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责任设计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责任设计原理
  • 张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1758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43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法律责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律责任设计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第一章 法律责任概述1

第一节 语义分析的局限2

第二节 法理探究的境界5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要素与特点11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形式12

第五节 法律责任与违法13

第六节 法律责任与义务15

第七节 法律责任与职责16

第八节 法律责任与制裁18

第九节 法律责任主体18

第十节 法律责任的制度价值20

第二章 法律责任的基本体系22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分类22

第二节 违宪责任23

第三节 行政法律责任的双重性23

第四节 刑事责任26

第五节 民事责任26

第三章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27

第一节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的两重含义28

第二节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的类别29

第三节 追诉主体31

第四节 违法主体32

第五节 主观状态33

第六节 违法事实34

第七节 损害事实34

第八节 因果关系35

第四章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36

第一节 归责原则的涵义37

第二节 绝对责任37

第三节 过错责任38

第四节 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39

第五节 疏忽责任43

第六节 归责原则的作用机制46

第七节 归责原则的立法选择48

第五章 法律责任的运行机理51

第一节 法律责任运行的制度环境51

第二节 责任是制度设计的核心53

第三节 法律是责任的正当载体54

第四节 法律体系的框架性作用55

第五节 确认权利56

第六节 厘定义务62

第七节 明确责任62

第八节 自愿守法63

第九节 行政前置63

第十节 司法最终64

第二编 法律责任的设定体制第六章 设定法律责任的决策体制67

第一节 设定法律责任的民主政治基础67

第二节 民意的归集81

第三节 设定权限85

第四节 设定机关86

第五节 设定程序87

第六节 决策公开90

第七节 审议程序91

第八节 专家立法93

第七章 法律责任的设定原则96

第一节 责任法定原则96

第二节 责任自负原则98

第三节 人权保障原则102

第四节 过罚相当原则104

第五节 惩戒结合原则107

第六节 增进福利原则109

第七节 促进发展原则110

第八节 谨慎节制原则112

第九节 程序保障原则113

第十节 保障救济原则114

第八章 民事法律责任的设定116

第一节 民事法律责任设定的理论基础117

第二节 民事权利的行政节制123

第三节 民事权利的公力保护128

第四节 财产法的理论基础129

第五节 产权制度的运作机理136

第六节 财产法律责任的设定139

第七节 合同法的理论基础143

第八节 合同法完善的制度条件144

第九节 合同法的主要内容148

第十节 不对称信息与信息披露151

第十一节 弥补合同缺口的规则153

第十二节 立约抗辩的主要类别155

第十三节 履约抗辩的主要类别156

第十四节 违约赔偿责任的选择158

第十五节 预期损失的赔偿160

第十六节 侵权法的理论基础162

第十七节 个人风险行为的法律责任165

第十八节 赔偿责任的事先约定166

第十九节 侵权责任的协议落实168

第二十节 侵权责任追诉权交易168

第二十一节 民事侵权的行政救济169

第二十二节 赔偿水平的限制170

第二十三节 产品责任与医疗过失170

第九章 行政法律责任的设定172

第一节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责172

第二节 行政权垄断的风险186

第三节 制衡行政权的机制188

第四节 行政活动的界域190

第五节 行政应自我克制191

第六节 公产的法律责任192

第七节 公产的保值增值193

第八节 公产与公益的统一195

第十章 刑罚的设定197

第一节 刑罚设定的理论基础197

第二节 刑罚设定的原则203

第三节 犯罪与经济发展206

第四节 预防性羁押210

第五节 违警罪与行政处罚211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形式与力度的选择213

第一节 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214

第二节 损害赔偿的计算215

第三节 惩罚幅度的设计217

第四节 威慑机制的设计219

第五节 死刑的威慑作用224

第六节 惩罚概率的设计226

第七节 预防机制的设计227

第八节 自卫机制的设计230

第九节 刑罚与赔偿的选择230

第十节 禁令与赔偿的选择231

第十一节 监禁与罚金的选择233

第十二节 惩罚性赔偿金238

第十三节 改正违法行为240

第十二章 设定法律责任的立法技术241

第一节 立法技术概论241

第二节 合理规则的探寻242

第三节 立法前的规范梳理243

第四节 立法表述的六项注意244

第五节 立法表述的九大禁忌246

第六节 立法后的系统清理249

第七节 法律规范的法典化251

第三编 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的追究原则253

第一节 责任法定原则254

第二节 依法追究原则255

第三节 不溯既往原则256

第四节 无偏私原则260

第五节 适度裁量原则261

第六节 程序保障原则261

第七节 救济保障原则262

第八节 司法最终原则263

第十四章 法律解释体制与法律责任追究264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过程265

第二节 解释法律的必要性267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主体269

第四节 法律解释与扩权272

