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4
  • 顾颉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685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读书笔记-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古史杂记(一)3

凤鸟氏,历正也3

陶唐4

商,微5

周族东渐5

禹6

舜6

巴、蜀7

吕、淮7

南越8

?8

燕、蓟9

楚、徐、莒9

夏9

讬古改制10

烝报11

有妓氏11

进步与落后12

许12

宗教13

汉代制度与道德观念13

汉学14

《尚书》14

秦国政治15

师15

古史杂记(二)16

经文与金文的牴牾16

龙凤19

周与氐19

扈顾19

周族东渐的积极意义20

周族的奴隶制20

薛21

蒋善国对于《书序》残石的整理21

商亡后商族居处22

唐22

蒋善国《尚书的发现》目次23

士的阶级24

王,小鬼24

孔子24

孟姜女故事25

古史杂记(三)27

丹27

妫27

尧舜禅让28

夏王朝29

郡县30

霸王31

《顾命》32

《魏风》33

田33

爰田与爰书34

女国35

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35

集解工作39

湮与疏40

古史杂记(四)41

九族41

十人42

宗家42

西汉土豪及其与酷吏之斗争43

通经致用45

贤人45

反道统之诛46

嵇康《管蔡论》46

讲史47

文王伐纣48

操贱业之妇女49

四民49

嵇康反六经51

泰国苗族52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52

羽民53

周初与东方国家之婚姻关系53

《硕鼠》55

四库全书56

胡国56

三字地名57

一字化两字(一)57

古史杂记(五)60

东夷为周所封国之附庸60

荷马诗中希腊国家的形成60

日南郡 北户61

宋国官制62

秦世系63

美国的黑人政策与周公的分化殷遗民和东方各族的政策65

分与周族之殷民65

古代法典66

州牧与郡侯68

法典条文之多69

以妾为夫人69

儒书与儒者70

穷谷72

巫的生活73

《塞上曲》73

奥林匹斯大会74

一字化两字(二)75

古史杂记(六)79

礼与乐79

周索、戎索80

邓析竹刑80

人民的发现81

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82

占有土地的动机83

晋铸刑鼎83

从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85

鲁称邾莒为夷86

纣有亿兆夷人86

社与书社87

帝俊、帝舜、帝?89

吴歌90

古史杂记(七)91

仇视异族91

科斗文91

大夏与大月氏92

凤鸣声92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不良基础93

雍与鸡、霍、龚94

由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古史人物之分化及其发生关系95

崇禹96

单骑96

宝龟97

伯服与携王98

战国中期人猜测代周而兴之国99

谥法99

三年之丧100

“执拘”之拘作“絇”100

太公封吕101

召公战绩102

中国古代民族分合的线索103

商承夏祖,周承商祖103

姒即己104

妇女的矛盾(未写成书的一部血泪的历史)105

旧中国之妇女106

妇女的故事106

前奏与后奏107

古史杂记(八)108

聂政故事108

《汉书》中王昭君史实109

《琴操》中的王昭君故事113

雅诗时代及平王世历史115

都117

三皇五帝118

卫宏120

皋陶121

汉人宴客歌辞121

《白头吟》122

《大学辨》122

转房123

《大戴礼记》124

《饮马长城窟行》124

文王生子之年125

古史杂记(九)127

“三百六十”127

六服128

五书128

《老子》成书年代129

地神、日神与上帝129

巫医130

《管子·立政》中的地方制度130

《管子》书的著作时代132

丹朱敖132

《管子·乘马》中的地方制度133

馀子、馀夫135

月支、禺氏、牛氏136

产珠地136

崑仑与球、琳、琅玕137

战国时之贵重商品137

战国时之商人138

“施”,与“咫”138

书社139

