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批评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翻译批评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157753.jpg)
- 杨晓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1280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汉、英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翻译批评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翻译批评基本概念3
1.1 什么是翻译批评3
1.2 翻译批评的性质4
目录5
前言:翻译批评理性化探索5
1.2.1 翻译批评与译作鉴赏5
1.2.2 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5
1.2.3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7
1.3 翻译批评的种类10
1.3.1 从翻译的定义范围上看10
1.3.2 从翻译方向上看11
1.3.3 从作品体裁上看15
第二章 翻译批评基本原则20
2.1 翻译批评的目的和功能20
2.2 翻译批评的意义21
2.3.1 各家主要论述及归纳25
2.3 翻译批评的原则25
2.3.2 溯源:翻译批评原则的针对性28
2.3.3 翻译批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31
2.3.4 提高客观性的途径36
2.3.4.1 态度的客观36
2.3.4.2 标准的客观36
2.3.4.3 方法的客观37
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主体、客体和参照系42
3.1 翻译批评的视角42
3.2.1 由不同批评主体形成的三种批评类型43
3.2 翻译批评的主体:谁来批评?43
3.2.2 读者作为批评主体的情况45
3.2.2.1 读者批评也决定作品的生存45
3.2.2.2 读者批评对专家批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0
3.2.2.3 读者批评与专家批评有互补关系53
3.2.3 翻译家作为批评主体的情况54
3.2.4 专家、读者、译者:一个都不能少55
3.2.5 翻译批评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56
3.2.5.2 语言文学修养57
3.2.5.1 思想道德修养57
3.2.5.3 理论修养58
3.2.5.4 知识贮备60
3.2.6 关于翻译批评主体的其他相关问题60
3.3 翻译批评的客体:批评什么?60
3.3.1 译作61
3.3.2 译者63
3.3.2.1 某一部作品的多个译者比较64
3.3.2.2 某一译者研究65
3.3.2.3 对译者群的研究65
3.3.2.4 一般意义上的译者总体研究65
3.3.3 其他66
3.4 批评的参照系:根据什么?67
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70
4.1 翻译层次说和翻译批评的层次70
4.1.1 翻译层次说70
4.1.1.2 许钧的翻译层次说71
4.1.1.1 传统的翻译层次说71
4.1.1.3 吴新祥、李宏安的翻译层次说74
4.1.1.4 张泽乾的翻译层次说75
4.1.1.5 刘宓庆的翻译层次说77
4.1.2 层次说与翻译研究方法论意识78
4.1.3 翻译批评的层次80
4.2 翻译批评的方法82
4.2.1 一种归纳82
4.2.2 译本比较的方法84
4.2.3 三种主要的翻译批评方法86
4.2.3.1 印象式批评方法86
4.2.3.2 综合性批评方法87
4.2.3.3 文本分析批评方法89
第二编 翻译标准研究97
第五章 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97
5.1 引子:翻译标准的是与非97
5.2 讨论的出发点99
5.2.1 标准问题的重要性99
5.2.2 翻译标准讨论的中心问题100
5.2.3 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102
5.3 翻译标准研究回顾104
5.3.1 信达雅与三原则105
5.3.1.1 “达”与“信”的关系105
5.3.1.2 “雅”的“坏”事变好事106
5.3.1.3 信达雅与Tytler三原则的关系106
5.3.1.4 三项式及其他108
5.3.1.5 关于Tytler三原则中的最后一条109
5.3.1.6 翻译标准,惟“信”一字110
5.3.2 “神似”、“化境”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111
5.3.2.1 “神似”、“化境”与传统译论111
5.3.2.2 三种观察角度114
5.3.2.3 许渊冲的“竞赛论”117
5.3.2.4 域外话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119
5.3.3 对等论127
5.3.4 功能主义翻译标准论129
5.4 翻译的行业标准132
5.5.1 翻译标准的中和之论136
5.5 翻译标准的哲学观136
5.5.2 翻译标准的辩证之论137
5.5.3 翻译标准的多维动态之论138
5.5.4 翻译标准的实践之论139
第六章 翻译标准探索142
6.1 第三种状态:多元之间的协调142
6.1.1 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142
6.1.2 二元:常规标准的两端145
6.1.3 二元对立148
6.1.4 第三种状态150
6.1.5 结语:宏观与实质153
6.2 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154
6.2.1 翻译标准:无条件即无法确定标准154
6.2.2 “条件”对翻译标准的实践意义158
6.2.2.1 有条件即有标准158
6.2.2.2 条件明确则标准明确158
6.2.3 “条件”的语言学理据:“语境”对翻译产出(表达)的制约作用160
6.2.4.1 正解奎因:翻译不确定性的理性疆界161
6.2.4 “条件”的理论意义161
6.2.4.2 “第三种状态”的生存基础163
6.2.5 结语:翻译标准探讨的内敛状态与开放状态165
6.3 翻译标准制约因素分析166
6.3.1 概念清理167
6.3.1.1 翻译标准和译作实际形成状况167
6.3.1.2 制约因素、相关因素、条件、参数168
6.3.2 体现不同研究侧重的相关因素分析170
6.3.2.1 语境170
6.3.2.2 对等171
6.3.2.3 接受、目的与文化172
6.3.2.4 规范论174
6.3.3 四种主要类型的分析模式178
6.3.3.1 以文本为分析基础178
6.3.3.2 以外部因素为分析基础182
6.3.3.3 以过程为分析基础183
6.3.3.4 以问题为分析基础184
6.3.4 一种基于过程的综合性模式186
6.3.3.5 小结186
6.3.4.1 图示187
6.3.4.2 说明188
6.3.4.3 性质189
6.3.5 结语:系统化与理性化190
第七章 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191
7.1 引言191
7.2 对传统译学如何看192
7.3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标准193
7.4 新思路,新视角196
7.4.1 多元和动态的观念196
7.4.2 对接受者的明确重视196
7.4.3 对译者作用及译语文化因素作用的重视198
7.4.4 相关因素的协调:翻译批评标准的中和之道201
7.5 结语202
后记203
参考文献总目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