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 刘强主编;孟庆男,黄桂英,严恒江,纪良,薛中国参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3118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政治课-中学-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12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12

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12

二、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5

第二节 优秀的德育思想17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17

二、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德育思想19

第三节 邓小平德育理论20

一、学习邓小平德育理论的意义21

二、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21

三、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22

第四节 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6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26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27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30

四、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31

五、实践能力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33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36

一、历史论德育性质36

二、内容论德育性质37

三、特点论德育性质38

四、途径论德育性质39

第六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39

一、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39

二、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41

三、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43

第七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44

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45

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45

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46

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46

第八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48

一、教师与学生48

二、教育与教学49

三、传授与接受50

四、内化与外化51

五、理论与实践52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55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55

一、课程的定义55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57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59

四、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60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62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62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64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66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66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67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70

附录:关于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74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77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77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77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80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81

第二节 学生的学习力82

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83

二、学生的智力因素86

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促进增强学生的学习力88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88

一、知行统一规律89

二、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89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90

四、时代性规律90

第四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91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91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92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94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95

一、方向性原则95

二、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97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98

四、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99

五、师生民主合作原则100

六、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101

七、创新性原则103

八、以鼓励为主的原则104

第四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法论106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106

一、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06

二、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110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法和教学模式112

一、教法和教学模式112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113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115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120

五、案例教学法123

六、情感教学模式126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130

一、教学方法130

二、教学模式132

第四节 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135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135

二、多媒体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135

三、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137

四、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原则139

附录:《市场交易的原则》教学设计140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准备工作143

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144

二、备课145

三、教案的编写148

附录151

教案(一)151

教案(二)154

第六节 优化课堂教学158

一、教学最优化的含义158

二、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原则158

三、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标准159

四、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160

五、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161

第七节 说课164

一、说课的含义165

二、说课的内容165

附录:《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说课教学设计171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175

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175

第五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论175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178

三、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180

四、教学艺术的功能181

五、教学艺术风格182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186

一、备课的艺术186

二、组织教学的艺术188

三、导入的艺术190

四、讲课的艺术193

五、教学启发的艺术195

六、讲概念的艺术197

七、提问的艺术199

八、举例的艺术202

九、板书的艺术204

十、激励的艺术208

十一、节奏调节的艺术210

十二、幽默的艺术212

十三、结尾的艺术215

十四、考试命题的艺术218

第六章 思想政治学科学法论222

第一节 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理论222

一、学习指导的概念222

二、加强学习指导的意义222

三、学习的类型223

四、指导学生学习的形式225

第二节 指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措施226

一、建立新的学习观念227

二、端正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态度228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230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31

五、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质和习惯232

六、培养学生以学为本的道德责任感234

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234

八、调整好竞争的学习心理236

九、帮助学生在做中学237

第三节 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策略238

一、注意力分配的策略239

二、记忆的策略241

三、融会贯通的联系策略243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243

五、思维调控策略244

第四节 思想政治课指导学习的方法246

一、计划法246

二、听课法248

三、记忆法249

四、质疑法251

五、温故知新法252

六、研究性学习法253

七、合作性学习法256

八、自学法258

九、快乐学习法259

十、应用法260

第七章 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论263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263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263

二、教学评价的对象264

三、教学评价的分类265

一、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67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267

二、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269

第三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和方法271

一、教学评价形式272

二、学生评价方法273

第四节 听课276

一、听课的目的276

二、听课的准备278

三、听课的要点279

四、听课中应注意的问题280

第五节 评课281

一、评课的原则281

二、评课的标准283

附录: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285

一、思想政治课的复习286

第六节 考试286

二、思想政治课的考试288

三、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命题292

四、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分析293

第八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论295

第一节 教师295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295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297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300

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价值观303

一、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303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社会价值308

第三节 教师的学生观311

一、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311

二、目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的成因分析313

三、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发展前景的思考315

第四节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317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318

二、广博的知识经验326

三、现代化的教育能力330

四、健康的身心341

五、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344

第九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论348

第一节 教育实习的意义和作用348

一、教育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348

二、锻炼学生的教学操作能力349

三、教育经验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349

一、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350

第二节 教育实习的思想教育工作350

二、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期望351

第三节 教育实习的组织和步骤351

一、教育实习的组织351

二、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353

三、教育实习的步骤354

第四节 实习班主任工作356

一、了解认识你的学生356

二、成为学生的教师和朋友357

第五节 教育实习的任务和成绩评估358

一、高师学生教育实习的任务358

二、教育实习的成绩评定360

三、实习生总结在实习中的收获和表现361

附录:教育调查报告362

后记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