地圆说140

州里141

少正卯之罪141

《春秋》142

“一曰”142

黄帝、唐、虞143

静的认识论144

坳堂146

华山146

《尚书》各篇时代147

古史杂记(十)150

锺馗故事150

耄学丛记(一)156

郑樵谓武曌所造字皆有本156

女子封国称“任”、“君”、“国夫人”156

“商奄”156

“胥”为地名,疑即“苏”157

“周”与“狄”疑即氐族157

后稷为夏代官157

“斯”即“厮”,奴隶157

《吴县志》以杨惠之为吴县张古村人158

袁枚记苏州李姓女咏诗斥弓鞋及各地风俗之异159

隋文帝禁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死改嫁160

苏州宋代行火葬160

卢敖游太阴,见深目鸢肩人,战国时之探险家被看作神仙161

三皇庙所以为医者所宗之故161

元代海运以吴人朱清、张瑄主其事,今朱张巷是其故基162

冯梦龙、曹雪芹多记货殖资料于小说中,他日可辑出163

隋文帝制工、商不得进仕163

桓谭《新论》所记汉百姓赋敛数及少府所领园地作务数163

宋《朝野杂记》记西汉、东汉、唐户口之比例164

元积任同州刺史时有《均田疏》,为五代周世宗所见,命崔颂写为图,遣使均诸道租赋164

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自唐至清末皆然165

隋文帝杀受赂人,但栽脏诬陷,流于残酷166

诸葛亮“八阵图”有五16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67

“诸侯无偶”——称“寡”非谦167

史书不容不为封建主服务167

清崇文门监督一职,日可得贿二万元,其收入供宫廷脂粉168

“名号侯”之封始于战国,由国家趋于统一故168

夫死再嫁是寻常事,不必为李易安翻案169

宋人文集中再嫁之妇,清编《四库全书》必改为从一而终170

闽俗溺女及夫死自杀170

韩愈之女先嫁李汉,后离婚改嫁樊宗懿170

《仪礼》,父卒,继母嫁,前子从之,则继父卒,为之服170

京剧《三上轿》,写妇人丧夫之苦及其母爱之深171

苏州农村中之“叔接嫂”171

石声汉析《世俘》中动物“野生”与“畜养”之别,并言陈第《世善堂书目》非其藏书而为待访之书,此事受欺者不少171

谯周作《古史考》以纠《史记》之谬,其后《竹书纪年》出,司马彪复据之以纠谯周之谬172

少昊氏,古、今本《纪年》皆无,足证《世经》之谬172

太昊氏后为“风”姓,“风”即“凤”,可见其与少昊同为凤图腾172

郭璞、郦道元俱见《禹本纪》173

安徽怀远发现三十万年前之完整的纳玛象化石173

《海内北经》之“犬封国”,郭注谓在会稽东海中,其说可疑?《大荒北经》有“犬戎国”,亦在北方173

《大荒北经》有“鬼国”,当即鬼方174

《大荒北经》,融父山,“弄明生白犬,是为犬戎,……名曰戎宣王尸”,似为白狄传说174

《大荒东经》有黑齿国,姜姓;《大荒北经》有北齐国,姜姓:是否歧出175

《大荒东经》中之夔为《尧典》之夔之初相175

申本西方国,故得与犬戎同灭西周,春秋、战国时人名申者多字子西175

孟子思想调和儒墨,《史记》已言之176

古代士亦兼农,见《尚书大传》及《汉书·食货志》;惟宗子与馀子地位不同176

郑州商代墓葬中之蚌珠177

郑州城下及房基下发现之人骨架,为商代奴隶主行奠基祭时所杀害之奴隶177

甲文中“丧众”及“?众人”之记载为奴隶逃亡及屠杀奴隶178

周正建子,积渐而来,至鲁成、襄间始定,必不能以“三正”说整齐古历178

《尧典》“同律、度、量、衡”由商君治秦平斗桶、权衡、丈尺来179

姚际恒《庸言录》为孙志祖、梁章钜所见,可见其亡失时间较迟179

张穆谓周穆王策八骏,可从新疆直抵西藏,此只从地图看平面,而不知西陲地形之不能容车181

“昧谷”,郑玄本作“柳谷”,虞翻谓当作“柳谷”,即张掖之柳谷口水181

《孝经》之目的为封建社会各阶级悉保有其家族产业,而杜绝犯上作乱182

“三纲”之说起于西汉后期,其目的在压制妇女183

于省吾用古文字纠正典籍之谬解183

日南郡名由北向户来,而北向之户乃系避日,非迎日186

殷亡后,周人即与通婚姻,同化较速186

《论衡》解“风”为“歌”187

颍川太守宋登死后,汝阴人配社祀之187

拉卜楞寺属一○八寺,乃虚数,实际则在二○○以上187

五行非必胜188

王立数以魏当承汉(代火者土)进说,曹操拒之188

“巫”189

为亲属报仇之三女杰189

曹植诗中记当时秦筝、齐瑟、楚舞、洛讴之盛,而齐、秦为最191

音乐之阶级性191

隋文帝禁蛊毒、厌魅191

隋炀帝发丁男百馀万筑长城,一旬中死者十五六,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永济渠192