第五节 法律解释与控权274

第六节 法律解释与维稳275

第七节 法律解释与立法276

第八节 法律解释与执法278

第九节 遵循先例的价值280

第十节 字面解释283

第十一节 立法意图解释285

第十二节 系统化解释286

第十三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288

第十四节 学理解释290

第十五章 行政执法体制与法律责任的追究292

第一节 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292

第二节 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297

第三节 行政执法职权的授予305

第四节 行政执法权力的委托310

第五节 积极行政的两面性313

第六节 执法者的素质与独立性315

第七节 地方自治下的执法体制318

第八节 行政责任体制的完善324

第十六章 行政执法程序与法律责任追究328

第一节 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价值329

第二节 程序与效率332

第三节 程序与监督333

第四节 程序与救济335

第五节 法定程序的确立335

第六节 行政行为的形式338

第七节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生效339

第八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与撤销343

第九节 行政咨询343

第十节 公布与告知345

第十一节 说明理由347

第十二节 陈述申辩与听证349

第十三节 程序违法的责任351

第十七章 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与法律责任追究352

第一节 监督的必要性353

第二节 行政执法的约束体系359

第三节 法律的监督364

第四节 层级的监督367

第五节 财政的监督368

第六节 程序的监督374

第七节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374

第八节 对自由裁量权的监督377

第九节 对行政权限争议的裁决380

第十节 对行政终局裁决的监督381

第十一节 舆论监督的边际效用381

第十二节 监督机制的选择与效果评价385

第十三节 行政复议与法律责任追究387

第十四节 行政诉讼与法律责任追究393

第十八章 司法体制与法律责任追究394

第一节 司法的定位394

第二节 司法权与分权397

第三节 管辖冲突的化解400

第四节 审级设置的理论基础409

第五节 审级改革的基本构想410

第六节 决策机制的设计414

第七节 判决质量的控制417

第八节 错案追究的利弊419

第九节 司法体制改革421

第十节 司法最终424

第十九章 司法组织与法律责任追究427

第一节 法院的设置428

第二节 法院与司法行政430

第三节 业务庭的设置432

第四节 法官的素质433

第五节 法官的教育438

第六节 法官的保障442

第七节 法官独立443

第八节 代理服务452

第九节 司法清廉457

第二十章 陪审制的影响及前景459

第一节 陪审制的运作机理460

第二节 陪审制的功能定位464

第三节 要求陪审的权利468

第四节 陪审员的选拔及地位470

第五节 法官的角色与作用473

第六节 陪审团审理与表决476

第七节 陪审制的成本480

第八节 俄罗斯的最新尝试481

第九节 我国现行的陪审制483

第二十一章 司法程序与法律责任追究487

第一节 程序的内在价值488

第二节 程序的主体要素497

第三节 司法程序的自治性499

第四节 庭前信息披露501

第五节 对抗制与事实的发现504

第六节 调解与和解507

第七节 以诉争为中心的审理510

第八节 以息讼为归宿的判决513

第九节 追诉成本与诉讼效率515

第十节 辩诉交易与简易程序519

第二十二章 证据制度与举证责任523

第一节 证据与责任追究523

第二节 举证责任526

第三节 证明标准531

第四节 自由心证的客观性534

第五节 事实审与认识过程536

第六节 司法认知539

第七节 法律推定540

第八节 当事人承认543

第九节 证据排除规则544

第十节 禁止自我归罪548

第二十三章 法律责任的承担与减免550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实现550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者552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553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自觉履行556

第五节 非暴力不合作的制度价值558

第六节 法律责任的免除559

第七节 守法561

第八节 忍让563

第九节 无责任563

第十节 追诉时效565

第十一节 附条件免责567

第十二节 协议免责567

第十三节 不诉免责与辩诉交易569

第十四节 辩赔交易570

第二十四章 法律责任的强制执行571

第一节 法律责任落实需执行保障571

第二节 强制执行只能是威慑手段572

第三节 强制执行的主体选择572

第四节 强制执行与救济的关系574

第五节 妨碍公务的刑事责任575

第六节 蔑视法庭罪的意义576

第四编 对策与建议578

第二十五章 现行法律责任制度的主要问题578

第一节 立法体制方面578

第二节 权利设定方面579

第三节 法律解释方面580

第四节 行政执法方面581

第五节 司法体制方面583

第六节 法律文化方面587

第二十六章 法律责任设定体制的完善589

第一节 确保责任制度稳定589

第二节 完善责任立法技术590

第三节 严格行政权的设定591

第四节 通过诉讼完善制度592

第五节 以违宪审查推进法治594

第二十七章 法律责任追究体制的完善595

第一节 强化行政执法596

第二节 分步实现法官独立596

第三节 健全法官选拔体制597

第四节 完善现行陪审制度605

第五节 逐步落实司法最终610

第二十八章 法治文化的完善611

第一节 法治是普遍福利611

第二节 法治的文化需求613

第三节 法治观念体系的形成615

第四节 不证自明的观念与信仰619

第五节 平等观念621

第六节 善政观念622

第七节 福利观念623

第八节 服务观念624

第九节 程序观念624

第十节 对发展动力的有效激励625

第二十九章 法律责任规避的综合防治627

第一节 规避法律责任的基本方法628

第二节 立法疏漏的预防原则628

第三节 立法疏漏的修补631

第四节 通过法律解释规避法律责任632

第五节 立法权与解释权的适当分离633

附:引注缩略语表(参考书目)6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