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711305392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公务员-招聘-考试-中国-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公共基础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3

目录3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3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7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8

一、意识的起源11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1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1

二、意识的本质13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4

三、意识的作用14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6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16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7

一、质量互变规律18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8

二、对立统一规律2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22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5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7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27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27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28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9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29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30

一、真理33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33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4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35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38

二、社会存在39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9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39

三、社会意识4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1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3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45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45

二、国家与革命46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47

第四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47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47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48

三、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49

一、总结历史经验,反映时代特征5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53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53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3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55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6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57

二、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涵义61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6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6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63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内容64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4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66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6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67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68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69

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70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7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73

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73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3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75

一、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76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76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77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78

一、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80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80

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81

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88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8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90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90

四、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94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9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96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97

三、非公有制经济101

二、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原则103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03

三、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105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107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07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108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109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11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11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11

二、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1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13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114

一、问题的提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11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1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15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1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意义11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17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117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117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118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意义119

三、法的作用123

二、法的基本特征123

第三部分 法律123

第一章 法理学123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123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123

一、法与经济124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24

二、法与政治、政策125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126

第三节 法的制定126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126

四、法的渊源与分类127

三、立法程序127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27

二、法律的效力128

一、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128

五、法律体系128

第四节 法的实施128

三、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129

四、法律关系130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31

六、法律实施的监督132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33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133

第二章 宪法133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133

一、国家性质概述134

第二节 国家性质134

三、宪法保障制度与宪法监督制度134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3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5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35

一、基本经济制度136

第三节 经济制度136

四、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36

一、政权组织形式137

第四节 国家形式137

二、分配制度137

三、经济体制137

四、其他规定137

二、国家结构形式138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0

一、概述140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141

第六节 国家机构14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42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43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143

三、国务院143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146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146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14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148

第三章 行政法148

二、行政法关系149

四、行政法的作用150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50

一、行政主体151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51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152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152

二、行政相对方152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153

四、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154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154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155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156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156

二、行政立法行为157

一、行政征收159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159

二、行政许可160

三、行政确认162

四、行政监督检查163

五、行政处罚164

六、行政强制171

八、行政奖励172

七、行政给付172

九、行政裁决173

二、行政指导175

一、行政合同175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175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176

第七节 行政程序176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77

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178

二、行政责任180

一、行政违法180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180

一、行政赔偿概述181

第九节 行政赔偿181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182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183

四、行政赔偿程序184

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185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87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点187

第十节 行政复议187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188

四、行政复议的管辖189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190

六、行政复议程序191

一、行政诉讼概述193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193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194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195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95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197

六、第一审程序198

七、第二审程序199

八、审判监督程序200

九、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201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203

一、刑法的性质203

第四章 刑法203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203

一、犯罪的本质204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204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04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204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205

一、犯罪的客体205

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205

第三节 犯罪构成205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206

三、犯罪的主体206

二、紧急避险207

一、正当防卫207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207

三、犯罪中止208

二、犯罪未遂208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208

一、犯罪的预备208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209

第七节 单位犯罪209

第六节 共同犯罪209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209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209

二、刑罚的目的210

一、刑罚的概念210

二、单位犯罪的刑罚210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210

二、附加刑211

一、主刑211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211

三、自首和立功212

二、累犯212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212

一、量刑212

五、缓刑213

四、数罪并罚213

七、假释214

六、减刑214

二、贪污贿赂罪215

一、犯罪的种类215

八、时效215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215

三、渎职罪216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218

一、民法的概念218

第五章 民法218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18

一、公民219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219

一、民事法律行为220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220

二、法人220

二、代理221

二、财产所有权222

一、物权222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222

二、债产生的根据223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223

第五节 债权223

四、合同224

三、债的分类224

五、债的履行226

三、专利权227

二、著作权227

六、债的终止227

第六节 知识产权227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227

四、商标权228

二、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229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229

第七节 人身权229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229

二、人身权的保护方法229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229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230

