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人之治 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人之治 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163586.jpg)
- 孙笑侠主笔,付蔚冈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2677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法律工作者-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律人之治 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法治发展的差异与中国式进路1
一、“对极”与“逆流”1
(一)中西法治观念的“对极”1
(二)中日法治改革的“逆流”2
二、法治的最低共性以及与依法治国的区别3
(一)最低限度的法治共性3
(二)法治与依法治国4
三、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突破口6
(一)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6
(二)中国司法改革或重构的两个基石7
四、中国法治发展的最大障碍8
五、中国法治发展的两种主体性推动力10
(一)推动力与进路的思考10
(二)市场经济造就法治的消费者——新一代市民阶层11
(三)法治乃法律人之治12
第一章 法律人之治与职业素养16
第一节 法律人的技能与伦理16
一、法治乃“法律人之治”16
二、法律人共同体形成的标志18
三、分工、职业化与职业素养22
四、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6
五、法律人职业伦理的意义31
前言36
第二节 法律人之治为什么不会走向人治36
一、法治乃“法律人之治”39
(一)法律人因素在法治概念中的凸现39
(二)法律人在“韦伯式进路”中的转承作用43
二、人治与人的因素47
(一)人治的特征47
(二)人治的缺点49
(三)人治中的“人”和法治中的“人”51
三、阻隔人治:法律职业素养对理性司法的保障54
(一)职业行话确保“权利—义务”的量化性与法官思维的精确性54
(二)知识与技术的垄断保证司法自治56
(三)形式理性主义和司法中立58
(四)法律至信与司法优先60
四、阻隔人治:法律职业素养对行政法治的保障62
(一)规则至上与信息公开制度63
(二)程序思维与听证制度65
(三)法律人素养与职能分工、权力制约66
余论:中国法学家群体的作用68
第三节 论法律人职业素养的技能性构成70
一、信任危机中的中国法律人与缺失的职业内涵70
(一)信任危机中的中国法律人70
(二)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和条件72
(三)技能与伦理:中国法律人缺失的“职业”内涵74
(四)法律技能:法律人职业素养的核心75
二、技能性构成之一:法律语言76
(一)法的形式化和现代法律语言的形成77
(二)法律概念的基本功能79
(三)法律语言对法律人的意义82
三、技能性构成之二:法律知识87
(一)法律(法学)是一门知识吗?88
(二)法律知识的内容和分类92
(三)法律(法学):从规训(约束)到统治的专门知识93
(四)抽象理论学习对法律人的必要和意义93
四、技能性构成之三:法律技术95
(一)一类缄默和个人化的知识96
(二)法律技术的特性97
(三)法律技术的内容和分类98
结语102
第二章 法官职业化104
第一节 论法治国中法官权威的基础104
前言104
一、法官权威的内涵107
(一)一般权威的界定107
(二)法官权威的内涵109
二、法治国中法官权威的体制基础:独立的地位111
(一)概述111
(二)法官的独立地位之内容112
(三)法官的独立地位对法官权威的意义116
三、法治国中法官权威的专业基础:职业技能119
(一)概述119
(二)法官职业技能的内容120
(三)法官职业技能对法官权威的意义124
四、法治国中法官权威的伦理基础:职业道德127
(一)概述127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128
(三)法官职业道德对法官权威的意义130
五、中国传统法官权威的基础评析134
(一)中国传统司法的基本形态134
(二)中国传统法官权威的主要基础138
(三)对中国传统法官权威的基础之反思141
余论:重塑现代中国法官的权威142
第二节 法律解释:方法、制度与实践146
前言146
(一)方法之于法律解释148
一、作为方法的法律解释148
(二)意图论152
(三)文本论156
(四)动态论160
(五)小结165
二、作为制度的法律解释167
(一)问题的由来167
(二)法律解释的制度实践史:史的概观169
(三)法律解释权的制度分配172
(四)法律解释方法背后的制度意义180
(五)小结187
(一)为什么法律解释是实践的?188
