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学基础课程导读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学基础课程导读 上
  • 胡肖华,廖永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8103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法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学基础课程导读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法理学3

第一章 法学研究3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3

二、法学体系及其内部划分3

三、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4

第二章 法学的研究方法5

一、法学方法论5

二、法学的基本方法5

第三章 法学的历史7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7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9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11

第四章 法的起源与发展13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控机制13

二、国家的形成与法的产生13

第五章 法的历史类型15

一、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15

二、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含义和特征15

三、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含义和特征15

四、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征16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系17

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18

第六章 法律发展20

一、法律发展的一般理论20

二、法律继承21

三、法律移植22

四、法制改革(法制创新)23

第七章 法治与法治国家26

一、法治与法治国家概述26

二、法治国家原理26

三、法治国家的共同标志与个性差异27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7

第八章 法的概念29

一、法的定义29

二、法的本质29

三、法的基本特征29

第九章 法的要素31

一、有关法的要素的学说31

二、法律规则32

三、法律原则34

四、法律概念35

第十章 法的形式与效力37

一、法的渊源37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38

三、法的分类38

四、法的效力40

第十一章 法律体系44

一、法律体系释义44

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45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45

第十二章 权利和义务48

一、权利和义务释义48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9

第十三章 法律行为50

一、法律行为的含义和特征50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51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52

第十四章 法律关系53

一、法律关系概念53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54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56

四、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56

第十五章 法律责任58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58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58

三、法律责任的类型59

四、归责与免责60

五、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62

第十六章 立法65

一、立法的含义和特征65

二、立法体制65

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6

四、立法程序67

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68

一、守法的含义和要素68

二、守法的条件69

三、执法的含义与主体69

四、执法的基本原则70

五、司法的含义和特点70

六、司法体系71

七、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71

八、法律监督72

第十八章 法律程序74

一、法律程序概述74

二、正当程序的特征和意义75

第十九章 法律职业与法律方法77

一、法律职业的含义和特征77

二、法律职业的技能77

三、法律职业的伦理78

四、法律职业制度78

五、法律解释79

六、法律推理80

第二十章 法的作用与价值83

一、法的作用和局限83

二、法的价值概述84

三、法与人权86

四、法与秩序87

五、法与自由87

六、法与效率88

七、法与正义89

第二十一章 法与社会现象91

一、法与经济91

二、法与政治92

三、法与科学技术93

四、法与道德94

第二十二章 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9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95

主要参考文献97

宪法学101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概述101

一、宪法的含义101

二、宪法的特征102

三、宪法渊源104

四、宪法的分类106

五、宪法规范108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111

一、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11

二、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演变114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17

