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旱地农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旱地农业
  • 李生秀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8538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04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832页
  • 主题词:旱作农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旱地农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旱地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1

目录1

一、旱地和旱区2

第一节 世界旱区的划分、类型和分布2

二、旱区的划分指标和类型3

三、旱区的类型和分布4

四、各大洲旱区的主要特点7

第二节 干旱的概念和类型11

一、气象干旱13

四、社会经济干旱14

三、水文干旱14

二、农业干旱14

一、分布和面积15

第三节 旱地农业地区的分布、面积和土地利用15

二、土地利用17

第四节 世界旱地农业的共同特点18

一、各国旱地农业发展不平衡21

第五节 世界旱地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21

三、人口压力22

二、土地普遍沙化22

第六节 世界旱地农业生产经验23

四、水资源不足、灌溉困难、利用浪费23

一、集水24

二、蓄水25

三、保水29

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1

五、提高灌水利用效率34

六、改善生态条件35

八、制订有利于发展旱地农业的政策和法规36

七、重视旱地农业科学研究36

第七节 旱地农业在未来世界农业中的地位37

参考文献40

一、旱地农业的内涵44

第一节 旱地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地位44

第二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和类型44

二、旱地农业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45

一、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46

第二节 中国旱地农业区的分布及其类型46

二、中国旱地农业区的范围及类型分区48

第三节 中国旱农地区自然资源特点51

二、干旱少雨,地上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52

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52

三、光热资源生产潜力大,雨热同期53

一、旱地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向55

第四节 中国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5

四、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55

五、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55

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56

参考文献59

一、中国干旱半干旱带的自然地理环境61

第一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带的分布61

第三章 中国旱地气候资源61

第二节 干旱区62

三、中国干旱半干旱带的主要气候特征62

二、中国干旱半干旱带的分布62

一、水分资源63

二、光能资源66

三、热量资源68

四、气象资源70

一、水分资源71

第三节 半干旱区71

三、热量资源72

二、光能资源72

一、水分资源73

第四节 半湿润易旱区73

四、气象资源73

一、干旱74

第五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灾害74

二、光能资源74

三、热量资源74

二、雨涝75

五、冰雹76

四、霜冻76

三、干热风76

一、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77

第六节 评价与对策77

四、加强绿洲气候研究78

三、认真解决本区干旱问题78

二、努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资源78

参考文献79

五、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建设规划79

一、中国干旱农业土壤系统分类81

第一节 中国干旱农业区土壤类型与分布81

第四章 中国旱地土壤81

二、中国干旱农业区土壤分布83

一、人为因素成壤过程85

第二节 旱地土壤主要成壤过程85

五、钙化过程86

四、盐渍化过程86

二、腐殖质化过程86

三、干旱土成壤过程86

一、灌淤土(Irrigation-warping soil)87

第三节 主要土壤性态与生产特征87

六、黏化作用87

二、土垫旱耕人为土(Earth-cumulic orthic anthrosols)90

三、肥熟旱耕人为土(Fimicorthic anthrosols)93

四、均腐土(Isohumisols)95

五、淋溶土(Luvisols)98

六、干旱土(Aridisols)101

七、盐成土(Halosols)105

八、新成土(Entisols)106

九、砂(石)田(Sandy or Stone land)111

第四节 中国旱农地区的灾害与问题113

二、风沙114

一、干旱114

四、水土流失115

三、土壤盐渍化115

参考文献116

五、土壤瘠薄116

一、盐化过程118

第一节 土壤盐渍过程118

第五章 中国西北内陆盐渍土118

三、次生盐渍化过程120

二、碱化过程120

一、盐渍土主要发生类型121

第二节 盐渍土主要发生类型和分布121