三、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188
(二)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的特点189
(三)小结198
结语:当代中国法律解释制度简析200
第三节 论法官职业责任204
一、法官责任与法官职业责任206
(一)法官责任与法官职业责任由来206
(二)法官责任和法官职业责任的概念及其关系209
二、法官职业责任的追究212
(一)法官职业责任追究的限制性规定212
(二)法官职业责任追究的实行机关214
(三)法官职业责任的责任方式216
三、我国法官错案追究制及其实践误区219
(一)“错案追究制”下的法官职业责任制度219
(二)“错案”判断标准及其弊端220
(三)“错案”判断标准的前提预设223
四、“错案”判断标准的重构226
(一)法律判断的确定性问题226
(二)事实判断的确定性问题229
(三)以程序正义作为判断“错案”的标准230
五、我国法官职业责任制度的初步构想239
(一)独立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建立239
(二)法官惩戒委员会的组织240
(四)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审理程序241
(三)法官惩戒委员会的惩戒事由以及惩戒种类241
第四节 法院引进竞争机制之反思——以法官竞岗为例242
前言243
一、法官竞岗的背景、含义与合理性244
(一)法官竞岗的背景244
(二)法官竞岗的含义248
(二)法官竞岗的合理性250
二、理念和制度的发展与法官竞岗的困境252
(一)理念:从“专政工具”到“法官职业化”252
(二)制度:从“复转军人安置”到“统一司法考试”253
(三)法官竞岗的困境257
三、法官竞岗中的问题反思258
(一)法官竞岗强化了法院管理的行政化259
(二)法官竞岗为各种外来力量干预司法提供了机会261
(三)法官任职的不稳定损害了司法权威263
(四)对“更大的官”的追求使得法官职业庸俗化266
(五)法官竞岗占用法官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副作用268
(六)对法官的重新任命虚化了既定法的规定270
结论272
第三章 律师职业伦理与政治参与277
第一节 程序伦理与道德底线——对律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学分析277
前言277
一、角色的规定279
(一)角色、规范与职业279
(二)律师的角色定位285
(一)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294
二、对律师职业伦理的外延性分析:从条文性规范出发294
(二)对条文的规范分析296
三、对影响性伦理评价因素的分析:从经济伦理学出发302
(一)律师行为的市场性与伦理性302
(二)商业因素与经济伦理305
四、道德底线:可接受度与合理性309
(一)道德底线与品格要素309
(二)对律师职业伦理的大众评价与理性分析310
小结312
第二节 通往政治之路——对律师参与政治的考察313
缘起:法治、人及其他313
一、考察律师功能的传统径路317
二、通往政治之路320
(一)美国政坛上的律师型政治家320
(二)通往政治之路323
三、律师与政府决策329
(一)政府决策中的律师统治329
(二)商业化、利益多元与律师参与决策333
四、从法律参与到政治参与340
五、律师之政治参与命题在中国345
六、展望与意见352
第四章 法学教育:制度化的法学院356
第一节 法学院的记忆:制度性意义的历史追溯——对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回应356
前言356
一、波洛尼亚大学及早期的法学院——近代法律秩序的孕育358
二、近现代欧美的法学教育——法律体制的环节361
三、古近中国和日本——发展与变革的诉求365
第二节法学教育的知识对象——法律与法治是什么367
一、法学教育的知识对象——知识分类的传统与现代分工视角367
二、法律是什么——法与道德辨370
三、法治是什么——形式、制度与价值373
(一)形式意义的法治373
(二)制度层面的法治374
(三)价值层面的法治377
四、分层的法学教育知识内容——历史教训与现实要求377
第三节 法学院的制度性意义——角色定位与分析381
一、方法论与角色的界定381
二、法学院的制度性意义384
(一)法学院与法律制度——缔造与革新385
(二)法学院与整体社会制度——法治和政治文明的守望386
(三)法学院与法治精神——站在历史的废墟上389
第四节 构想制度性意义的中国法学院391
一、构想的基础——信心判断与制度变革391
二、实现制度性意义的中国法学院——目标与措施393
(一)目标定位与法学院精神393
(二)接近制度性意义的法学院394
结语405
附件1 法学院入学宣言408
附件2 对法学院资格评定的考量因素建议40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