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写给老百姓的中医书 来自《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进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5988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内经-养生(中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写给老百姓的中医书 来自《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与古人“天人相应”的宇宙观2
为什么古代中国孕育了中医—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2
进取与务实是中医形成的土壤2
包容与和谐是中医的内涵3
哲学与思辨是中医的思维模式4
仁孝与尊师是中医传承的动力6
真的是“人定胜天”吗—“天人相应”与“整体观念”8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8
“整体观念”在中医中的应用9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9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再论中医“整体观”11
脏腑间的联系与影响11
以糖尿病为例体现中医整体性12
“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4
什么是辨证论治14
辨证论治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15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15
第二章 中医的哲学与哲学的中医18
医巫无源—“精气说”与唯物观18
中医药的起源18
“精气说”详解19
平衡与和谐—“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22
“阴阳”的内涵22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23
阴阳间的相互关系24
制约与和谐—“五行学说”对中医的深远影响27
“五行学说”的起源27
自然与人的五行配属28
五行间的生克制化29
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应用30
第三章 《内经》藏象理论通俗解读35
谁在管理睡眠质量—心为君主之官35
谁在负责情绪的调节—肝为谋略之官37
肝的总体特征38
肝对情绪的调节38
肝对眼睛的影响39
谁在掌管营养的供给—脾胃为仓廪之官40
脾胃的总体特征40
以儿科为例解说“脾虚”41
谁在维持人体呼吸—肺为相傅之官43
肺的总体特征43
与肺相关的疾病44
高山缺氧与肺的关系45
是谁让你的精力充沛—肾为先天之本46
肾的总体特征46
肾与肺的关系47
肾对耳的影响47
与肾相关的疾病48
谁在调节思维中枢—究竟是脑在想还是心在想49
中医对脑的认识49
五脏藏神与人的精神意识50
存一份胃气,留一份生机—保胃气,存津液53
胃的总体特征53
“胃气”对于生命的价值54
营养如何被人体吸收—小肠是受盛之官55
要想长生,肠中常空—大肠是传导之官56
谁在助肝管理情绪—胆为中正之官58
谁在负责尿液的代谢—膀胱为州都之官59
生命之门在哪里开启—关于“命门”学说60
命门的定位60
命门与脏腑间的关系61
无形之官的有形价值—关于“三焦”学说63
三焦的内涵63
三焦与命门的关系64
第四章 经络学说的通俗解读66
经络真的存在吗—经络的物质基础66
人体复杂的经脉交通网—关于十二经脉与经脉辩证68
十二正经循行的衔接次序68
十二正经的生理功能69
十二正经的病理与经络辩证方法70
调节女性生理的特别经络—关于“奇经八脉”72
什么是奇经八脉72
奇经八脉与妇女病的关系73
奇经八脉的调治原则73
络脉无处不在—网络全身的络脉病变75
什么是络脉75
络脉对人体的作用76
与络脉相关的病变76
经络系统的其他支脉—关于经筋、经别、皮部理论78
经筋与疾病的关系78
经别与疾病的关系79
皮部与疾病的关系79
第五章 体质学说通俗解读82
木质有坚脆,体质有不同—体质从化,百病由生82
体质不同病变有别82
生理功能的差异域引起体质不同85
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引起体质不同86
不同体质的防病、调治方法87
五行人的体质特点—《内经》五行体质分类89
由十八罗汉所想到的体质分类—《内经》的“阴阳体质”理论92
依据阴阳所划分的体质类型92
三阴、三阳体质特点和判别要点95
三阴、三阳体质与疾病110
三阴、三阳体质判别参照表112
朝医的“四象医学”与中医的渊源—论四象体质分类116
“四象医学”的起源116
“四象人”的体质特点117
“四象人”的病理表现118
“四象人”的疾病防治119
“四象人”的养生要义119
第六章 运气学说通俗解读122
“此运”非“彼运”—关于“五运”学说122
中国古代气候研究初探—关于“六气”学说13
2003年春夏之交为什么会暴发非典—关于“运气学说”的实际价值126
第七章 《内经》病因病机理论通俗解读129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129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130
中医病因理论通俗解读—关于外感和内伤132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132
内生五邪:从“上火”说起140
内伤七情:百病皆生于气146
饮食所伤:谈“病从口入”152
劳倦所伤:生病起于过用153
痰饮为病:怪病多痰156
淤血理论:关于“久病多淤”158
中医病机理论通俗解读—关于邪正、阴阳和气血161
邪正相搏:病邪与免疫力的较量161
阴阳失衡的病变:不平则鸣163
气血津液的代谢异常:“不通”与“不荣”165
脏腑功能失调:制约与和谐的打破169
第八章 《内经》诊法理论通俗解读174
望诊174
面色与疾病174
络脉、形体、眼、舌与疾病176
闻诊177
问诊179
切诊181
切脉181
按胸腹186
按虚里186
切尺肤187
第九章 中医治则治法理论通俗解读190
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治病求本190
逆者正治191
从者反治192
保存“生生之气”—重视顾护正气194
何为“生生之气”195
顾护正气饮食要求195
顾护正气的用药准则196
“中庸”与“平衡”—“以平为期”的学问198
求衡的基本方法198
根据药物偏性来求衡199
根据个人体质来求衡199
依据病起于内外来求衡200
依据本质与表象来求衡201
治病重视标本缓急—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203
“标”与“本”的内涵203
通过“邪实”与“正虚”确定标本治则204
通过“邪为病因或结果”确定标本治则206
通过“二便”确定标本治则206
用药如用兵—强调因势利导208
根据病邪部位和正邪盛衰确定治则209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倡异法方宜的治病准则211
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脏腑各有所通213
方剂制定的基本原则213
依据疾病部位选方用药214
依据五脏疾病选方用药215
上工治未病—重视防治结合,寓防于治219
未病先防221
既病防变222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