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
  • 方创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013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生态经济-研究-西北地区;生态经济-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生态经济走廊总论1

第一节 生态经济走廊的自然属性1

第二节 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3

一、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4

二、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4

三、由粮食走廊转变为制种走廊、肉制品走廊和草业走廊6

四、由酒文化走廊转变为生态旅游文化走廊7

五、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性生态工业走廊8

六、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10

七、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11

八、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12

九、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13

十、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15

主要参考文献16

第二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新近进展17

第一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17

一、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宏观环境17

二、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区域环境2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22

第二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2

二、恢复生态学理论24

三、社会生态学与地生态学理论25

第三节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新近国际进展26

一、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26

二、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27

三、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29

四、开始加强生态预报,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31

五、广泛采用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31

七、通过机构设置,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33

六、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33

八、生态重建经验对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的借鉴34

主要参考文献35

第三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情势分析38

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38

一、“三北”防护林建设初见成效,生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38

二、治沙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42

三、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农业节水增产效果明显43

四、经济发展实力相对雄厚,明显强于甘肃省平均水平46

五、农业综合开发成绩卓著,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初见端倪48

第二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0

一、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50

二、人工林草部分枯死衰败,天然植被面积局部锐减53

三、土地沙化依然严重,“沙进人退与人退沙进”怪圈仍在继续54

四、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54

五、人地关系矛盾渐趋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较为突出57

主要参考文献60

一、综合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63

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63

第四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63

二、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与辨识64

三、指标量算66

第二节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67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的赋值与赋权67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分析70

第三节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77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赋值与赋权78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分析80

第四节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估90

三、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分析90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赋值与赋权91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测度与评价92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与地域分异规律96

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求算与分级分析96

二、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97

主要参考文献100

第一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02

一、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102

第五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产业重点102

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06

三、机遇多挑战少,热开发冷思考107

第二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108

一、把生态重建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实施“大生态”战略108

二、运用市场机制和高新技术开拓资源优势,实施“大资本”战略111

三、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转换,实施“大调整”战略114

四、营造大开发的投资环境,实施“大联通”战略118

五、建设内陆经济开放特区,实施“大开放”与“大投资”战略120

第三节 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重点122

一、农业发展重点——建成国家第二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2

二、工业发展的重点——镍都与钢城并进,轻重工业并举129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大旅游业132

主要参考文献135

第六章 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137

第一节 内陆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137

一、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总体目标138

二、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投入产出效益的分异分析138

三、流域生态经济带区域分异与互动协调的基本规律142

四、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耦合发展模式143

一、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系统模型解决的关键问题148

第二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模型148

二、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模型的构建前提与思路149

三、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的基本耦合关系式151

四、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耦合的因果反馈流程155

第三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系统调控158

一、调控变量的确定158

二、WEP、WEE和WEH三种调控方案的生成与预测162

三、WEP、WEE和WEH三种调控方案的比选分析163

第四节 流域生态经济带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趋向169

一、WEE方案对应的流域需水量及用水结构变动趋势分析170

二、WEE方案对应的流域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变动趋势分析174

三、WEE方案对应的单方水产值变动趋势分析178

四、提高内陆流域单方水产值的主要途径180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七章 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184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基本思路185

一、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185

二、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基本思路187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性190

一、生态环境与城市耦合发展的机制190

二、生态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分析193

第三节 城市用地扩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GIS分析197

一、城市用地扩展的遥感数据处理与GIS技术分析197

二、GIS技术支持下城市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200

三、城市用地扩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207

四、主要结论210

第四节 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分析212

一、水资源变化不是城市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和制动因素212

二、现有水量只能确保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35%的城市化水平217

三、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用水量将增加0.91亿立方米220

四、水资源养育下的绿洲生态环境支撑着城市化222

主要参考文献224

第八章 生态经济走廊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228

第一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市区扩张特征与变动趋向分析229

一、城市市区水资源供应状况及其短缺程度分析229

二、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市区扩张特征231

三、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竞争力分析234

四、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市区扩张的变动趋向分析237

五、城市扩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40

一、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可用水量的阈值分析241

第二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241

二、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经济发展阈值分析248

三、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化发展阈值分析254

四、水资源约束下经济发展阈值对城市化水平阈值的保障程度255

第三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57

一、推行“产业移人”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张模式258

二、推行“分步到位”为主、“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258

三、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259

四、推行“节水量城”为主、“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260

五、推行“压粮兴草”、“压农兴工”、“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261

六、推行“一核四极”、“一轴三带”、“百镇同兴”的城市空间推进模式262

第四节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体系建设263

一、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263

二、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征266

三、城镇体系建设的“卅”字形空间推进模式267

主要参考文献271

第九章 生态经济走廊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建设273

第一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动机、原则与功能273

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基础273

二、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动机与原则274

三、生态示范园区的运行机制与功能276

第二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类型与分布278

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特点278

二、生态示范园区的类型与分布282

三、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92

第三节 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293

一、归并各类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大型跨地区的特色示范园区293

二、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模式,真实有效地发挥示范效应297

三、建立健全园区运行体制,强化园区示范的科学管理298

主要参考文献299

后记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