第三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125

一、人民主权原则125

二、基本人权原则128

三、法治原则129

四、权力制约原则133

五、社会福利国原则136

第四章 基本权利的一般理论140

一、基本权利的概念与特征140

二、基本权利的主体142

三、基本权利的保障与限制143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146

一、自由权146

二、平等权152

三、政治权153

四、社会权159

五、救济权164

六、特殊主体的基本权利166

第六章 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171

一、纳税的义务171

二、服兵役的义务172

三、受教育的义务174

四、劳动的义务176

第七章 国家形式178

一、政权组织形式17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82

三、国家结构形式184

第八章 国家机关191

一、国家元首191

二、立法机关192

三、行政机关204

四、军事机关208

第九章 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210

一、宪法监督210

二、宪法诉讼211

主要参考文献215

中国法制史219

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219

一、国家的出现和法律的起源219

二、夏朝的法律制度220

三、商朝的法律制度220

四、司法制度222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223

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及主要法律形式223

二、礼与刑224

三、刑事法律226

四、民事法律229

五、司法制度230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232

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232

二、各派法律思想的出现232

三、成文法的制定、公布与争论233

第四章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235

一、法律思想的发展235

二、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经》235

三、商鞅法律改革237

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238

一、法家思想的指导与立法活动238

二、主要法律形式239

三、主要法律内容240

四、司法制度244

第六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246

一、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变246

二、两汉立法活动247

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250

四、新的法制原则的确立251

五、“三纲入律”253

六、司法制度254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260

一、魏晋律学与引礼入律的发展260

二、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262

三、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265

四、刑罚制度的发展266

五、司法制度267

第八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270

一、隋朝法制概况270

二、唐初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272

三、唐律的主要内容274

四、唐朝的司法制度285

第九章 宋朝的法律制度289

一、宋朝法律制度289

二、宋朝司法制度296

第十章 元朝的法律制度299

一、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活动299

二、法制特点301

三、元朝的司法制度303

第十一章 明朝的法律制度305

一、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305

二、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08

三、司法制度的变化314

第十二章 清朝的法律制度318

一、立法思想318

二、立法活动318

三、清律的内容及特点320

四、司法制度323

五、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325

第十三章 清末的法律制度327

一、清末变法的背景与指导思想327

二、“预备立宪”和制定宪法性文件327

三、清末的修律活动329

四、司法制度的变化与改革332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335

一、孙中山的立法思想335

二、立法活动336

三、司法制度的改革338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339

一、立法思想及立法特点339

二、宪法制定340

三、其他法律的修订341

四、司法制度343

第十六章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345

一、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345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和法律体系346

三、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内容及其特点348

四、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制度351

第十七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律制度353

一、立法概况353

二、宪法性文件353

三、土地立法355

四、其他立法356

五、司法制度356

主要参考文献359

民法总论363

第一章 民法概述363

一、民法的含义363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364

三、民法的本质属性365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368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368

二、学理民法基本原则和法定民法基本原则368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369

四、平等原则369

五、自愿原则370

六、诚实信用原则370

七、禁止权利滥用原则371

八、公平原则372

九、公序良俗原则372

十、民法各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373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374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意义374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375

三、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375

四、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377

第四章 自然人383

一、自然人及其民事权利能力383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385

三、监护387

四、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390

第五章 法人395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395

二、法人应具备的条件396

三、《民法通则》对法人的分类396

四、法人的学理分类398

五、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398

六、法人的机关401

七、法人的成立、变更、终止402

第六章 合伙404

一、合伙的含义、主要类型及其法律地位404

二、普通合伙406

三、有限合伙411

第七章 民事权利客体414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与特征414

二、民事权利客体的范围414

三、物415

四、证券与有价证券418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420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特点和意义420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422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423

四、意思表示424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429

六、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431

七、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434

八、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437

九、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438

第九章 代理440

一、代理的含义、特征与适用范围及其意义440

二、代理的分类441

三、代理权443

四、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445

第十章 时效、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448

一、时效的含义及其意义448

二、诉讼时效449

三、除斥期间453

四、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453

主要参考文献455

刑法学459

第一章 刑法学概述459

一、刑法学研究的对象459

二、刑法学研究的方法459

三、刑法学研究的体系460

第二章 刑法的概述462

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462

二、刑法的目的和功能463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464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466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466

二、罪刑法定原则467

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469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470

第四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472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472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474

第五章 犯罪的概说477

一、犯罪的概念477

二、犯罪的分类477

三、我国刑法中的犯罪478

第六章 犯罪的构成480

一、犯罪构成的沿革480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481

三、犯罪构成的要件481

四、犯罪构成的分类482

五、犯罪构成的意义483

第七章 犯罪客体484

一、犯罪客体概说484

二、犯罪客体的类型487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489

第八章 犯罪客观方面491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说491

二、危害行为492

三、危害结果503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504

第九章 犯罪主体512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512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513

三、单位犯罪主体520

第十章 犯罪主观方面523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说523

二、犯罪故意524

三、犯罪过失527

四、主观罪过的附随情状533

五、主观罪过的排除534

六、刑法上的认识错误536

第十一章 排除犯罪性行为540

一、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说540

二、正当防卫541

三、紧急避险546

第十二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550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550

二、犯罪既遂551

三、犯罪预备553

四、犯罪未遂555

五、犯罪中止558

第十三章 共同犯罪561

一、共同犯罪概述561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563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565

第十四章 罪数形态570

一、罪数概说570

二、一罪的类型571

三、数罪的类型575

第十五章 刑事责任概说577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577

二、刑事责任的根据与原则579

三、刑事责任的实现580

第十六章 刑罚概说583

一、刑罚概说583

二、刑罚的功能584

三、刑罚的目的586

第十七章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588

一、刑罚体系588

二、主刑589

三、附加刑595

四、非刑罚刑事责任措施601

第十八章 刑罚的裁量603

一、刑法裁量概述603

二、量刑情节605

三、累犯609

四、自首与立功610

五、数罪并罚614

六、缓刑617

第十九章 刑罚执行622

一、刑罚执行概述622

二、减刑制度623

三、假释制度626

第二十章 刑罚消灭630

一、刑罚消灭概述630

二、时效630

三、赦免633

主要参考文献635

民事诉讼法639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639

一、民事纠纷概述639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640

三、民事诉讼及其运行流程641

四、民事诉讼法643

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647

第二章 诉与诉权650

一、民事之诉650

二、诉的标的652

三、反诉653

四、民事诉权654

第三章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657

一、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657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657

