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育种学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世杰,欧行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1160010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作物育种-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作物育种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及相关学科1
第二节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
一、品种的概念2
二、优良品种的作用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3
一、良种的推广和普及4
二、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与良种评选4
三、新品种的选育4
四、育种理论和育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5
五、良种繁育的成就5
第四节 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趋向6
一、关于品种资源6
二、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6
三、关于抗病育种6
四、关于品质育种7
五、关于良种繁育7
六、关于区域试验与品种审定7
第二章 育种目标8
第一节 现代化农业对品种的要求8
一、高产8
二、稳产10
三、早熟10
四、优质11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11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11
一、考虑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11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栽培条件,狠抓主要矛盾12
三、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12
四、育种目标要考虑品种搭配13
第三章 品种资源14
第一节 品种资源的重要性14
第二节 作物起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学说16
第三节 品种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18
一、本地的品种资源18
二、外地的品种资源18
三、野生植物资源18
四、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19
第四节 品种资源的搜集20
一、考察搜集的方法20
二、搜集材料的整理21
第五节 品种资源的保存21
一、种植保存21
二、贮藏保存22
第六节 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和利用23
一、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23
二、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24
第四章 作物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27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27
一、有性繁殖27
二、无性繁殖28
第二节 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28
第三节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30
一、自花授粉作物30
二、异花授粉作物31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32
四、无性繁殖作物32
第五章 选择与鉴定34
第一节 选择的原理和方法34
一、选择的意义34
二、选择的基本原理34
三、连续定向选择的作用35
四、选择的基本方法36
第二节 鉴定的方法38
一、鉴定的作用38
二、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38
第六章 引种41
第一节 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41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42
第三节 引种的一般规律44
一、气候相似论44
二、纬度、海拔与引种的关系44
三、作物的生态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44
第四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46
一、引种材料的搜集46
二、检疫工作46
三、引种材料的选择46
四、引种试验47
第七章 系统育种48
第一节 系统育种的意义和作用48
一、优中选优,简便有效48
二、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良48
第二节 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49
一、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纯系学说49
二、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50
第三节 系统育种的方法和程序50
一、选株的方法50
二、系统育种的程序52
第八章 杂交育种54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原理54
一、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54
二、基因互作产生新的性状54
三、基因累积产生超亲性状55
第二节 亲本选配55
一、两亲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要互补55
二、选用当地推广品种作为亲本之一56
三、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56
四、选用一般配合力好的材料作亲本57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技术57
一、杂交方式57
二、杂交技术59
第四节 杂交后代的处理60
一、系谱法60
二、混合法64
三、派生法65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67
一、杂交育种程序67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68
第九章 回交育种70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和特点70
第二节 回交的遗传效应71
第三节 回交育种法要点73
一、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73
二、回交育种程序74
三、回交次数75
四、回交中所需要的植株数75
第四节 回交法的应用76
一、逐步回交改良法76
二、双回交法76
三、回交系谱法77
第十章 杂种优势的利用78
第一节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生理代谢基础78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78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79
三、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代谢基础82
四、杂种二代及以后各代的杂种优势83
第二节 作物繁殖方式与杂种优势利用83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83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84
第三节 杂交种的选育85
一、配合力的测定85
二、亲本选配87
第四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89
一、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89
二、杂交制种技术91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93
一、质核互作不育型的遗传和应用93
二、不育类型的细胞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特性94
三、选育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方法97
四、选育恢复系的方法98
五、核不育型的应用100
第十一章 营养系杂交育种102
第一节 营养系杂交育种的特点102
一、营养系杂交育种的概念102
二、营养系品种的性状遗传变异特点102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组合选配103
一、亲本和组合的选配103
二、营养系的杂交方式105
三、人工诱导营养系开花106
第三节 营养系杂交育种程序与后代处理方法107
一、甘薯杂交后代处理的基本方法107
二、随机杂交集团选择育种程序(属混合法)108
三、计划杂交集团育种程序(属株系法)109
第十二章 诱变育种111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111
一、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111
二、改良个别的单一性状比较有效111
三、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期限112
第二节 诱变剂的种类112
一、射线112
二、化学诱变115
三、太空育种117
四、离子束120
第三节 诱变材料的选择122
