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中医学术流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中医学术流派
  • 范永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762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59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中医流派-研究-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中医学术流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医经学派3

第一节 医经学派简介3

一、医经学派的源起与发展3

二、重要医家医著3

第二节 学术主张6

一、马莳的学术主张6

二、张景岳注解《内经》的学术主张10

三、张志聪注释《内经》的学术主张14

第三节 诊疗特色20

一、张景岳诊疗特色20

二、张志聪诊疗特色22

第四节 验方选编23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29

一、宋元时期30

二、明清时期30

三、近现代34

第六节 验案选编35

一、吐血35

二、呕吐36

三、吐蛔36

四、肿胀37

五、秘结(阳结)38

六、乳痈38

七、鼠瘘39

八、水肿39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40

一、君火相火论40

二、标本论41

三、求本论41

四、脏象别论42

五、阳不足再辩43

六、命门余义44

七、论古今中风之辩46

八、论痰之本47

九、论脾胃47

十、水肿论治(节选)48

十一、补略49

十二、论阳常有余49

十三、论天癸非精血50

第二章 伤寒学派51

第一节 伤寒学派简介51

一、伤寒学派的源起与发展51

二、重要医家医著52

第二节 学术主张53

一、《南阳活人书》的学术主张53

二、《伤寒六书》的学术主张55

三、《伤寒全生集》的学术主张57

四、《伤寒来苏集》的学术主张59

五、《金匮要略论注》的学术主张64

第三节 诊疗特色66

一、通晓六经,辨察病源66

二、立足《内经》,审病求源66

三、辨证处方重脉诊67

四、活用经方重辨证68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70

一、《伤寒六书》方70

二、《伤寒全生集》方81

三、《南阳活人书》方84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86

一、丰富外感病理论,弥补仲景详寒略温之不足86

二、扩大六经分证89

第六节 验案选编91

一、朱肱医案91

二、陶华医案92

中篇97

第三章 永嘉医派97

第一节 永嘉医派简介97

一、永嘉医派的源起与发展97

二、重要医家医著97

第二节 学术主张104

一、陈无择的学术主张104

二、王硕的学术主张108

三、孙志宁的学术主张109

四、施发的学术主张109

五、卢祖常的学术主张111

六、王暐的学术主张113

第三节 诊疗特色114

一、鲜明的地方特色114

二、崇尚温燥,又有所醒悟115

三、从易简到全面周到117

四、善用毒药118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119

一、古方新用119

二、创制新方120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121

一、永嘉医派的学术影响121

二、永嘉医派的学术传承126

第六节 验案选编128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131

一、陈无择医论选131

二、王硕医论选133

三、孙志宁医论选133

四、施发医论选134

五、卢祖常医论选134

六、王暐医论选136

第四章 丹溪学派138

第一节 丹溪学派简介138

一、朱丹溪生平述略138

二、重要医家医著140

第二节 学术主张147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147

二、相火论150

三、“正气须保护”的治疗思想151

第三节 诊疗特色153

一、气血辨治心法153

二、痰证郁证辨治心法156

三、内生火热辨治心法161

四、朱丹溪的护理学思想162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165

二、朱丹溪运用成方的特点166

三、朱丹溪的药性理论167

四、丹溪方药讨论168

五、朱丹溪的食疗经验170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172

一、《局方发挥》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重要标志172

二、“参以太极之理”及其对明代命门学说的影响175

三、后世对丹溪学术思想的评论177

第六节 验案选编182

一、养阴医案182

二、湿热相火案184

三、气血辨治案185

四、痰证辨治案186

五、郁证辨治案187

第五章 温补学派190

第一节 温补学派简介190

一、温补学派的源起与发展190

二、重要医家医著190

第二节 学术主张193

一、张景岳的学术主张193

二、赵献可的学术主张196

三、高鼓峰的学术主张198

四、冯兆张的学术主张199

第三节 诊断治疗特色199

一、明辨虚实,长于温补199

二、治病求本,药贵精专201

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201

四、重视治形,填精补血202

五、临床诸证,从虚论治203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206

一、新方概要206

二、古方化裁211

三、临床用药特色214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216

一、对命门学说的阐发216

二、对六味、八味的阐发216

三、对左归丸、右归丸的阐发216

四、对张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思想的阐发217

五、对引火归原治法的阐发217

六、对养肾阴以除痰湿肿胀治法的阐发217

七、对张景岳方的阐发218