三、处分原则658

四、辩论原则660

五、直接言词原则661

六、检察监督原则662

第四章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664

一、民事诉讼基本制度概述664

二、回避制度664

三、合议制度665

四、公开审判制度667

五、审级制度与两审终审制度668

六、陪审制度669

第五章 管辖670

一、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与管辖的关系670

二、级别管辖672

三、地域管辖674

四、裁定管辖677

五、管辖权异议678

第六章 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680

一、当事人概述680

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682

三、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682

四、多数当事人制度684

五、诉讼代理人688

第七章 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693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693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694

三、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和保全697

四、证据能力与证明力699

五、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702

六、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706

第八章 诉讼调解与和解709

一、诉讼调解与和解概述709

二、诉讼调解的原则710

三、诉讼调解与和解的程序710

四、诉讼调解与和解的效力711

第九章 诉讼保障制度与临时救济制度713

一、诉讼保障制度713

二、临时救济制度719

第十章 普通程序723

一、普通程序概述723

二、起诉和受理723

三、审理前的准备724

四、开庭审理727

五、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728

六、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730

七、民事诉讼中的裁判730

第十一章 简易程序733

一、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关系733

二、简易程序的特点733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734

第十二章 第二审程序735

一、第二审程序概述735

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和受理735

三、上诉案件的审理和裁判736

第十三章 监督与再审程序739

一、监督与再审程序概述739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740

三、基于审判监督权启动的再审741

四、基于检察监督权启动的再审743

五、再审案件的审判744

第十四章 特别程序、督促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746

一、特别程序746

二、督促程序751

三、公示催告程序753

第十五章 民事执行程序756

一、民事执行程序概述756

二、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758

三、民事执行的进行760

四、民事执行措施764

五、民事执行救济769

第十六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770

一、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770

二、涉外民事诉讼的特别规定771

三、民事司法协助774

主要参考文献776

刑事诉讼法学779

第一章 概论779

一、刑事诉讼779

二、刑事诉讼法780

三、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781

四、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和任务786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787

一、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史787

二、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史790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795

一、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795

二、诉讼参与人797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803

一、概述803

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806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806

四、依靠群众806

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807

六、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807

七、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807

八、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807

九、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808

十、审判公开808

十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809

十二、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809

十三、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810

十四、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810

十五、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810

第五章 管辖812

一、概述812

二、立案管辖812

三、审判管辖814

第六章 回避818

一、概述818

二、回避的人员范围、理由和种类818

三、回避的程序820

第七章 辩护与代理822

一、辩护制度概述822

二、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824

三、刑事法律援助制度827

四、代理828

第八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830

一、证据的概念与意义830

二、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831

三、刑事诉讼证明832

第九章 证据规则837

一、关联性规则837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838

三、传闻证据规则839

四、最佳证据规则840

五、意见证据规则840

六、补强证据规则841

第十章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843

一、证据的种类843

二、证据的分类846

第十一章 强制措施848

一、概述848

二、拘传850

三、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852

四、拘留854

五、逮捕856

第十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859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859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860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861

第十三章 期间与送达863

一、期间863

二、送达866

第十四章 刑事诉讼的中止和终止867

一、刑事诉讼的中止867

二、刑事诉讼的终止868

第十五章 立案870

一、立案的概念和意义870

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870

三、立案的程序871

第十六章 侦查873

一、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873

二、侦查行为874

三、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帮助879

四、侦查终结880

五、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881

六、补充侦查882

七、侦查监督883

第十七章 起诉884

一、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884

二、审查起诉884

三、提起公诉885

四、不起诉886

五、提起自诉888

第十八章 第一审程序889

一、概述889

二、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889

三、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894

四、简易程序895

五、判决、裁定和决定896

第十九章 第二审程序897

一、概述897

二、第二审程序的提起897

三、第二审程序的审判898

四、上诉不加刑原则901

五、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901

第二十章 死刑复核程序902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902

二、死刑核准的权限902

三、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902

第二十一章 审判监督程序904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904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及其审查处理904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905

四、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905

第二十二章 执行907

一、概述907

二、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907

三、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909

四、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911

第二十三章 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912

一、概述912

二、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和特有原则912

三、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913

第二十四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916

一、概述916

二、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916

三、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917

四、刑事司法协助制度918

第二十五章 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921

一、国际公约与刑事诉讼概述921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921

三、《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923

主要参考文献9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