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森林哲学散论 走近绿色的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森林哲学散论 走近绿色的哲学
  • 苏祖荣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842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森林-哲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森林哲学散论 走近绿色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森林哲学开篇的话 1

(一)森林哲学的开始1

(二)为什么要提出森林哲学2

(三)森林哲学的叙述对象6

(四)森林哲学要回答的问题 8

(五)森林哲学与传统哲学比较 10

二、森林与人类的三次背离与接近13

(一)森林与人类的最初背离与接近13

(二)森林与人类的第二次背离与接近16

(三)森林与人类的第三次背离与接近19

(四)森林与人类:永远的话题 22

三、森林哲学在不同社会层面呈现简述27

(一)渔猎社会的森林哲学27

(二)农耕社会的森林哲学28

(三)工业社会的森林哲学29

四、森林哲学的基本定位 32

(一)树的哲学32

(二)绿色哲学 34

(三)生态哲学 35

(四)和的哲学 36

(五)生活哲学 38

(六)根的哲学 39

(七)“0”的哲学 40

五、森林哲学的基本定式与关键词43

(一)森林哲学的基本定式43

(二)森林哲学叙述的基本前提45

(三)森林哲学的关键词49

六、浅说森林哲学 53

(一)“二分法”看森林 53

(二)“三分法”看森林 56

(三)“多分法”看森林 60

(四)用系统观点看森林 63

(五)用可持续观点看林业 66

七、也说生态规律 71

(一)对立竞生规律 72

(二)协调共生规律 73

(三)循环再生规律 73

(四)生态演替规律 74

(五)多样合一规律 75

(六)时间绵延规律 76

(七)动态平衡规律 77

(八)得失相等规律 78

(九)最小化规律79

八、生态产品的公共性与森林的普世关怀81

(一)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短缺81

(二)生态产品的特性分析82

(三)森林与森林生态产品84

(四)森林的普世关怀 87

九、绿色是森林哲学的一个范畴吗?91

(一)绿色概念的理解 91

(二)选择“绿色”作为森林哲学范畴的理由92

(三)人类对绿色的忧虑94

(四)绿色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渗透96

十、生态视域中森林系统的辩证运动103

(一)数量与质量 103

(二)结构与过程 104

(三)个别与整体 106

(四)开放与封闭 108

(五)无限与有限 110

(六)在场与不在场 113

(七)中心与周边 116

十一、生物多样性:—与多的辩证图景119

(一)一分为二视域中的森林辩证图景119

(二)一分为三视域中的森林辩证图景120

(三)一分为多与生物多样性121

(四)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攸关123

(五)结论:妥协还是对立?126

十二、用主体间性看待森林131

(一)“主体—客体”结构和“人与世界”结构131

(二)自然是主体和造物主 134

(三)用主体间性看待森林138

(四)人定胜天与天人合一 141

十三、“0”的哲学叙述145

(一)作为中介的“0”概念的提出145

(二)以森林为背景“0”的哲学表述147

(三)“0”概念的现代意义154

十四、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160

(一)“和”的哲学含义160

(二)和而不同162

(三)和实生物 164

(四)周行而不殆 166

(五)小结168

十五、生态第一,生物第二,人类第三 174

(一)人与自然的剥离 174

(二)人类面临的世界 176

(三)生态第一,生物第二,人类第三 179

十六、中介与三分 185

(一)传统哲学对中介范畴的表述185

(二)作为中介的“三”是一种普遍现象188

(三)中介与三分的哲学意义191

十七、场、生态场及其他 196

(一)场:物质的第三种形态196

(二)场:各自的表现形式 197

(三)哲学对“场”的界定198

(四)场的重要启示 202

十八、试述森林哲学的本体观206

(一)关于哲学本体观 206

(二)哲学家对本体的追寻207

(三)森林本体的理性表述209

(四)森林本体的感性表述 214

(五)森林本体讨论的现实意义218

十九、循环:21世纪的关键词224

(一)循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224

(二)循环:森林生态中普遍现象 225

(三)循环:充斥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 227

(四)循环运动的作用分析 229

(五)循环:工业生态的和谐图景232

(六)循环经济与循环型社会234

(七)循环:农耕文明的最后回望235

二十、幸福和我们要倡导的生活方式239

(一)幸福:人生的最高目的 239

(二)人类应从生态智慧中学点什么241

(三)幸福:人类终极的追求248

二十一、森林价值的多重性与人类应承当的责任251

(一)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不同看法251

(二)森林的价值类型 254

(三)森林的权利与人类的责任260

二十二、工业社会是野蛮对抗,还是文明和谐?265

(一)工业社会:貌似文明265

(二)工业社会自身的批判 266

(三)并非结论 269

二十三、自然界的自然化与自然界的人化273

(一)自然界人化: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273

(二)自然界人化历经的几个阶段274

(三)自然界的自然化与自然界的人化的差异分析 275

(四)自然界人化的不可逆转趋势277

二十四、自然界是可以改造的吗?283

(一)人类利用森林的三个阶段283

(二)人工林与天然林:有为与无为284

(三)走中国式森林培育之路 288

二十五、人性的两面性及其自身的批判292

(一)自然与生命分离的几个节点292

(二)人性的两面性 296

(三)人类本性的扩张:人类中心主义302

(四)人性的批判与超越 305

二十六、人类生存的困惑与未来哲学思维的生态转向311

(一)人类生存的困惑 311

(二)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312

(三)未来哲学思维的生态转向315

附录一 森林哲学的补充性叙述335

1.叶的哲学335

2.花的哲学336

3.果的哲学336

4.根的哲学337

5.草的哲学338

6.松柏哲学339

7.竹的哲学340

8.茶的哲学340

9.园林哲学341

10.古树哲学342

11.森林气象哲学343

12.森林动物哲学344

13.森林昆虫哲学345

14.森林微生物哲学346

15.灌丛哲学347

16.藤蔓哲学347

附录二 中国典籍中有关森林哲学命题的阐释349

1.木本水源349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50

3.南橘北枳350

4.松萝共倚351

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351

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352

7.守株待兔353

8.欲将取之,必姑与之353

9.根深柢固354

10.一树十获 355

11.树欲静而风不止355

12.树高千丈,落叶归根356

13.树犹如此,人何以堪356

14.蚍蜉撼大树 357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58

16.披荆斩棘 358

17.杞人忧天359

18.秋风扫落叶360

19.一叶知秋360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361

2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362

22.独木不成林 362

23.焚林而田363

24.恭敬桑梓364

25.前人栽树,后人乘凉364

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65

27.顺天者存,逆天者亡366

28.解铃须用系铃人366

29.欲速则不达367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68

参考文献(部分)369

后记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