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3146603.jpg)
- 张德纯,王兴亮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1436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通信理论;通信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绪论1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1 通信的定义1
1.1.2 通信的分类2
1.1.3 信号的传输技术4
1.1.4 主要的远距离传输方式5
1.1.5 通信的基本问题7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8
1.2.1 一般通信系统的组成8
1.2.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9
1.2.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10
1.2.4 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缺点12
1.3 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13
1.3.1 一般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13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14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14
1.4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16
1.4.1 通信发展的历史16
1.4.2 当前通信的研究热点17
1.4.3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9
2.1.2 信源的分类22
2.1.1 引言22
2.1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22
第2章 信源编码技术22
2.1.3 信源的统计特性模型24
2.1.4 信源的信息度量26
2.1.5 信源编码的目的34
2.2 无失真信源编码35
2.2.1 基本原理35
2.2.2 哈夫曼(Huffman)编码36
2.2.3 算术编码41
2.2.4 游程编码43
2.3 限失真信源编码46
2.3.1 基本原理46
2.3.2 连续信源的限失真信源编码47
2.3.3 离散信源的限失真信源编码75
第3章 现代调制解调技术91
3.1 引言91
3.1.1 新型数字调制的分类91
3.1.2 数字调制技术的性能指标93
3.1.3 已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94
3.1.4 已调信号的空间表示94
3.2 正交振幅调制(QAM)97
3.2.1 正交振幅调制信号的表示97
3.2.2 正交振幅调制系统的调制和解调98
3.2.3 正交振幅调制的性能99
3.2.4 叠加式QAM(SQAM)102
3.3.1 最小频移键控(MSK)105
3.3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105
3.3.2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109
3.4 π/4偏置的四相相移键控(π/4-QPSK)114
3.4.1 一般原理114
3.4.2 π/4-QPSK的调制与解调115
3.4.3 π/4-QPSK的功率谱特性118
3.4.4 π/4-QPSK的误码性能118
3.5 可变速率调制(VR-QAM)119
3.5.1 VR-QAM的基本原理119
3.5.2 VR-QAM的性能122
4.1 离散信道模型123
4.1.1 离散无记忆信道123
第4章 信道编码技术123
4.1.2 离散输入、连续输出信道124
4.1.3 波形信道125
4.1.4 信道容量126
4.2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128
4.2.1 差错控制方式128
4.2.2 差错控制编码分类129
4.2.3 检错与纠错的基本原理130
4.3 分组码131
4.3.1 线性分组码132
4.3.2 循环码135
4.3.3 BCH码138
4.3.4 软判决译码143
4.3.5 硬判决译码146
4.3.6 译码性能和最小码距的定界149
4.4 卷积码151
4.4.1 卷积码的表述方式152
4.4.2 二进制卷积码的距离特性155
4.4.3 卷积码的最佳译码——维特比译码162
4.4.4 维特比译码的性能分析169
4.4.5 其他译码算法172
4.4.6 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176
4.5 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177
4.5.1 问题的提出178
4.5.2 TCM的集分割原理179
4.5.3 TCM码网格图的构造181
4.5.4 TCM码的卷积码表示182
4.5.5 网格编码8PSK系统的渐近误码性能184
第5章 无线通信多址技术186
5.1 无线通信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186