一、选用综合性状良好的品种123
二、选用杂交材料,以提高变异类型和诱变效果123
三、选用单倍体123
四、选用多倍体123
第四节 诱变处理后代的选育123
一、第一代(M1)的种植和选择124
二、第二代(M2)的种植和选择124
第五节 有关诱变育种的一些问题126
一、几种诱变因素效果的比较126
二、诱变剂的特异性127
三、诱变剂的综合处理128
四、诱变育种的前景129
第十三章 倍性育种130
第一节 植物进化和多倍性130
一、多倍体的概念与种类130
二、植物界多倍体的由来和发展130
第二节 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132
一、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132
二、植物多倍体的鉴定135
三、多倍体育种要点135
第三节 人工多倍体在生产上的应用136
一、小黑麦异源多倍体136
二、甜菜三倍体136
三、黑麦同源多倍体137
第四节 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137
一、产生单倍体的途径137
二、单倍体的鉴定140
三、育种上利用单倍体的主要优点140
四、利用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的步骤141
五、育种上利用单倍体的现状与问题142
第十四章 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146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146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148
一、远缘杂交的困难148
二、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方法150
第三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153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153
二、远缘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与选择特点153
三、远缘杂种后代的稳定性154
第十五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156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156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156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156
二、轮回选择的作用157
三、基础群体的培育158
四、群体中个体的鉴定158
五、轮回选择的方法158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63
一、隐性雄性不育性在大麦、小麦等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63
二、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63
第四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65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165
二、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167
三、歧化选择169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70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70
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170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72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174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174
二、原生质体融合178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181
四、杂种细胞的鉴定183
第三节 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83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184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187
三、重组DNA的制备188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189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191
六、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92
第四节 分子标记与植物育种194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194
二、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196
第十七章 抗病虫育种203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203
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03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203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相互关系204
第二节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207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207
二、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209
三、抗病性的鉴定216
第三节 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218
一、抗虫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218
二、抗虫性的鉴定221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222
一、抗源的搜集和创新222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224
三、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的若干问题229
第十八章 抗逆育种232
第一节 抗逆育种的意义与基本方法232
一、作物逆境的种类232
二、抗逆性育种方法233
第二节 抗寒性育种234
一、抗寒性的含义234
二、抗寒生理234
三、抗寒性鉴定235
四、抗寒性的选育235
第三节 抗旱性育种236
一、抗旱性的含义236
二、干旱伤害与抗旱生理236
三、抗旱鉴定的方法237
四、抗旱性的选育239
第四节 耐湿性育种240
一、湿害240
二、植物的耐湿性241
三、耐湿性的鉴定与选育241
第五节 耐盐性育种242
一、盐害的表现243
二、耐盐性的含义244
三、耐盐机理244
四、耐盐性的鉴定与选育246
第六节 抗除草剂育种246
一、选育抗除草剂作物的意义246
二、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247
三、除草剂抗药性形成的原因248
四、抗除草剂的遗传学基础248
五、选育抗除草剂作物的主要途径248
六、我国抗除草剂作物研究进展249
七、选育抗除草剂作物应注意的问题249
第七节 耐热性育种250
一、热胁迫250
二、植物耐高温的分子遗传学基础253
三、作物耐热性的评价254
第十九章 品质育种260
第一节 品质育种的意义260
一、品质的概念和品质性状260
二、品质育种的意义261
第二节 大田作物的品质性状及其遗传特点262
一、小麦的品质262
二、水稻的品质265
三、玉米的品质268
四、棉花的品质270
五、大豆的品质271
六、油菜的品质274
第三节 品质育种方法275
一、系统选育275
二、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275
三、诱变育种276
四、生物技术育种276
第二十章 品种区域化鉴定和良种繁育278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278
一、区域试验278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280
第二节 品种审定280
一、审定机构280
二、审定任务280
三、报审品种的条件281
四、审定程序281
五、品种定名与登记281
六、品种推广制度281
第三节 良种繁育的任务和制度282
一、良种繁育的任务282
二、我国良种繁育工作的发展282
三、种子“四化一供”的意义283
四、“四化一供”的良种繁育推广体制28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284
第四节 品种的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284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284
二、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的方法286
第五节 选优提纯生产原种287
一、繁育原种的重要意义和原种的标准287
二、生产原种的程序和方法288
第六节 良种加速繁殖的方法290
一、提高繁殖系数的方法290
二、异地、异季加代290
第七节 种子检验291
一、种子标准化与种子检验291
二、种子分级标准291
三、种子检验的方法292
参考文献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