二、盐渍土主要分布区域126

一、排水128

第三节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128

三、种植水稻130

二、冲洗压盐130

四、种植绿肥131

六、化学改良132

五、耕作与施肥132

参考文献133

一、北方地貌的基本特征134

第一节 北方旱区地貌的基本格局134

第六章 中国旱地地貌134

二、北方地貌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136

三、地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137

一、流水地貌的分布140

第二节 流水地貌的分布及其特征140

二、流水地貌形成的基本作用141

三、流水地貌的基本特征142

一、黄土地貌的分布144

第三节 黄土地貌的分布、形成与演化144

四、流水地貌区的土地资源144

二、黄土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条件145

三、黄土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规律147

第四节 风沙地貌的分布及其发展149

二、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条件150

一、风沙地貌的分布150

三、风沙地貌的基本特征151

四、风沙地貌的演变153

二、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154

一、北方山地地貌的分布154

第五节 山地地貌及其基本特征154

参考文献157

二、地表水资源160

一、大气降水160

第七章 中国旱地水资源160

第一节 旱区水资源160

三、地下水资源162

五、水资源总量163

四、农田土壤水163

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64

第二节 水资源分布及特点164

二、水资源特点167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8

第三节 水资源利用168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70

参考文献174

一、旱灾176

第一节 北方旱区的气候灾害176

第八章 中国旱地自然灾害176

二、洪涝177

三、气候灾害的特点与防灾减灾178

一、地震179

第二节 旱区的地质灾害179

二、滑坡180

三、泥石流181

第三节 旱区的生物灾害183

一、北方干旱地区农作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184

二、旱区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186

三、其他生物灾害189

四、我国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190

一、土地沙漠化191

第四节 旱区的荒漠化灾害191

二、水土流失193

三、土壤盐渍化196

参考文献198

一、旱地农田水分运移规律202

第一节 土壤蓄水保墒机制和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202

第九章 中国旱地农田水分管理202

二、旱农地区全年土壤墒情季节性变化概况208

一、传统水保型农业及其保水蓄水技术211

第二节 旱地农田保水蓄水技术211

二、集水农业及技术途径219

第三节 旱地保墒技术措施221

一、传统的耕作保墒技术222

二、覆盖保墒技术225

三、少耕免耕法237

第四节 合理用水239

一、培肥土壤240

二、合理轮作241

三、合理配置作物243

参考文献244

四、巧播捉苗244

第十章 中国旱地的风蚀及沙化247

第一节 沙漠化的概念248

一、中国北方沙漠化发展的干旱气候252

第二节 中国北方沙漠化发育的自然条件252

二、中国北方沙漠化的沉积物基础256

第三节 中国北方沙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257

三、过度樵采与沙漠化258

二、过度放牧与沙漠化258

一、过度的耕垦与沙漠化258

六、历代频繁的战乱造成环境破坏,促进了沙漠化259

五、工矿交通、城镇建设与沙漠化259

四、水资源利用不当与沙漠化259

一、沙漠化发展过程的指征260

第四节 沙漠化的指征与沙漠化土地类型260

二、沙漠化的特性与类型262

第五节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整治267

参考文献269

一、水土流失严重270

第一节 旱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治理的紧迫性270

第十一章 中国旱地水土流失及治理270

二、土地生产力下降和土壤肥力退化271

三、生态环境恶化273

一、土壤水力侵蚀类型274

第二节 土壤水蚀类型及分布274

二、不同土地类型的水土流失276

三、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277

一、降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78

第三节 旱地水土流失规律及影响因素278

二、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82

三、耕作和轮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86

四、不同土壤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93

五、地貌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95

六、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97

一、建设基本农田,逐步实施坡改梯298

第四节 旱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298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299