第九节 民事责任230

三、法定继承230

四、遗产的分配原则230

四、民事责任的方式231

三、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231

二、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231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232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232

第十节 诉讼时效232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232

二、经济法的地位233

一、经济法的概念233

第六章 经济法233

第一节 经济法总论233

三、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234

四、经济法律关系235

一、公司法律制度236

第二节 经济组织法236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238

三、合伙企业法律制度239

四、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240

一、反垄断法律制度243

五、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241 )第三节 市场管理法243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244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244

五、证券法律制度245

四、产品质量法律制度245

七、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247

六、票据法律制度247

四、自然资源法律制度248

三、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48

第四节 宏观调控法248

一、计划的统计法律制度248

二、固定资产投资法律制度248

七、税收法律制度249

六、财政法律制度249

五、能源法律制度249

第五节 社会保障法250

十一、对外贸易法律制度250

八、银行法律制度250

九、价格法律制度250

十、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250

三、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制度251

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251

一、社会保障法251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255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255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255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255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256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258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259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259

三、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262

二、政府的层级职能262

一、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264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264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265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266

一、政府机构的含义268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268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268

二、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269

三、机构编制管理270

二、完整统一原则271

一、职能优先原则271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271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272

五、精简与效能的原则273

四、权责一致的原则273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274

第三节 政府机构改革274

六、依法设置原则274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275

三、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标与原则276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277

第四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277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情况280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283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283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283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285

一、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内涵286

第二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286

二、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涵287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与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权利289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289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289

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291

三、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293

四、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296

五、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298

六、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301

七、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303

八、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305

九、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307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308

第一节 行政领导体制308

第四章 行政领导308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310

一、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313

第二节 行政领导及其职务升降与任免313

二、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315

三、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316

四、行政领导职务任免320

一、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323

第一节 行政决策323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323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324

三、行政决策过程325

一、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326

第二节 行政执行326

二、行政执行的环节327

一、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328

第三节 行政协调328

二、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329

三、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330

一、加强依法监督的重要性331

第四节 行政监督331

二、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332

三、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334

一、主题的形成与提炼339

第一节 主题与材料339

第五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339

第一章 写作基础知识339

二、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340

三、材料的积累与占有341

一、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342

第二节 结构、表达方式与语言342

四、材料的选取342

三、表达方式344

二、结构安排的注意事项344

四、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347

一、记叙文体348

第三节 常用基本文体写作方法348

二、议论文体349

三、说明文体351

一、公文的特点353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353

第二章 公文写作概述353

一、公文的分类354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354

二、公文的功能354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356

二、公文结构358

一、公文文体358

第三节 公文文体与结构358

一、公文的格式360

第四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360

二、公文的稿本364

三、合体367

二、求实367

第三章 公文写作要则367

第一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367

一、合“法”367

五、严谨368

四、简明368

九、清晰369

八、完整369

六、准确369

七、规范369

二、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370

一、遵守行文规则的客观必要性370

十、耐久370

第二节 行文规则370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372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372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374

三、公文语句的组织377

四、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384

第四节 公文写作程序388

一、公文写作前的准备389

二、撰拟文稿390

一、规范性公文的特点392

第一节 规范性公文的撰写392

第四章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392

二、规范性公文的结构393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的撰写395

三、规范性公文的撰写要求395

一、决定398

二、决议399

三、通知400

四、通报403

五、批复404

六、通告405

一、请示406

第三节 请示、报告的撰写406

二、报告407

一、函410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的撰写410

二、会议纪要411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413

第一节 概述413

第五章 公文处理413

三、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414

二、公文处理活动的地位414

一、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415

第二节 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415

二、收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416

三、收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419

一、发文处理的一般过程422

第三节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422

二、发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423

三、发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425

一、处置办毕公文的主要活动426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置426

三、公文销毁的范围与方式427

二、公文清退的范围与手续427

五、立卷归档428

四、暂存公文的保管428

附录一 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429

附录二 2003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437

附录三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4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