八、对中风病“元气虚为本”的阐发218

九、对消渴从肾论治的阐发218

第六节 验案选编218

一、虚劳下消不寐案218

二、喉痹案219

三、便秘案219

四、咳嗽吐血案220

五、耳疮案220

六、感冒风寒案220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221

一、张景岳医论医话221

二、赵献可医论医话224

第六章 钱塘学派229

第一节 钱塘学派简介229

一、钱塘学派的源起与发展229

二、重要医家医著229

第二节 学术主张232

一、研究伤寒,数代智慧自成一家232

二、探究本草,自明至清终至大成236

三、研究运气,倡导气化,阐释医理241

第三节 诊疗特色245

一、审脉辨证245

二、闻声辨证245

三、望神察舌245

四、问诊辨证246

五、治则研究247

六、治疗特色250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255

一、创新方而未冠名256

二、大方小方在剂量258

三、五运六气释方义259

四、相反相成论配伍259

五、善用习用药研究259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263

一、聚众教研,创中医教育育人新模式263

二、教学相长,创师生研经集注新范例265

三、研经从教,治疑难杂症也是名医师267

四、教学模式,为瑞安兰溪中医校更新268

第六节 验案选编271

张志聪医案271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274

一、《侣山堂类辩》节选274

二、《医学真传》节选277

第七章 温病学派281

第一节 温病学派简介281

一、温病学派的源起与发展281

二、重要医家医著282

第二节 学术主张283

一、《温热经纬》的学术主张283

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的学术主张286

三、《时病论》的学术主张287

第三节 诊疗特色290

一、善辨证,精鉴别290

二、宗轻清透解治温病291

三、知时论证,以法统方292

四、药简量轻,组方严谨293

五、治湿病,分表里293

六、治泄泻重类证鉴别294

七、辨病位浅深,判病情轻重294

八、霍乱外治急救措施294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296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299

一、温病学的缓慢发展时期从属于伤寒299

二、温病学的创新发展时期与伤寒并立300

第六节 验案选编301

一、雷丰医案301

二、王孟英医案307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313

一、《温热经纬》节选313

二、《时病论》节选317

第八章 绍派伤寒320

第一节 绍派伤寒简介320

一、绍派伤寒的源起与发展320

二、重要医家医著320

第二节 学术主张323

一、《景岳全书·伤寒典》的学术主张323

二、《通俗伤寒论》的学术主张325

三、《通俗伤寒论·何按·廉勘》的学术主张328

第三节 诊疗特色329

一、阴阳为二纲,辨病有八证329

二、四诊重目腹,六经辨舌脉329

三、望舌有十法,辨苔也十法331

四、伤寒宗六经,论治有新意332

五、六经赅三焦,治病有特色335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337

一、新方述析337

二、用药特色360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361

一、《伤寒论》时期伤寒概温病361

二、温病成学说362

三、绍派伤寒出,寒温宜一统363

四、针叶派之弊,张绍派之帜364

五、著作登月刊,新方上教材366

第六节 验案选编367

一、何廉臣医案367

二、陶晓兰医案368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370

一、《广温论》节选370

二、《通俗伤寒论》节选371

三、《温热逢源》节选375

下篇381

第九章 针灸学派381

第一节 针灸学派简介381

一、针灸学派的源起与发展381

二、重要医家医著382

第二节 学术主张384

一、《针灸资生经》的学术主张384

二、《十四经发挥》的学术主张386

三、《针灸聚英》的学术主张388

四、《针灸大成》的学术主张390

第三节 取穴刺灸特色392

一、《针灸资生经》的取穴刺灸特色392

二、《十四经发挥》的取穴特色394

三、《针灸聚英》的取穴刺法特色394

四、《针灸大成》的取穴刺灸特色397

第四节 治疗特色398

一、《针灸资生经》的治疗特色398

二、《针灸聚英》的治疗特色399

三、《针灸大成》的治疗特色400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403

一、针法理论传承与创新403

二、灸法的创新与发展404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推广405

第六节 医案选编405

一、《针灸资生经》医案405

二、《十四经发挥》医案407

三、《针灸聚英》医案407

四、《针灸大成》医案409

第七节 医论医话选410

一、《针灸资生经》节选410

二、《针灸聚英》节选411

三、《针灸大成》节选413

第十章 本草学派418

第一节 本草学派简介418

一、本草学派的源起与发展418

二、重要医家医著420

第二节 学术主张424

一、吸收外来及少数民族药物424

二、挑战先贤,审辨纠误426

三、不求齐而全,但求补遗漏429

四、论药重明理,治病善辨证430

五、民间广搜罗,验方登大雅432

第三节 诊疗特色433

一、善用外治疗法433

二、擅用单验方434

第四节 制方用药特色434

一、遣方立法重气血434

二、药物加工重炮制436

三、药物配伍审宜忌437

四、用药方法贵灵活437

第五节 学术影响与薪传438

一、陈藏器的学术影响438

二、吴仪洛的学术影响440

三、赵学敏的学术影响440

第六节 验案选编442

一、陈藏器验案442

二、吴仪洛验案442

三、赵学敏验案443

第七节 本草选论444

一、《本草乘雅半偈》节选444

二、《本草崇原》节选446

三、《成方切用》节选449

四、《本草纲目拾遗》节选4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