5.1.1 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双工通信的方法186
5.1.2 窄带多址系统与宽带多址系统187
5.1.3 无线通信多址技术的理论基础188
5.2 频分多址(FDMA)190
5.2.1 FDMA的基本原理190
5.2.2 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191
5.2.3 FDMA系统的特点191
5.3 时分多址(TDMA)192
5.3.1 TDMA的基本原理192
5.3.2 TDMA的帧结构193
5.3.3 TDMA系统的同步问题194
5.3.4 TDMA系统的特点195
5.3.5 TDMA系统的有关计算196
5.4 码分多址(CDMA)197
5.4.1 CDMA的基本原理197
5.4.2 实现CDMA的数学基础197
5.4.3 CDMA系统的特点209
5.4.4 CDMA系统中的两个问题210
5.5 扩频多址(SSMA)210
5.5.1 跳频多址(FHMA)211
5.5.2 混合扩频多址(HSSMA)211
5.6.1 空分多址(SDMA)213
5.6 其他多址方式213
5.6.2 极分多址(PDMA)214
第6章 宽带抗干扰技术216
6.1 扩频通信概述216
6.1.1 扩频通信的概念216
6.1.2 扩频通信的特点217
6.1.3 扩频通信的基本理论221
6.1.4 扩频通信系统的类型223
6.2 直接序列(DS)扩频系统224
6.2.1 扩频通信基本模型224
6.2.2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227
6.2.3 多进制直接序列扩频信号230
6.2.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相关解扩233
6.2.5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抗噪性能237
6.3 跳频(FH)通信系统245
6.3.1 跳频通信的基本概念245
6.3.2 跳频及其频率合成器248
6.3.3 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250
6.3.4 跳频通信系统的抗噪性能261
6.3.5 跳频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263
6.4 跳时(TH)通信系统263
6.5 混合扩展频谱系统264
6.5.1 跳频/直接序列(FH/DS)混合系统264
6.5.2 跳频/跳时(FH/TH)混合系统265
6.6 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与解调266
6.5.3 跳时/直接序列(TH/DS)混合系统266
6.6.1 OFDM基本原理267
6.6.2 OFDM系统传输特性269
6.6.3 OFDM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271
6.6.4 OFDM系统性能279
第7章 无线通信接收技术283
7.1 均衡技术的基本概念283
7.1.1 均衡的基本原理283
7.1.2 均衡技术的分类285
7.2 线性均衡器287
7.2.1 峰值失真准则287
7.2.2 均方误差(MSE)准则288
7.3.1 判决反馈(DFE)均衡器291
7.3 非线性均衡器291
7.4 自适应均衡器293
7.4.1 自适应均衡的基本原理293
7.3.2 最大似然序列估值(MLSE)均衡器293
7.4.2 迫零算法294
7.4.3 最小均方算法295
7.4.4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296
7.4.5 算法小结298
7.5 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298
7.5.1 分集的基本原理299
7.5.2 选择分集299
7.5.3 最大比率合并300
7.6.1 空间分集301
7.6 几种典型的分集方式301
7.6.2 极化分集303
7.6.3 其他分集方式305
7.7 多径信号的分离与合并305
7.7.1 多径信号分离与合并的基本原理305
7.7.2 RAKE接收机306
第8章 无线通信组网技术313
8.1 无线组网基础313
8.1.1 无线组网的发展313
8.1.2 无线组网中的业务选择315
8.1.3 无线数据业务316
8.2.1 无线网络拓扑319
8.2 网络拓扑结构319
8.2.2 蜂窝网络拓扑320
8.2.3 信号信噪比的计算321
8.2.4 容量扩展技术322
8.3 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322
8.3.1 GSM业务和功能323
8.3.2 GSM系统体系结构323
8.3.3 支持移动环境的机制325
8.3.4 网络基础结构中的通信327
8.4 CDMA数字蜂窝系统(IS-95)329
8.4.1 频率和信道规范329
8.4.2 前向CDMA信道329
8.4.3 后向CDMA信道332
8.4.4 CDMA的移动性和无线资源管理335
8.5 个人通信和个人通信网(PCS/PCN)337
8.5.1 个人通信的概念337
8.5.2 无线个人通信的现状337
8.5.3 无线个人通信的发展动态339
8.5.4 IMT-2000341
8.6 信息时代的无线局域网346
8.6.1 无线LAN的概念、分类及特点346
8.6.2 无线LAN网络拓扑结构347
8.6.3 无线LAN传输信道348
8.6.4 无线LAN标准及其比较349
参考文献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