隋炀帝遣使赤土,致罗刹192

唐、宋鬻度牒,大收道士、僧、尼,造成人力与物质的极大浪费192

经学家无定见,一切以意为之193

冕服九章与十二章194

“朋”及“鹏”皆古文“凤”字,见《说文》194

三百篇《乐谱》至汉已大量散失,可歌者仅《鹿鸣》等八篇,故不别《风》与《雅》而一律谓之《雅》,与“郑声”(汉歌)相对195

无一时、一地无歌,孟轲“《诗》亡”说实巨谬195

“吉甫作诵”、“家父作诵”,诵即歌义196

禘祫之别196

朱棣杀方孝孺“九族”与“十族”之异说;景清亦“罪及九族”197

北京红山口有“天下大师墓”,僧而以“天下”为号,疑即建文帝197

压迫妇女之教条198

诸子记桓、文盟诸侯,皆以“无以妾为妻”,正反映战国人出妻、以妾为妻者之多。清人之“扶正”,五四后之离婚,均其变态198

以手抟食、祭立尸、以人殉葬,皆华族久绝而尚存于夷人中者199

神道设教,寓科学于迷信中200

《飞龙传演义》载宋太宗与韩通之子争取符氏,符彦卿令以彩楼抛球为定,事出虚饰200

“卧薪尝胆”语似出宋人201

传说化为史实,且为核实其地201

大盗庄蹻与王滇庄蹻是一是二?韩非说在楚庄王时,误202

《通鉴》不书符瑞,惟赤帝子事失于删削202

李悝、李克,是一是二?203

《西京杂记》之作者有刘歆、葛洪、吴均、萧贲四人之说,究为谁?203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直至宋代始著重宣传204

