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宫志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7844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社会秩序-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言1
一、问题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1
二、社会转型的含义6
三、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11
四、社会转型时期,关于社会秩序应着重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路16
第一章 社会秩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22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特性和结构22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探索22
(二)社会秩序的特性31
(三)社会秩序的结构40
二、社会的本质与社会的有序化需求——社会秩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47
(一)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阐述48
(二)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条件55
三、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秩序的价值分析61
第二章 社会失序的实质、危害以及社会秩序重建的必要性65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序(social disorder)——毁灭还是重生66
(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序现象的实质66
(二)社会失序的价值评析——发展的坟墓还是发展的环节73
二、秩序的混乱和混乱的秩序——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序的表现和危害85
(一)秩序的混乱——规则、制度之间的冲突与混乱86
(二)混乱的秩序——社会主体行为失范88
(三)社会权威弱化——政治伦理秩序的缺失与腐败92
(四)社会角色失范——职业道德感缺失和行业不正之风98
(五)犯罪——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102
三、是历史必然还是主观选择失当——作为发展的代价,社会失序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哲学分析105
(一)发展就要付出代价——社会失序的必然性105
(二)人为代价——主体选择失当是代价产生的根本原因109
(三)正确的代价观112
(四)对效率优先发展战略的质疑115
四、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序的个案研究——前苏联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教训反思117
五、社会秩序重建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秩序重建的必要性123
(一)社会秩序建设是现代化的内在需要125
(二)“要有秩序才能前进”——邓小平关于社会秩序重建的理论与实践130
六、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140
(一)社会主义社会规范面前人人平等140
(二)社会主义新秩序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和保障142
(三)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结构开放,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机会均等142
(四)社会主义新秩序是和谐秩序144
第三章 建构抑或生长——社会规范产生的途径146
一、社会规范起源的多角度研究147
(一)社会规范产生的哲学探讨147
(二)对社会规范的内在发展逻辑的经济学与法学探讨150
(一)影响社会规范产生的各种因素分析——福山关于社会规范产生的观点述评163
二、社会规范产生的方式163
(二)“人为秩序”与“自发秩序”的选择——理性在社会规范产生中的作用及哈耶克关于社会秩序产生方式思想的评析171
三、理性选择还是社会实践选择——实践在社会规范产生中的作用18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在社会规范产生中的作用的思想182
(二)实践理性、理性累积和试错——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创新与社会主体成长的基础187
第四章 一元抑或多元——一元法律秩序的确立194
一、社会非正式规范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196
(一)宗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196
(二)道德对社会秩序的作用200
(三)宗法关系对社会秩序的作用203
二、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结构的模式选择206
(一)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结构选择的基本原则206
(二)是多元还是一元——对“多元混合秩序”观点的评析208
三、法律的秩序性与法律秩序的特点、意义及历史演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秩序内在的耦合217
(一)法律的秩序性218
(二)法律的基础性价值——秩序219
(三)法律秩序的特点222
(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演进——法律秩序的现代意义225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229
第五章 自由人抑或秩序人——社会个体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作用232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233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33
(二)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对立与统一——个体行为模式的标准化与多样化243
二、个人秩序感的养成与意义——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建构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精神根基254
(一)公民意识与公民身份255
(二)社会转型时期秩序感的缺失与社会失序——培养公民意识的必要性257
(三)公民意识为伦理秩序的建构提供内在支撑259
(四)公民意识的核心价值——为法制现代化提供支撑263
(五)公民意识获得充分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71
三、社会角色的内在规定性与社会秩序建构275
(一)社会转型与角色要求275
(二)角色规范的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277
(三)社会角色规范与个性化发展278
第六章 社会整合——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284
一、社会分化的负面影响与社会整合的必要性、艰巨性及存在的问题284
(一)社会分化导致社会失序的表现285
(二)社会整合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存在的问题291
(三)我国传统社会整合的机制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301
二、社会利益的整合——社会秩序建构的根基309
(一)社会利益的双重特性——离散和整合功能309
(二)社会利益整合的途径——制度的建立与政府的功能316
三、道德价值整合——社会秩序获得的根本出路320
(一)道德意识整合322
(二)基准道德整合的优先性325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整合的现实性328
(四)迪尔凯姆的道德整合思想评析332
四、社会制度整合——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340
(一)社会制度整合的优先性344
(二)创新是社会制度整合的核心346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351
五、政党、意识形态和信仰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352
(一)政党、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352
(二)共产主义信仰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359
第七章 社会控制——社会秩序建构的根本保证363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控与社会控制364
(一)社会失控的表现和原因364
(二)社会控制的含义和功能367
(三)社会控制的基本要素和对象371
二、主体合法性是社会控制的前提——没有权威的权力不能对社会实行真正的控制375
(一)社会控制的主体——国家的实质375
(二)社会控制主体的合法性含义378
(三)我国古代传统社会控制主体的合法性思想评析384
(四)权力与权威——社会控制主体合法性发展的三个阶段387
(五)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主体的合法性问题391
(六)邓小平社会控制主体的合法性思想395
三、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控制的方式的嬗变——人治、法治、德治399
(一)儒家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启示399
(二)法治的实质——现代社会控制方式的正确选择408
(三)中西法治传统比较——对泛法制主义的质疑413
(四)社会控制的两种方式——法治与德治关系辨析418
四、邓小平社会控制思想422
(一)社会发展和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422
(二)邓小平社会控制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426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控制中效率与秩序问题的思想429
结语:转型时期社会秩序建构过程中主体的理性自觉432
主要参考文献438
后记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