三、开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300

参考文献301

一、自然界中的氮量306

第一节 自然界和旱地土壤中的氮量306

第十二章 中国旱地的氮素管理306

二、旱地土壤中的氮量308

第二节 旱地土壤的氮素组成310

一、无机态氮311

二、有机态氮317

一、铵态氮的硝化318

第三节 旱地土壤氮素的转化318

二、有机氮的矿化320

一、氮素的湿沉降324

第四节 旱地土壤无机氮素的流向和归宿324

二、氮素的流失325

三、氮素的淋失327

四、氮素的反硝化328

五、氮素的挥发337

一、植物吸收的氮素形态340

第五节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340

二、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过程341

第六节 氮肥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效应346

二、氮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347

一、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347

三、氮肥对生态环境的效应350

一、氮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353

第七节 旱地土壤氮肥的施用353

二、根据土壤供氮能力施用氮肥355

三、采用合适的施肥方法360

四、提高作物本身利用氮素的能力363

五、改善作物生育条件364

六、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工业途径366

参考文献368

第一节 北方旱地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分布390

第十三章 中国旱地的磷素管理390

第二节 影响作物对磷肥反应的因素391

一、土壤肥力392

二、磷肥品种393

三、施肥技术395

四、作物种类398

一、优先施在缺磷严重的土壤上400

第三节 磷肥的合理施用400

五、气候因子400

二、与氮素化肥配合施用402

三、掌握适宜的施用量403

四、作基肥深施404

五、要考虑有机肥的供磷效果407

六、要充分估计磷肥的后效408

七、要在轮作中合理分配409

参考文献410

第一节 旱地土壤中钾的含量414

第十四章 中国旱地的钾素管理414

一、土壤中钾的形态415

第二节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转化415

二、土壤中钾的转化416

一、土壤钾素的平衡状况及调节419

第三节 北方农田土壤的钾素平衡及动态变化419

二、土壤钾素的动态变化420

二、化学评价法422

一、生物试验评价法422

第四节 土壤供钾能力的评价422

三、物理化学评价法423

一、北方地区钾肥肥效的演变424

第五节 钾肥的合理施用424

四、电超滤法(EUF)424

二、影响钾肥肥效的因素426

三、北方地区钾肥的合理施用428

参考文献430

第十五章 中国旱地的微量元素管理433

一、成土母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434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供给水平434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435