焚化纸钱,浪费物资204

秦多良医,又多良药205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206

“雕文刻镂”与“锦绣纂组”206

北周为木德,隋为火德207

隋文帝以平陈所得古器多为妖变,悉毁之208

隋文帝命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208

隋炀帝诏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于东京208

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通济渠,达淮,又凿太行山通驰道208

炀帝遣使流求,后又击破流求,俘万七千口209

耄学丛记(二)210

颜延之《秋胡诗》210

无锡顾山211

《三坟》、《九丘》211

?与扈211

蚩尤三冢212

“石炭擣轻纨”212

鸣条与攸213

孔丘与凤鸟213

皁与黑衣213

太公望为汲郡人214

太曎、少曎为两族图腾214

新为大,故为小214

妇人守节观念因时而异215

李白错认昭君嫁地216

防风与长狄216

岳飞墓无棺216

汉刑“顶砖而死”217

巫医兼施217

《淮南》中之谶书217

寒食节218

予与崔述辨史目的不同218

监河侯、辙迹219

溺女与烈女219

上海棉业之兴衰220

秦观《调笑令》咏事之先诗后曲222

瘦马225

选将吏家女入宫226

汉文帝嫁宫人226

汉景三族诛仍原情节227

贾谊《吊屈原赋》之“谇曰”与“讯曰”227

宋乐府《尘土黄》之序、词、译、笺228

宋吴中俗曲229

吴中神祠230

西施、范蠡故事231

堰水曰滁232

足陌与省陌232

河源早为吐蕃所知232

北方之桥皆聚舟所为233

鹏与凤233

边区历法不同234

责昭君不守节234

耄学丛谈(一)237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237

古代渡河之方法243

历代挽歌243

元积与崔莺245

古代织女之苦衷247

耄学丛谈(二)250

李慈铭论《经解续编》250

王观国论官史中记事同异250

王观国论“鸱夷”与“饮器”252

《杞梁妻》与《长城记》254

《摘锦奇音》之《长城记》256

“冀”何以成为一大州之名?259

魏晋妇女之改嫁260

庄学本与《羌戎考察记》260

耄学丛谈(三)262

以法治国为历史发展之必然262

《尧典》袭用战国用人之法263

法、道两家论尚贤之弊263

说“势”264

严复评《老子》264

纣王用人之异265

黄式三论上大夫与下大夫265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阶级267

中国古代历史的总趋势268

《大诰》所表现的矛盾268

西周之分封269

拟作《孔丘之历史地位的初步总结》271

《左氏会笺》解“疆”、“索”以及“怀姓九宗”、“职官五正”273

《郑语》论楚之必大274

李文实谈“闇门”、“瓜子”276

《郑语》之“八索”277

陆梁277

古人语中之数字278

“男女以班”278

钱海岳传略279

耄学丛谈(四)280

儒生方士化而造谶纬之书280

“千丘之国”与“九丘”281

金鹗论《禹贡》九等赋282

甲寅杂记287

?牱名义287

女真婚聘288

说太公望年之随意性288

吴江学人吴炎、潘柽章289

《聊斋》与《石头记》记林四娘293

打破经书之神秘性294

亡虢预言296

麻逸殉葬制298

真腊之初夜权298

麻里噜之妇女再嫁299

古代奇异之刑罚300

《尸子》与《庄子》所述禹状301

题陈从周绘《甪直闲吟图》302

王士禛记“息壤”304

诗与舞、乐305

《十目一行》与严杰其人306

梁玉绳论“徐”与“舒”307

梁玉绳疑周武王年寿307

“陆梁”308

坳与古代中霤之制309

夏族起源与发展309

洪颐煊《禹都阳城考》、《续考》310

丘、濆、索313

《女伶曲》314

南朝仍有使用竹简者315

《太平御览》所辑《胡笳》315

元杂剧之演出次序316

鲁国之“初税亩”与《魏风·硕鼠》317

《虞美人操》318

沈彤论民歌与乐府的关系318

明人演戏多扮近事319

吴之乐歌320

姚大荣书稿320

西施与吴越兴亡发生关系起于汉代321

乙卯杂记325

梁玉绳记苗人择婚325

查慎行《黔阳蹋灯词》五首326

李芳树刺血诗327

吴四姓328

俞正燮论奡与丹朱各为一人329

宋人论老子其人其书332

孟子“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贡税”之言至西汉竟成事实333

战国韵文333

杜诗记事之可疑334

唐参军簿尉不免杖335

古代建筑之南北两大系统336

《世说新语》记《庄子注》336

盛百二《编审论》337

《王制》言“四诛不以听”339

方术士与儒者340

刘艺舟340

京官之酬应343

礼之虚伪344

毛奇龄论由唐至明戏曲变迁345

鹃红诗346

一九四八年上海餐馆菜价348

丙辰杂记351

“商”与“殷”可更迭使用351

一地两名352

后稷至文王仅十五世之谬352

苏州经济繁荣之由353

顾栋高论司马迁不谙春秋地理355

梁绍壬论苏州赋重357

王国维论傀儡戏358

杜甫《新婚别》与孟姜女故事359

汉代军中禁女子360

藏、羌同源360

《曲海总目提要》论《宝剑记》、《虎囊弹》361

林下清言370

兵马司370

琅邪发展为齐之商业都市,奠基于句践迁都时371

《左传》、《楚语》蔡声子与令尹子木语之对勘371

黄帝胜四帝传说之变迁与其政治背景375

《金瓶梅》记明代女伎歌380

李文实谈“鸟鼠同穴”382

粤人“慕清”之俗382

章大来《后甲集》记张兰芬遇刘戒谋384

杨惠之泥塑与吴道玄壁画384

古之塑像以丝绵作胎385

顾禄事迹及其著述385

夏后有男女之分387

《楚语》、《左传》记事之异387

《笺注困学纪闻》举《左传》、《国语》异文三条388

张献翼《舞志》389

“大姐”与“小姐”389

读左传随笔393

车同轨393

立子时母族有主宰权394

秦、梁遗民留于鲁394

“星陨如雨”395

“周有常刑”395

皋落公社396

晋蒐于夷,定国政者为赵宣子盾,非范宣子匄396

隐十一年《经》“公及齐侯、郑伯入许”,郑史无记,作《传》者乃敷衍《经》文398

“武王邑姜”、“惠公仲子”与“僖公成风”不同399

“公在乾侯”《左传》偏护季氏399

窝阔台之军法与赵盾在蒐董时之制典400

雷浚指出《左氏》析一事为二事401

姚鼐考出《左传》于魏事之造饰402

顾家相论霸业由起403

《白虎通》“五霸”用《郑语》407

董增龄释己姓即姒姓409

《左传》改《晋语》文,隐“董伯为尸”事409

《左传》与《晋语》之牴牾410

古史本不记年,《左传》改为记年之强合411

洪颐煊说《春秋》天子不颁历415

俞正燮与马叙伦说“己”、“巳”本一字417

雷学淇说夏都418

《春秋》何以始隐公421

汪之昌说《国语》以礼制为主,《左传》以记事为主422

《左传》记鄢陵之战,自相牴牾423

曹寅《菜花歌》424

曹寅《铜鼓歌》425

曹寅与洪升交谊425

读左传杂记429

孔子与儒家与鲁文化之关系刍议4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