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3133674.jpg)
- 吉让寿等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ISBN:780545950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前言1
2 西北中生代盆地与地球动力学3
2.1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基底和演化3
2.2 西北地区中生代地史演化和成盆阶段6
2.2.1 裂谷造山作用和陆缘局部俯冲(P?-T)7
2.2.2 大陆周期性增生和陆内古山系复活(T3以来)7
2.2.3 西北地区成盆阶段划分8
2.3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时空分布8
2.3.1 盆地原型分类8
2.3.2 西北地区盆地原型的时空分布9
2.3.3 盆地组合——原型的并列和迭加21
3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沉积演化27
3.1 第一成盆阶段(三叠纪)盆地沉积特征27
3.1.1 第一成盆阶段原型盆地(三叠纪)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沉积演化30
3.1.2 第一成盆阶段(三叠纪)盆地主要沉积模式34
3.2.1 第二成盆阶段原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沉积演化35
3.2 第二成盆阶段盆地沉积特征35
3.2.2 第二成盆阶段盆地主要沉积模式43
3.3 第三成盆阶段盆地沉积特征46
3.3.1 第三成盆阶段原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沉积演化46
3.3.2 第三成盆阶段盆地主要沉积模式49
3.4 第四成盆阶段(晚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49
3.5.1 准南盆地50
3.5.2 库车盆地50
3.5 西北地区中生代主要盆地沉积演化50
3.5.3 塔北盆地51
3.5.4 塔西南盆地52
3.5.5 吐鲁番盆地53
3.5.6 三塘湖盆地54
3.5.7 柴达木北缘盆地55
3.5.8 走廊盆地55
3.5.9 潮水盆地56
3.5.10 其它盆地57
4.1 概述59
4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59
4.2 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60
4.2.1 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60
4.2.2 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应力场的地质判据62
4.3 西北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70
4.3.1 西北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70
4.3.2 西北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构造应力场的地质判据71
4.4.1 褶皱—逆冲构造组合79
4.4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形变构造组合79
4.4.2 褶皱—对冲构造组合81
4.4.3 掀斜—断块构造组合81
4.4.4 多层次滑脱构造组合81
4.4.5 双重构造组合83
4.4.6 雁行褶皱构造组合83
4.5 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84
4.5.1 构造变形与源岩的熟化84
4.5.2 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86
4.5.3 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87
5.1 含油气系统概念和主要控制因素及平面分布93
5.1.1 概述93
5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系统93
5.1.2 主要控制因素94
5.1.3 分布规律96
5.2 烃源岩特征98
5.2.1 烃源岩系的展布98
5.2.2 烃源岩生烃条件100
5.3.1 储集层特征115
5.3 储盖层115
5.3.2 盖层特征121
5.4 西北地区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与初步评价123
5.4.1 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123
5.4.2 油气运移样式127
5.4.3 捕集方式128
5.4.4 含油气系统的初步评价135
6.1.1 烃源岩特征142
6 西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含油气系统实例142
6.1 库车三叠、侏罗系含油气系统142
6.1.2 含油气系统范围的厘定146
6.1.3 储层综合评价146
6.1.4 盖层特征148
6.1.5 圈闭形成作用149
6.1.6 成藏条件配置关系150
6.1.7 含油气系统的效率151
6.2.1 概述152
6.2 塔西南侏罗系含油气系统152
6.2.2 含油气系统154
6.2.3 烃源岩155
6.2.4 烃类的形成157
6.2.5 含油气系统的可靠程度157
6.2.6 储盖层159
6.2.7 上覆岩层161
6.2.8 圈闭与成藏161
6.2.10 主要油气藏与油气显示162
6.2.9 油气运移162
6.2.11 含油气系统的事件图164
6.2.12 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勘探目标选择164
6.3 准噶尔东南缘的复合含油气系统165
6.3.1 概述165
6.3.2 烃源岩168
6.3.3 烃类的生成170
6.3.4 可靠程度172
6.3.5 储盖层174
6.3.6 上覆岩层174
6.3.7 圈闭与成藏175
6.3.8 油气运移176
6.3.9 主要油气藏与油气显示176
6.3.10 事件图178
6.3.11 勘探意义179
6.4 柴达木北缘侏罗系含油气系统179
6.4.1 概述180
6.4.2 烃源岩181
6.4.3 烃类生成182
6.4.4 可靠程度183
6.4.5 储盖层183
6.4.6 上覆岩层184
6.4.7 圈闭与成藏184
6.4.8 油气运移186
6.4.9 主要油气藏及油气显示186
6.4.11 勘探意义187
6.4.10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187
6.5 吐哈盆地188
6.5.1 油气系统基本特征188
6.5.2 关键时刻与油气系统展布192
6.6 三塘湖盆地192
6.6.1 构造-地层背景193
6.6.2 油气系统特征195
6.7.1 盆地构造概貌202
6.6.3 结论202
6.7 伊犁盆地202
6.7.2 油气系统描述203
6.7.3 结论208
6.8 焉耆盆地208
6.8.1 油气系统209
6.8.2 事件简析211
6.9 巴丹吉林盆地213
6.9.1 盆地格架213
6.9.2 油气系统213
6.10 潮水盆地218
6.10.1 盆地结构、构造219
6.10.2 油气系统219
7 结语225
参考文献228
外文摘要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