对应242
4.10.1.1 等值242
4.10.1.2 对应243
4.10.1.3 果料面包244
4.10.2 对听众的适应244
4.10.3 语调、表情、手势245
第五章 符号语言的翻译246
5.1 简单的历史回顾246
5.1.1 手语翻译的缘起246
5.1.2 聋哑人的双语247
5.1.3 法国符号语(LSF)248
5.1.4 翻译250
5.2 符号语言翻译和有声语言翻译之间的相同点251
5.2.1 语言的一般现象251
5.2.1.1 记忆显示及意义单位251
5.2.1.2 话语链中的空白和心理补充252
5.2.1.3 提喻253
5.2.1.4 感知信息的转瞬即逝和得意忘言253
5.2.2 词语与术语——词语对应与意义对等254
5.2.2.1 对术语的处理254
5.2.2.2 代码转换255
5.2.2.3 句法的干扰256
5.2.2.4 教学进度257
5.3 符号语翻译的教学特点257
5.3.1 交传257
5.3.2 同传259
5.3.3 语言的提高260
5.3.4 教师队伍261
5.3.5 对学生所做翻译的纠正261
第六章 评估264
6.1 入学考试264
6.1.1 考生必须拥有大学以上学历264
6.1.2 语言和出路264
6.1.3 选择标准265
6.1.3.1 不适合做翻译的因素265
6.1.3.2 通过教学传授的品质266
6.1.3.3 考生应具备的语言水平267
6.1.4 评审委员会268
6.1.5 入学考试试题269
6.1.6 入学考试举例270
6.1.6.1 母语程度不够270
6.1.6.2 对外语(德语)理解程度不够272
6.1.6.3 对外语理解程度不够的另一个例子(意大利语)274
6.1.6.4 不适合做翻译的例子275
6.1.6.5 考试成功的例子278
6.2 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评价282
6.2.1 考试委员会282
6.2.2 评价因素283
第二部分 多语言与口泽287
引言287
第七章 外语的语言提高,B语言的使用289
7.1 语言289
7.2 作为译出语的非通用语的语言提高290
7.2.1 自我提高外语水平的方法290
7.3 锻炼B语言的同传表达291
7.3.1 使B语言成为主动语言的方法292
第八章 用B语言做同传294
8.1 B语言同传学生的选拔294
8.2 B语言同传教学的特殊性295
8.2.1 学习B语同传的几点困难296
8.2.2 语言水平不足的后果304
8.2.2.1 语言错误明显,但不影响理解304
8.2.2.2 专有词汇使用不当以及语法错误304
8.2.2.3 句法结构错误305
8.2.2.4 前后缺乏逻辑的联系305
8.2.3 B语言表达不流畅的后果306
8.2.3.1 表达中的迟疑与延误306
8.2.3.2 由于延误而导致语句丢失306
8.2.3.3 漏译造成的不连贯306
8.2.4 B语同传的方法307
8.2.4.1 为听众考虑,保持讲话的连贯性307
8.2.4.2 为听众着想,使其了解背景308
8.2.4.3 为听众着想,让听众由不知到知之308
8.3 非通用语翻译的特别培训——如何解决缺乏母语教师的问题310
8.3.1 三角式授课法311
8.4 B语同传可以实现的功能312
第九章 同传接力315
9.1 “主译”的语言水平315
9.1.1 “主译”用母语翻译自己精通的语言315
9.1.2 “主译”用母语翻译一门不太精通的语言315
9.1.3 从母语出发向B语言做“主译”316
9.2 教学方法316
9.2.1 教学生如何做“主译”316
9.2.2 教学生如何做“接力”317
9.2.3 “接力”可以也应该对“主译”的B语表达进行加工318
9.3 同传“接力”中的问题并不都能通过培训解决322
第十章 翻译教师的培训323
10.1 培训翻译教师的目的323
10.2 培训324
10.2.1 理论324
10.2.2 方法324
10.2.3 观察和应用324
10.3 实习教师的培训安排325
10.4 培训模式(学员为会议翻译,为期两周)327
第十一章 新技术与翻译329
11.1 远程翻译329
11.1.1 物质和技术条件330
11.1.1.1 声音330
11.1.1.2 图像330
11.1.1.3 会场330
11.1.2 设备331
11.1.2.1 会场设备331
11.1.2.2 同传间设备331
11.1.3 文献和会议的联络331
11.1.4 工作条件331
11.1.4.1 视觉疲劳和身体疲劳332
11.1.4.2 翻译的质量332
11.1.5 对翻译培训的影响333
11.2 为译员服务的新技术333
11.2.1 会议准备333
11.2.1.1 资料准备333
11.2.1.2 术语准备334
11.2.2 笔记本电脑334
11.3 为翻译教学服务的新技术335
11.3.1 新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贡献335
11.3.2 远程教学336
11.4 新技术能不能代替人的翻译?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