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
  • 赵政璋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532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48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青藏高原(学科: 海相生油) 青藏高原 海相生油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区域地质背景1

第一章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概况1

第一节 区域构造特征2

一、区域构造2

二、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演化3

三、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9

第二节 地层概述14

一、地层分区14

二、主要盆地地层15

第三节 沉积相的展布21

一、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21

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27

三、青藏地区有利烃源层沉积相带的分布40

本章小结42

第一节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44

第二章 国内外碳酸盐岩大油气田(藏)烃源层特征研究现状44

第二篇 基础理论和方法44

第二节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层46

一、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相46

二、海相烃源层48

第三节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烃源层特征58

一、颗粒灰岩油气田烃源层特征58

二、碳酸盐岩生物建造油气田烃源层特征60

三、泥白云岩化/白垩岩化灰岩油气田烃源层特征62

四、原生白垩岩油气藏烃源层特征64

五、不整合和巨型喀斯特油气田66

六、晚埋藏期成岩油气田70

本章小结72

第三章 青藏高原的成烃生物和有机岩石学74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中生界烃源层的成烃生物74

三、宏观藻类75

二、疑源类75

一、沟鞭藻类75

四、动物有机体79

五、高等植物的叶角质层和孢粉79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中生界烃源层的有机显微组成80