三、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供给水平与评价437

四、土壤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443

一、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其有效性444

第二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农业化学行为444

二、土壤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与解吸447

三、土壤微量元素的转化与迁移451

四、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残留与残效454

五、过量施用微量元素的毒害效应456

六、微量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458

第三节 农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循环与平衡460

一、锌463

第四节 微量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463

二、锰466

三、硼468

四、钼470

五、铜471

六、铁472

七、稀土及其他微量元素473

参考文献475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管理475

一、地力分区分级法483

第二节 旱农地区主要配方施肥方法及其研究进展483

第十六章 中国旱地的配方施肥483

第一节 前言483

二、肥料效应函数法485

三、目标产量法491

四、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493

五、推荐施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495

一、配方施肥的效果498

第三节 配方施肥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498

参考文献499

二、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499

一、生理学变化504

第一节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504

第十七章 作物抗旱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504

二、生物化学的变化509

一、抗旱性的类型510

第二节 作物抗旱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510

二、抗旱的生理学基础511

三、生物化学机制513

参考文献515

二、旱农地区种植制度分区简况518

一、种植方式518

第十八章 中国旱地的种植制度518

第一节 旱地种植方式518

一、种植制度演变与现状519

第二节种植制度的发展519

二、作物组成的发展520

四、间、混、套作的历史521

三、复种的历史521

一、旱地作物布局522

第三节 作物布局522

二、旱地作物分布523

二、北方旱区的主要复种类型525

一、发展复种的条件与增产机理525

第四节 复种525

一、间、混、套作的原理526

第五节 间作、混作与套作526

二、旱地间、混、套作的类型与分布529

三、实行间、混、套作的原则与技术要求532

一、作物布局的变化特点及调整534

第六节 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534

二、北方旱区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536

参考文献538

一、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和含义540

第一节 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40

第十九章 旱地作物的生产潜力540

二、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541

一、旱农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547

第二节 旱农地区的气候作物生产潜力547

二、旱地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549

一、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552

第三节 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和开发措施552

二、旱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开发措施554

参考文献557

一、作物种质资源的特点559

第一节 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559

第二十章 中国旱地农作物的种质资源559

二、旱地农业种质资源560

一、谷类作物562

第二节 旱地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562

二、食用豆类作物572

三、荞麦574

第三节 旱地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575

四、薯类作物575

二、根据干旱特点合理配置作物品种资源576

一、保护现有旱地植物种质资源576

参考文献577

三、旱地农业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77

一、对光的适应性580

第一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580

第二十一章 中国旱地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580

二、对热量的适应性582

三、对水分的适应性583

四、对营养元素和土壤的适应性584

一、小麦的生态适应性585

第二节 旱地粮食作物的生态适应性585

二、玉米的生态适应性586

三、高粱的生态适应性587

四、谷子的生态适应性588

五、糜子的生态适应性590

六、荞麦的生态适应性591

八、马铃薯的生态适应性592

七、大豆的生态适应性592

九、甘薯的生态适应性593

一、棉花的生态适应性594

第三节 旱地经济作物的生态适应性594

二、麻类作物的生态适应性595

三、油菜的生态适应性596

五、花生的生态适应性598

四、芝麻的生态适应性598

七、甜菜的生态适应性599

六、向日葵的生态适应性599

八、烟草的生态适应性600

十、蓖麻的生态适应性601

九、红花的生态适应性601

二、草木樨的生态适应性602

一、苜蓿的生态适应性602

第四节 旱地饲料绿肥作物的生态适应性602

四、沙打旺的生态适应性603

三、紫穗槐的生态适应性603

六、三叶草的生态适应性604

五、毛苕子的生态适应性604

八、无芒雀麦的生态适应性605

七、苏丹草的生态适应性605

参考文献606

九、披碱草的生态适应性606

一、混林农业的历史608

第一节 混林农业的历史、概念及意义608

第二十二章 中国旱地的混林农业608

二、混林农业的概念和定义609

三、混林农业的意义610

一、混林农业的原理611

第二节 混林农业的原理、特点、系统分类及类型611

二、混林农业的特点614

三、昆林农业的系统分类615

第三节 能流与物流在混林农业中的互动效应616

四、混林农业的类型616

三、物质循环617

二、能量流动617

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17

五、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619

四、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619

六、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620

第四节 混林农业生态系统的加环增益622

二、食物链的加环种类623

一、食物链的加环作用623

三、农产品加工的加环增益效果624

一、混林农业系统分析625

第五节 混农林业效益的评价625

二、混林农业总体效益评价626

一、混林农业的设计原则630

第六节 混林农业的设计原则与方法630

二、混林农业的设计方法631

参考文献632

第二节 草地资源类型633

第一节 草地分类原则633

第二十三章 中国旱地的草地资源633

一、梁塬典型草原类634

二、丘陵典型草原类638

三、荒漠草原类642

二、植物种类丰富,优良牧草多样645

一、草地分布广阔,类型多样645

第三节 草地资源特点645

三、草地生物量组成季节差异显著646

五、草地退化、沙化严重647

四、草地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647

第四节 天然草地的建设与合理利用648

六、水、热、光能资源的相对优越性648

一、草地封育649

二、草地改良651

三、草地补播653

四、草地的合理利用656

参考文献658

附:西北草原经营管理之改善659

参考文献665

一、麦类病害666

第一节 麦类病虫害666

第二十四章 中国旱地的生物灾害666

二、小麦害虫680

一、杂粮病害686

第二节 杂粮作物病虫害686

二、杂粮害虫693

一、棉花病害699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699

二、棉花害虫705

一、果树病害712

第四节 果树病虫害712

二、果树害虫721

一、蔬菜病害727

第五节 蔬菜病虫害727

二、蔬菜害虫734

一、油料作物病害737

第六节 油料作物病虫害737

二、油料作物害虫740

一、烟草病害742

第七节 烟草病虫害742

二、烟草害虫744

一、农田草害747

第八节 农田草害与鼠害747

二、农田鼠害749

参考文献750

第一节 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764

第二十五章 中国旱地农业发展的途径764

第二节 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765

一、水分亏缺766

第三节 旱农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766

二、侵蚀严重767

三、土地退化772

四、环境恶化772

第四节 改善生态环境是旱地农业发展的基础773

第五节 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技术体系774

一、充分利用降水资源774

二、合理投入营养物质778

三、建设高产稳产农田780

四、防治水土流失784

五、控制风蚀和沙尘暴786

六、退耕还草还林,发展高效产业791

参考文献8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