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5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52](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3263158.jpg)
-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1010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797页
- 主题词:经济史-中国-1949~1952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5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社会经济状况17
第一章 资源环境17
第一节 疆域地貌与生态环境17
一 疆域地貌17
二 气候与生态环境19
第二节 自然资源22
一 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22
二 资源分布不均,相对资源量小25
三 土地生产力水平差距很大27
第三节 人口状况28
一 人口总量、民族与分布28
二 人口素质31
第二章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33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水平33
一 农业34
二 工业38
三 基础设施41
四 文教科技44
五 产业结构45
六 连年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49
第二节 贸易、金融和市场发展水平53
一 贸易53
二 金融55
三 市场56
四 战争毁损与通货膨胀5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成分和资本结构61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61
二 经济成分与资本结构63
第三章 解放区的经济68
第一节 解放区经济的形成68
第二节 解放区的农工商贸各业70
一 农业70
二 工业72
三 商业74
四 对外贸易77
五 外资企业81
第三节 解放区的财政和金融83
一 财政83
二 金融86
三 财经工作的逐步统一88
第二编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93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9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93
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93
二 1949年以前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94
第二节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全面发展106
一 以“统一财经”为标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思想106
二 以“调整工商业”和保护农民两个“积极性”为特点的协调思想109
三 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思想111
四 在工业化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114
五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115
第五章 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117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形成的历史条件117
一 解放区经济管理的特点117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118
第二节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作用120
一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120
二 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123
三 党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领导124
第三节 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126
一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126
二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管理128
第六章 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36
第一节 国营经济的建立136
一 没收官僚资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136
二 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金融业与商业140
三 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的国营经济142
第二节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143
一 明确产权,查清资产存量143
二 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147
三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基建财务制度的建立150
第三节 国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152
一 政府直接管理企业152
二 “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限153
三 实行“分级管理”,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154
第七章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157
第一节 土地改革以前新区农村的土地制度158
一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58
二 农民深受剥削和压迫159
第二节 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60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酝酿和颁布160
二 划分农村阶级的新规定163
第三节 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164
一 清匪反霸斗争165
二 减租退押斗争166
第四节 新区土地改革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168
一 新区土地改革的组织与领导168
二 土地改革在各新解放区的开展170
第五节 新区特殊土地问题的解决173
一 关于城市郊区的土地问题173
二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问题174
三 关于侨乡的土地问题176
第六节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77
一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77
二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78
三 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179
四 改善了农民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180
第八章 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体制的确立181
第一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181
第二节 合作经济的发展184
一 供销合作经济的整顿与发展184
二 国家对农业互助合作的鼓励和引导186
三 合作经济发展情况188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外合营企业的发展191
一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1
二 公私合营经济的发展192
三 中外合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变化194
第四节 个体和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7
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197
二 城市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2
第五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205
第三编 恢复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211
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经济举措211
第一节 上海财经会议的重大决策211
第二节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213
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币面临的严峻形势213
二 以人民币占领市场的重要措施215
第三节 调运物资,控制物价221
一 抑制物价上涨风潮221
二 调运物资的计划与组织223
三 调运物资的困难及解决办法224
四 调运物资和稳定市场目标的实现226
第四节 “包下来”的政策和娠灾、救济227
一 “包下来”的政策及其实施227
二 农村赈灾229
三 城市救济235
第十章 财经工作的统一与调整23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的困境238
一 财政收入增长缓慢238
二 财政支出浩大240
三 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剧烈242
第二节 统一财经244
一 统一财经决策的形成244
二 统一财经的主要内容246
三 统一财经的实施及其成效250
第三节 财经体制的调整255
一 财政体制的调整255
二 中央与地方其他经济权限的调整259
第十一章 调整工商业260
第一节 物价稳定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260
一 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状况261
二 1950年私营工商业困难的原因分析262
第二节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方针的制定与实施266
一 《共同纲领》关于私营工商业的原则266
二 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政策266
三 第一次私营工商业调整的具体实施267
四 私营工商业第一次调整的成果和意义270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第二次调整273
一 “三反”、“五反”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的新困难273
二 私营工商业再次发生困难的原因274
三 私营工商业第二次调整的政策措施与成效276
第十二章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280
第一节 城乡交流成为活跃经济的关键280
一 原有城乡流通渠道萎缩282
二 交通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交流受阻283
三 物价稳定后城乡供求关系变化283
四 农村经济有所恢复,农副土特产品积压283
第二节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措施285
一 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285
二 鼓励私商从事城乡间的购运业务286
三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积极经营土特产品287
四 举办物资交流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289
五 银行增加商业贷款,发展押汇业务,扩大通汇网点292
第三节 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293
一 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293
二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94
三促进了工业生产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95
第十三章 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297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297
一 增产节约运动的源起297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展开300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309
一 “三反”运动的缘起与发动309
二 “五反”运动的发动与经过311
第三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果315
一 增产节约运动对生产和改进管理的促进作用315
二 全国增产节约概况315
三 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效与不足318
第四编 基础设施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23
第十四章 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323
第一节 铁路的恢复和建设323
一 原有铁路的修复与运输管理323
二 新线建设330
第二节 公路交通、水运业的恢复和建设332
一 公路交通的恢复与建设332
二 水运业的恢复与发展336
第三节 人民航空业的建立与发展345
第四节 邮电业的恢复和发展347
一 邮电线路的恢复与建设347
