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儿童发展理论 比较的视角 原书第6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儿童发展理论 比较的视角 原书第6版
  • (美)R.默里·托马斯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2587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儿童发展理论 比较的视角 原书第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比较标准1

分析理论异同的方法第一章2

理论、模型、范式及其他理论的观点差异3

皮亚杰的理论观点4

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5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6

生物电化学理论的观点7

理论及其他术语8

好理论、差理论12

结论19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9

第二章21

儿童发展理论的内容内容特征21

结论36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7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传统39

探索发展起因和神经症治疗第三章4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意识水平41

心理结构42

超我的作用44

防御机制45

儿童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46

出生:创伤性开端47

阶段1:口唇期(出生至1岁)47

阶段2:肛门期(2岁至3岁)49

阶段3:婴儿性器期(约3岁至4岁)50

阶段4:潜伏期(4、5岁至11、13岁的青春期)50

阶段5:成熟性器期(14、16岁至18、21岁)51

阶段与治疗51

发展的两个方面52

意识的发展52

自我力量的发展55

安娜·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分析57

超我的地位57

对儿童的直接观察57

精神分析与儿童抚养实践58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58

弗洛伊德的理论:评价59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63

第四章65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自我同一性与健康人格65

渐成原则66

心理社会阶段67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68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69

主动对内疚69

勤奋对自卑70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70

三个成年阶段71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76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观点:评价76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78

观点A79

确定意识状态79

意识状态的各种概念79

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缺失79

推断的意识状态80

对意识状态或水平的公开主张81

确定和理解无意识状态83

无意识机能如何发展85

信息加工的例子85

精神分析的例子87

结论87

第三部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模型89

寻求以学习原理和社会情境解释发展第五章9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性质92

结果的类型94

斯金纳的学习观95

条件强化与连锁作用95

斯金纳理论的影响范围97

遗传对环境98

儿童抚养阶段99

理想的儿童抚养100

比茹和贝尔对激进行为主义的扩展103

对批评的回应104

行为管理105

行为主义的发展105

多项依随105

利己行为、利他行为与性格特质106

观点日趋相容107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08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评价109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11

第六章113

社会认知理论与情境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或社会认知理论113

新行为的产生114

榜样学习过程116

结果的作用117

复杂行为118

自我效能119

正常与异常120

良心与自我控制123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23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评价124

情境论的性质126

里格尔的辩证理论126

瓦尔西纳的文化历史理论129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32

观点B133

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相互依赖133

主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134

控制性134

真实性135

精确性136

可重复性137

重要性137

可行性138

结论139

第四部分 思维与语言的发展141

寻求儿童认知与言语技能发展的模式及其产生机制第七章14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临床法142

皮亚杰的知识观144

发展机制146

同化机能147

顺应机能147

四种因果因素148

发展水平和阶段150

水平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151

水平2:前运算思维阶段(约2岁至7岁)153

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1岁)156

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至15岁)158

四个概念:详尽考察160

发生认识论160

发展阶段161

机能不变性163

平衡163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64

学习目标的选择164

课程顺序的安排165

主题的年级设置166

智力机能的评定167

教学方法167

皮亚杰理论:评价169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73

第八章174

维果茨基与苏联传统影响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因素175

马克思主义与维果茨基理论176

维果茨基与国际心理学界177

维果茨基的研究方法177

思维与语言的发展181

言语发展阶段183

概念思维发展阶段184

关于发展的其他重要观点186

结构与机能187

记忆187

知觉187

苏联发展理论的核心主题:20世纪20—80年代188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189

维果茨基理论:评价190

结论192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193

观点C194

预测阶段理论的未来两种新近的阶段理论195

凯斯的四阶段理论196

费希尔的技能发展理论200

阶段理论的可能未来204

第五部分 计算机模拟与自我207

寻求儿童获得信息加工技能以及儿童最深处自我如何发展的途径第九章209

信息加工理论210

信息加工系统的经典成分210

感觉器官211

短时记忆212

长时记忆214

行为输出218

诸成分的相互作用218

核心现象:注意、知觉和记忆219

该系统运用的一个例子219

研究模式220

经典理论的改进221

经典理论的精致化221

附加成分图示223

儿童发展与七个主题224

计算机与人的比较224

持续争论227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29

信息加工理论:评价230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32

第十章233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和其他观点界定自我233

人本主义的主张234

当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源235

儿童的原始天性236

人的需要和目标236

意识与自我237

发展的方向与阶段238

动机倾向239

健康成长与异常240

天性与教养241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41

人本主义理论:评价243

发展性自我的另外三个概念247

自我发展的阶段247

通向自我理解249

自我概念的发展251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53

观点D254

论原因254

鉴别原因的有用性254

发展理论与其因果观255

各种因果性因素255

原因的年代定位257

先天计划258

结论258

第六部分 环境、基因计划与生物性儿童259

寻求发展的环境影响模式和生物起源第十一章261

生态心理学261

生态心理学的背景26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263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69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评价270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73

第十二章274

习性学与社会生物学新达尔文主义的基础275

习性学在儿童研究中的地位276

来自习性学的相关命题277

命题1:联结277

命题2:分离279

命题3:敏感期280

命题4:利他性280

命题5:社会智力281

命题6:支配/服从282

富有成效的研究方法284

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284

观察技术的选择285

扩展儿童研究的方法286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286

习性学理论:评价287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290

第十三章291

生物电化学模型293

水平1:整体儿童293

水平1案例分析294

水平2:器官儿童295

水平2案例分析296

水平3:细胞儿童298

水平3案例分析299

水平4:分子儿童301

水平4案例分析303

水平5:元素/原子儿童304

水平5案例分析304

水平6:亚原子粒子儿童306

附言:脑区域307

脑结构的层307

脑半球309

脑叶310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11

生物电化学模型:评价312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14

观点E315

信仰与信服319

第七部分 价值观核心理论:道德发展319

寻求儿童与青少年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方式第十四章32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型理论焦点323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324

道德发展的水平和阶段324

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326

认知与逻辑发展水平327

意志或愿望因素327

社会角色采择327

公正结构328

阶段的三个特征329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31

科尔伯格的理论:评价332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35

第十五章336

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图式的起源336

吉利根模型的结构337

资料收集的方法339

理论进展341

理论联系日常生活342

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评价342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45

观点F346

描绘时代的趋势347

对理论趋势的估计34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47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348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349

社会学习理论350

皮亚杰的理论351

维果茨基的苏联理论352

信息加工理论352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353

生态心理学理论355

习性学与社会生物学356

生物电化学理论356

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论357

吉利根的同情关爱理论358

最后一点评述358

第八部分 持续探索316

不断寻求更精确的发展模型第十六章362

新进展362

联结主义362

动态系统论364

动态系统论的数学模型365

社会历史生命历程理论367

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368

时间与地点368

媒介370

儿童的发展史371

出生顺序的进化心理学观371

发展中的选择373

生物因素374

社会文化因素375

个人因素376

三大指导原则377

人种志: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378

实证主义/现代主义379

后实证主义380

后现代主义381

同一事件的三种人种志解读383

总结385

弱势社会条件下的儿童发展385

基础理论支持386

模型成分之间的关系386

进一步阅读的资料388

观点G389

通过隐喻描述理论392

参考文献392

人名索引407

主题索引4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