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戴彦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1957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乡镇-居住环境-研究-四川省;乡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踯躅前行的巴蜀古镇1
1.1 时代背景中的研究选题1
1.1.1 聚居文化趋同与本土意识觉醒1
1.1.2 地域文化传承与巴蜀古镇复兴2
1.2 因应时代的课题研究4
1.2.1 古镇生存与保护的迫切情势决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4
1.2.2 社会意识觉醒与理论实践支持提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7
1.2.3 课题研究具有回应时代吁求的现实意义9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评析与课题研究定位10
1.3.1 国内外历史小城镇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概述10
1.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相关研究12
1.3.3 适应性保护——基于“特征保护导向”思考的课题研究定位14
1.4 课题研究的对象界定、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15
1.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界定15
1.4.2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18
1.4.3 “融贯学科”的研究理论19
1.4.4 “三段式”的研究内容19
1.4.5 研究创新点20
1.4.6 研究结构框图22
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察23
2.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23
2.1.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政治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破坏23
2.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保护的抢救与建设的破坏并存25
2.1.3 21世纪——稳步推进科学的保护28
2.2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29
2.2.1 自然环境的破坏29
2.2.2 人工环境的破败30
2.2.3 人文环境的衰弱33
2.3 当前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6
2.3.1 保护策略模糊不清导致古镇发展摇摆36
2.3.2 保护技术适用不当造成古镇破坏加剧39
2.3.3 保护制度残缺不全使得古镇保护乏力43
2.4 小结48
3 基于生成发展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49
3.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语境49
3.1.1 复杂丰沛的环境资源语境49
3.1.2 依存关联的产业经济语境51
3.1.3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语境54
3.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59
3.2.1 古镇生成发展的萌芽时期——先秦至唐宋时期59
3.2.2 古镇生成发展的成熟时期——明清时期62
3.2.3 古镇生成发展的衰落时期——近现代时期63
3.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64
3.3.1 生成由来的多源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64
3.3.2 发展演进的突变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69
3.3.3 时空过程的差异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73
3.4 小结76
4 基于构成格局分析的巴蜀古镇保护导向研究78
4.1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78
4.1.1 古镇地理区域的空间非均质分布与遗产多意义关联78
4.1.2 古镇传统镇区的多类型环境82
4.1.3 古镇历史建筑的地缘性形态92
4.2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100
4.2.1 古镇的口头传说和表述101
4.2.2 古镇的传统表演艺术102
4.2.3 古镇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104
4.2.4 古镇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106
4.2.5 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技能108
4.3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格局特征及其保护导向意义研究110
4.3.1 对自然环境的规限适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111
4.3.2 对经济要素的牵引响应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113
4.3.3 对文化因子的渗透彰显性及其保护导向意义115
4.4 小结117
5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研究119
5.1 巴蜀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疏解119
5.1.1 保护是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继承119
5.1.2 发展是实现古镇复兴的现实手段123
5.1.3 应在坚守“保护底线”前提下追求“发展优先”125
5.2 巴蜀古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协调128
5.2.1 客观看待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中的二元并立128
5.2.2 高度重视传统对于巴蜀古镇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131
5.2.3 积极协调传统与现代在巴蜀古镇保护中的现实矛盾133
5.3 巴蜀古镇保护机遇与挑战的时势应对135
5.3.1 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影响135
5.3.2 积极应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局域性影响139
5.3.3 积极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性影响143
5.4 小结145
6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方法研究147
6.1 构建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支持技术模型147
6.1.1 遗产保护决策支持的技术形式——保护评估模型147
6.1.2 建立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的现实意义148
6.1.3 建构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模型150
6.2 建立巴蜀古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153
6.2.1 遗产关系的区域拟合——古镇地理区域保护的新型方法153
6.2.2 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古镇传统镇区保护的基本方法161
6.2.3 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古镇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法175
6.2.4 保护实践研究181
6.3 探索巴蜀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应性技术方法189
6.3.1 “整体扬弃”技术原则下的遗产保护190
6.3.2 巩固静态的“记忆”保护模式191
6.3.3 发展动态的“传承”保护模式194
6.3.4 保护实践研究197
6.4 小结201
7 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环境研究203
7.1 古镇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203
7.1.1 保护法规的衔接与协调203
7.1.2 保护法规的维持与优化206
7.1.3 保护法规的充实和完善208
7.2 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机制研究211
7.2.1 公共权威维护是巴蜀古镇保护的行政保障前提211
7.2.2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设置的调整优化212
7.2.3 巴蜀古镇保护机构职能的强化完善214
7.3 古镇保护的经济保障机制研究218
7.3.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基本来源——国内外的经验218
7.3.2 市场经济条件下巴蜀古镇保护资金的多元化筹集222
7.3.3 建立以保护机构为责任主体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226
7.4 古镇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228
7.4.1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与实现方式228
7.4.2 巴蜀古镇保护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构成及其利益取向229
7.4.3 三级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遗产保护利益协调的根本途径232
7.5 小结236
8 结论:适应性保护——巴蜀古镇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238
8.1 提出现实矛盾疏解的总体策略239
8.2 拟定历史形态保护的技术方法239
8.3 构建联动综合保障的制度环境239
参考文献241
附录:巴蜀古镇获得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基本情况246
后记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