二 邮电业务的发展概况349
第五节 水利设施建设354
一 江河治理354
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358
第六节 城市建设359
一 城市建设方针与规划360
二 市政建设361
三 房屋与住宅建设364
第十五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66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367
一 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367
二 发展城乡交流,活跃农村市场367
三 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价格政策368
四 逐步实行稳定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农业税收政策369
五 开展爱国丰产和互助合作运动371
六 实施抗灾救灾政策372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373
一 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373
二 国家银行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贷款373
三 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374
四 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374
五 开垦荒地,增施肥料375
六 兴办国营农场376
七 增殖耕畜,增加农业生产动力376
八 增补农具,推广新式农具376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377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377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380
三 土壤改良382
四 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良383
第四节 农业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概况386
一 种植业全面的恢复和发展386
二 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90
三 渔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92
四 林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92
五 农村副业的恢复和发展394
六 农业发展速度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394
第十六章 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399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399
一 关于恢复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399
二 关于工业建设与国防、农业、商业的关系402
三 关于恢复发展工业的具体方针政策404
四 政府协调工业产业恢复发展的两项做法407
第二节 工业的恢复和发展408
一 生产能力恢复,产量大幅度提高408
二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412
三 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415
第三节 工业经济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418
一 国营工业的发展418
二 私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421
三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424
四 个体手工业的恢复和合作组织的发展428
第十七章 区域经济恢复概况431
第一节 党和国家关于区域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431
一 建立大行政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区域制431
二 因地制宜,有区别、有重点的区域投资政策433
三 工业区位配置原则436
第二节 各大行政区域经济恢复概况437
一 华北地区经济恢复发展概况437
二 东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443
三 华东地区经济恢复概况450
四 中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456
五 西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461
六 西北地区经济恢复概况466
七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概况472
八 西藏经济概况474
第五编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479
第十八章 国内商业的恢复与发展479
第一节 国内商业的方针政策与任务479
一 统一计划下的贸易自由政策480
二 打击投机商业,维持物价稳定481
三 活跃经济,为生产服务481
第二节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制与经营482
一 国营商业的建立及经营482
二 合作商业的建立和经营487
三 私营商业的恢复与调整492
第三节 市场与物价498
一 市场管理499
二 双重价格的形成与牌价、市价的较量501
三 物价变动形势503
四 商品的比价与差价506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510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状况510
二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方针政策510
三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的恢复与发展511
第十九章 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513
第一节 对外贸易的方针和政策513
一 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收回对外贸易自主权513
二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和原则518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的建立521
一 建立统一的国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系522
二 建立合作社系统的对外贸易经营机构523
三 私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524
四 进出口贸易组织的合营联营526
第三节 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斗争528
一 朝鲜战争爆发前反对封锁的斗争529
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反对封锁、禁运的斗争531
三 进出口贸易的恢复与发展537
第六编 财政、金融与投资545
第二十章 财政、税收及其管理545
第一节 财政工作的方针和财政重心的转变545
一 财政工作的方针545
二 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的对策和措施548
第二节 国家预算549
一 国家预算的编制549
二 预算执行情况551
三 预算管理的加强553
第三节 税制的建设、调整与实施555
一 税制的统一555
二 农业税制的改善561
三 工商税收的调整566
四 税收征管568
第四节 整顿地方财政和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572
一 地方财政工作的加强572
二 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576
第二十一章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578
第一节 国家严格管理金融的方针政策578
一 货币政策578
二 接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582
三 整顿私营金融业583
四 取消外商金融机构特权585
第二节 城乡金融业务的展开586
一 大力开办城乡储蓄586
二 积极开展信贷业务588
三 国家对存贷利率的调控592
四 保险事业的兴办594
五 发展农村信用合作597
六 尝试建立长期资金市场598
第三节 外汇的经营与管理600
一 外汇收支平衡方针的确立600
二 外汇经营情况601
三 外汇管理604
四 国际收支情况608
第四节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609
一 国家改造私营金融业的方针政策609
二 私营行庄的联营610
三 推动私营金融业公私合营611
四 私营金融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613
第二十二章 固定资产投资615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与建设程序的形成615
一 基本建设投资方针的确立615
二 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617
三 按投资限额分类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的办法619
第二节 重点恢复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投资结构621
一 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工业622
二 恢复、改建为主,新建为辅622
三 统筹兼顾国民经济各业623
第三节 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投资布局625
一 重点投资东北地区625
二 因地制宜安排投资结构628
第四节 资金的筹集629
一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筹集629
二 引进外资631
三 鼓励私人投资638
第五节 国家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640
一 实施基本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641
二 委托交通银行办理拨款,监督投资641
三 组织与领导长期资金市场642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643
一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643
二 确立“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644
三 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645
第七编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651
第二十三章 劳动就业和劳保福利65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就业问题651
一 严重的失业问题651
二 缓解失业压力的政策和措施655
三 解决失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661
第二节 劳动力的招收与调配662
一 劳动力招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662
二 建立劳动力的计划调配制度665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668
一 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668
二 劳动时间的限制和逐步缩短672
三 保护女工和改善劳动条件674
第二十四章 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消费677
第一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677
一 国家机构与国营企业职工分配制度的演变678
二 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684
三 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687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693
一 农民收入的变化693
二 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698
三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704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恢复的总体分析709
第一节 经济总量的恢复与经济结构的变化709
一 经济总量的恢复和增长709
二 经济结构的变化716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变革的特征与作用724
一 经济体制变革的几个主要特点724
二 体制变革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系726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经济分析728
一 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728
二 劳动投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的作用730
三 技术进步对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作用732
四 注重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733
要事年表737
统计表目录764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丛书目录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