一、青藏高原烃源层有机岩石学的评价方法80

二、有机显微组分分类81

三、各有机显微组分的岩石学特征83

四、生烃显微标志89

第三节 有机质类型的划分原则和依据89

一、有机质类型评价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89

二、有机质类型的划分原则和依据90

第四节 青藏高原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的选择与建立92

一、青藏高原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的选择92

二、沥青、动物有机碎屑的热演化光性特征及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对应关系93

本章小结99

一、模拟实验样品101

第四章 海相烃源岩模拟实验、演化特征、生排烃模式及生烃机理探讨101

第一节 模拟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的选择101

二、热压模拟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103

三、热压模拟实验条件的选择104

四、模拟产物凝析油的色谱定量方法研究107

第二节 海相烃源岩的油气产率111

一、侏罗系索瓦组未成熟油页岩的油气产率111

二、三叠系钙质泥岩的油气产率114

三、侏罗系富含有机质灰岩和泥灰岩的油气产率114

四、夏里组和雪山组灰岩的油气产率116

五、夏里组富含有机质钙质油页岩和钙质泥岩油气产率117

六、侏罗系沥青的油气产率118

七、白垩系泥质灰岩的油气产率119

八、对各类烃源岩油气产率的几点主要认识119

第三节 模拟产物组成及热演化特征122

一、热解气的组成及热演化特征122

二、凝析油的组成及热演化特征126

三、排出油、残留油的族组成热演化特征及对比127

四、排出油和残留油的正异构烷烃特征及对比129

五、排出油和残留油的甾、萜烷特征及对比131

六、排出油和残留油(沥青“A”)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对比135

八、加温时间、加水量对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141

第四节 海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147

一、Ⅰ型侏罗系未成熟钙质油页岩生排烃模式147

二、Ⅰ型三叠系钙质泥岩生排烃模式148

三、Ⅱ1型钙质油页岩和钙质泥岩生排烃模式149

四、Ⅱ1型富含有机质灰岩和泥灰岩生排烃模式151

五、Ⅱ1型低有机质丰度灰岩和泥灰岩生排烃模式152

六、沥青生排烃模式154

七、生排烃模式的对比154

八、模拟实验与露头剖面残留油、排烃量对比156

七、固体产物的热演化特征157

一、沥青“A”、沥青“C”含量与TOC成正相关158

第五节 碳酸盐烃源岩中三种可溶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158

二、氯仿沥青“A”、沥青“C”与不溶残渣成正相关159

三、沥青“A”、沥青“C”含量与碳酸盐含量成负相关159

四、三种可溶有机质含量与成熟度的关系160

五、三种可溶有机质的族组成特征161

六、沥青“A”和沥青“C”的饱和烃色谱参数162

七、“MAB”极性物的饱和烃色谱参数163

第六节 碳酸盐烃源岩生烃反应机理探讨164

一、泥页岩生烃机理165

二、碳酸盐岩生烃机理探讨167

本章小结173

第五章海相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排烃下限值的确定及烃源层评价标准175

第一节 风化校正和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175

一、地面样品风化校正175

二、高成熟-过成熟海相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的恢复179

一、矿物质对排烃影响的模拟实验192

第二节 烃源层排烃下限值的研究192

二、岩性对排烃影响的模拟实验197

三、从自然样品热解分析研究样品的排烃下限值201

四、排烃下限值理论计算公式(或称数学模型)204

第三节 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209

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的确定209

二、海相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211

本章小结212

第三篇各盆地烃源层评价214

第六章 羌塘盆地烃源层特征214

第一节 原始和残余烃源层的划分标准214

第二节 南羌塘拗陷烃源层的纵向分布特征217

一、南羌塘拗陷东部217

二、南羌塘拗陷中西部226

第三节 北羌塘拗陷烃源层的分布特征236

一、北羌塘拗陷东部236

二、北羌塘拗陷西部244

第四节 烃源层的平面分布特征250

一、上侏罗统索瓦组250

二、中侏罗统夏里组253

三、中侏罗统布曲组256

四、上三叠统肖茶卡组259

五、其他层位烃源层的平面分布261

六、烃源层综述264

本章小结268

第七章 羌塘盆地烃源层的有机相270

第一节 有机相的划分及划分指标270

一、海相烃源层有机相的划分271

二、有机相的划分标志273

第二节 有机岩石学特征283

一、羌塘盆地主要烃源层的有机岩石学特征283

二、安多114道班J3s富烃源岩291

三、比洛错夏里组富烃源岩297

第三节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300

第四节 主要烃源层的有机相314

一、平面分布特征315

二、不同有机相的生烃模式318

三、有利生油的有机相带321

本章小结322

第八章 羌塘盆地烃源层的热演化323

第一节 有机质热演化数据的整理筛选及成熟阶段划分标准323

第二节 不同地区烃源层有机质热演化的纵向分布330

一、南羌塘拗陷东部330

二、南羌塘拗陷中西部337

三、北羌塘拗陷东部339

四、北羌塘拗陷西部346

五、中央隆起347

六、羌塘盆地烃源层有机质的现今成熟度350

一、侏罗系上统352

第三节 烃源层有机质热演化的平面分布352

二、侏罗系中统355

三、上二叠统357

四、中生界四套主要烃源层357

第四节 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古地温及地层剥蚀厚度的推算359

一、有机质热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59

二、古地温和剥蚀厚度的推算363

三、成熟门限和成熟阶段的划分366

一、早期强烈抬升剥蚀再沉降模式367

第五节 热演化史和二次生烃的探讨367

二、中期抬升剥蚀再沉降模式371

三、隆升构造变形或深成热流模式372

本章小结375

第九章 羌塘盆地的油源对比及烃类运移377

第一节 油苗的判识377

一、荧光显微镜下证实有“轻质活油”和“固体沥青”377

三、含油白云岩及含油灰岩中“油”的含量378

二、实物标本观察见固体沥青,破碎白云岩时有“煤油”味378

一、安多114道班J3s灰岩裂缝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380

第二节 安多114道班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对比380

二、安多114道班J3s油苗油源对比385

第三节 盆地中部含油白云岩中油苗的油源对比388

一、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388

二、油源对比392

第四节 含沥青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对比400

一、含沥青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401

二、含沥青样品的油源对比403

第五节 烃类运移404

一、安多114道班含油灰质角砾岩及其与油气运移的关系404

二、盆地中部含油白云岩的沉积成岩特征和油气运移的关系406

本章小结412

第十章 羌塘盆地模拟分析413

第一节 盆地模拟方法简述413

一、地层及不整合面发育特征420

第二节 地质模型的建立420

二、构造特征分析423

三、地震相分析和岩性及有机相参数描述426

第三节 盆地地质演化过程433

一、构造演化过程433

二、热史和有机质成熟史441

第四节 生、排烃演化过程446

一、生烃演化过程447

二、排烃演化过程451

第五节 油气运聚成藏演化过程455

一、圈闭演化455

二、古水动力场演化457

三、油气运聚成藏和保存459

本章小结467

第一节 烃源层的有机质丰度与展布468

一、烃源层的有机质丰度468

第十一章 措勤盆地烃源层评价468

二、主要烃源层确定及平面展布476

第二节 有机质类型及有机相481

一、有机岩石学特征482

二、干酪根镜鉴484

三、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488

四、生物标志物特征489

五、氯仿沥青“A”族组成特征492

六、干酪根碳同位素492

七、干酪根元素组成493

八、有机质类型综合评价494

九、主要烃源层的有机相495

第三节 烃源层有机质的热演化497

一、烃源层有机质热演化特征497

二、烃源层热演化史探讨505

一、野外含油气显示的确认511

第四节 油源分析511

二、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515

三、措勤盆地水、气的地球化学特征519

本章小结522

第十二章 比如盆地、昌都盆地、可可西里盆地及岗巴—定日盆地烃源层综合评价523

第一节 比如盆地523

一、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展布523

二、烃源层有机质类型与性质531

三、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538

四、野外含油气显示及其油源分析545

第二节 昌都盆地548

一、有机质丰度及烃源层展布548

二、烃源层有机质类型与性质553

三、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554

四、烃源层热演化史初探557

五、野外含油气显示与油源分析560

一、有机质丰度及烃源层的展布561

第三节 可可西里盆地561

二、烃源层有机质类型567

三、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571

四、含油气显示与油源分析575

第四节岗巴一定日盆地579

一、各层系有机质丰度特征579

二、有机质类型581

三、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581

本章小结583

第四篇资源评价与勘探前景预测585

第十三章青藏高原烃源层油气生成资源评价及勘探前景分析585

第一节 油气生成资源评价585

一、生烃量估算方法585

二、生烃强度的分布588

三、资源量计算结果592

四、远景资源量的讨论597

第二节 青藏高原有利勘探盆地和地区的选择601

一、青藏高原有利勘探盆地的选择602

二、羌塘盆地有利勘探地区的选择606

第三节 羌塘盆地早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10

一、具有较好的大地构造背景610

二、发育有多套烃源层,具有雄厚的找油物质基础611

三、白云岩、生物礁、颗粒滩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储层616

四、发育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617

五、泥质岩和膏盐十分发育,是油气聚集的良好盖层617

六、地面背斜构造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617

七、地层(或重要的生储盖组合)出露地表是成藏的不利因素618

八、与多期成藏相伴随的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抬升剥蚀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是成藏的致命弱点618

九、极其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油气勘探工作增加了严重困难619

本章小结619

主要参考文献621

英文摘要626

图版说明和图版Ⅰ~ⅩⅣ6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