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80876.jpg)
- 蒋寅著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33315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诗歌(学科: 文学理论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诗歌 文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20世纪的中国诗学1
一、形式的传统:殊途同归的诗学研究3
二、点与线:形而上学方式主导下的诗学研究13
三、由形而上学回归历史:学术转型期的中国诗学研究17
四、建立新的学术观念:中国诗学的展望34
第一章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的本质与存在方式37
一、一首小诗包含的复杂问题39
二、意境作为诗歌信息传达的中介41
三、以意境为中介范畴的理由45
四、余论50
第二章 中国诗歌的类型、作者与抒情主体——角色诗与作者的性别转换52
一、作为诗歌类型的“角色诗”概念54
二、角色诗的流变59
三、角色诗的单一性向62
四、压抑与宣泄65
第三章 中国诗歌的结构观念——起承转合与机械结构论的消长70
一、“起承转合”之说的由来71
二、起承转合与八股文之关系74
三、起承转合之说在诗学中的展开·(78 )81
四、诗学对起承转合之说的清算81
第四章 中国诗歌传统的形成(上)——《诗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性格89
一、忧患意识在《诗经》中的表现90
二、忧患意识的民族性与时代性97
三、忧患意识的衍变·(101 )103
四、忧患意识与中国诗歌的感伤传统103
第五章 中国诗歌传统的形成(下)——情景交融表现方式的定型108
一、走向情景交融:动机与取境109
二、以佛学为中介的思维转换:观物、观心与境115
三、艺术表现的自觉:移情·烘托·象征121
第六章 中国诗歌的心态史意义——从《离骚》看理想的冲突与悲剧的超越129
一、生存还是毁灭131
二、后人眼中的屈原形象·(140 )147
第七章 中国诗史上的接受和影响——以大历诗人对谢脁的接受为例147
一、大历诗中的谢胱形象148
二、谢胱诗中的吏隐主题155
三、大历诗人接受谢胱的心理氛围160
第八章 中国诗歌的时间意识与表达——三大诗人的三种模式176
一、三首诗中的时间感觉177
二、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179
三、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183
第九章 中国诗歌的范式演进与个人才能——刘长卿与唐诗范式的转变189
一、对“五言长城”的叩审191
二、对“思锐而才窄”的检讨194
三、写意特征与程式化倾向197
四、范型演变的轨迹202
五、刘长卿七律的历史地位205
六、刘长卿诗歌的总体评价210
第十章 中国诗史上的风格与时尚——韩翃与盛唐之音的终结212
一、萧疏:意义与风格213
二、滞后的装饰风格220
三、从盛唐余韵到装饰的堕落225
第十一章 中国诗史的发掘与深描——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232
一、贞元八年的诗史意义234
二、新的文坛盟主——权德舆241
三、反抗日常经验与游戏化248
四、权德舆与中唐诗坛253
第十二章 中国诗史上领袖人物的作用——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257
一、“诗余之人”与“诗余之地”259
二、词学传统的重新确认266
三、王渔洋词学的影响272
第十三章 中国诗学中的声津理论——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274
一、前《声调谱》时代:古诗声调之成为问题275
二、《声调谱》时代:王士禛、赵执信的反律化理论与古诗声调论之草创281
三、续《声调谱》时代:乾隆学者的拾遗补阙与古诗声调论之传播287
四、后《声调谱》时代:嘉庆学者对规则的解释与古诗声调论之深化296
五、新《声调谱》时代:方法论改造与仿律化理论的吊诡300
六、反《声调谱》的理论:古诗声调说的扬弃与超越309
第十四章 中国诗学中的学者素质——钱钟书《谈艺录》的启示316
一、钱钟书的学术境界317
二、学者的独立人格318
三、博通中西的知识结构321
四、洞幽烛微的识见324
五、至法无法327
六、学术的自足性328
参考文献331
后记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