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 汤勤福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2111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1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1

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1

二、文字历史记述的出现——中国史学的起源4

第二节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料构成6

一、远古时期的口述史料7

二、甲骨金石史料8

三、文字史料——《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周礼》10

第三节 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12

第四节 史书编修的演变14

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14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15

第五节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思想16

一、历史观的演变16

二、老子的历史哲学19

三、孔子的史学思想20

第六节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及重要史著23

一、《尚书》23

二、孔子与《春秋》25

三、《周礼》27

四、其他史著、史家28

第二章 战国时期的史学30

第一节 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30

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30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32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34

一、编年体史著34

三、资料汇编著述35

二、国别体史著35

四、历史地理文献36

五、诸子的著述36

六、自然科学著作38

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39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史官及职能41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设置概况41

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42

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43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43

二、社会发展观45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46

四、《左传》的史学思想49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重要史著51

一、古本《竹书纪年》51

二、《逸周书》53

三、《世本》54

四、《左传》55

五、《国语》59

六、《战国策》61

七、《穆天子传》62

八、《山海经》63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史学65

第一节 秦汉时期史学的概况与史学的重大发展65

一、秦朝对史学的摧残65

二、两汉史学的重大发展67

一、官修史书71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史料构成71

二、私修纪传体与编年体史著72

三、书目74

四、史注、史评、史抄等74

五、史料汇编75

六、其他史料76

七、出土资料77

一、秦朝的史官制度80

二、汉代史官制度的变化80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史官及职能演变80

三、两汉的修史官82

四、两汉的著纪制度85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史学思想86

一、陆贾、贾谊的史学思想86

二、董仲舒的天道观与三统说87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89

四、班固的史学思想91

五、东汉中后期的史学思想93

一、司马迁与《史记》97

第五节 秦汉时期著名史家及重要史著97

二、班固与《汉书》103

三、《东观汉记》107

四、荀悦与《汉纪》108

五、刘向、刘歆父子的著述活动11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117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与特色117

一、史部著作正式成为独立门类117

三、几种史著门类受到青睐119

二、史著的迅速增加与体例的创新119

四、佛、道在史著中占一席之地122

五、史著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2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构成及时代特色123

一、官修史书123

二、私家纪传体、编年体与传记著述125

三、谱牒129

四、地方志130

五、史料汇编130

七、史注、史评、史考和史钞等著述131

六、书目131

八、其他133

九、出土资料13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和史官职能134

一、魏、蜀、吴三国史官制度134

二、两晋著作官制度136

三、十六国的史官制度138

四、南北朝的史官制度141

一、陈寿、裴松之的史学思想144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思想144

二、常璩的史学思想146

三、袁宏的史学思想148

四、范晔的史学思想149

五、沈约的史学思想150

六、刘勰的史学批评思想152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家与重要史著154

一、陈寿与《三国志》及裴松之与《三国志注》154

二、范晔与《后汉书》159

三、魏收与《魏书》162

四、郦道元与《水经注》165

五、沈约与《宋书》及萧子显与《南齐书》166

六、崔鸿与《十六国春秋》170

七、袁宏与《后汉纪》172

八、《洛阳伽蓝记》、《颜子家训》及《世说新语》173

九、《高士传》与《高僧传》176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重要转变与发展178

一、修史机构的设立178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178

二、不断完善史料搜集工作180

三、大量修撰官修前代史182

四、私修史书迅速发展183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料构成184

一、官修史料184

二、纪传体著述186

三、编年体、国别体著述186

四、典制体著述187

六、谱牒、官牒188

五、地理著述188

八、史评、史论、史注与考证189

九、史料摘编、笔记、佚闻、故事189

七、类书189

十、出土史料190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馆、史官及官修史书制度190

一、隋代的修史机构与史官制度190

二、唐代的史官及官修史书制度191

三、五代的史馆修史制度196

一、唐初官修诸史的史学思想197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思想197

二、魏征的史学思想199

三、刘知几的史学思想200

四、杜佑的史学思想203

五、韩愈与柳宗元的史学思想205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史家及重要史著207

一、官修前朝五代史书及重要史家207

二、李延寿与《南史》、《北史》213

三、刘知几与《史通》215

四、杜佑与《通典》218

五、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221

六、吴兢与《贞观政要》225

七、《唐律疏议》228

八、《大唐西域记》230

九、《蛮书》与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233

十、《旧唐书》235

一、理学对史学的影响237

第一节 宋辽金元时期史学的概况及重大转变237

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237

二、宋元史论的演变240

三、宋辽金元时期的史书体裁的创新240

四、史考的出现241

五、史家辈出与大量史著242

第二节 宋辽金元时期史料的构成243

一、官修基本史料与国史243

二、私修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史著245

四、史论、史考与笔记246

三、地理著作与方志246

五、金石、谱学、书目与史料汇编248

六、官制、礼仪、律令249

第三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官制度250

一、两宋修史机构与史官制度的变化250

二、辽金元的修史机构与史官制度254

第四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思想255

一、宋初《春秋》学影响下的史学思想255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256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58

四、宋神宗、哲宗时期其他学者的史学思想259

五、朱熹的史学思想261

六、郑樵的史学思想263

七、吕祖谦与叶适的史学思想264

八、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67

九、元朝的史学思想268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著名史家及重要史著269

一、《旧五代史》269

二、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271

三、宋辽金三史273

四、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275

五、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278

六、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279

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当代史著作280

八、郑樵与《通志》282

九、马端临与《文献通考》284

十、《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286

十一、王应麟与《玉海》288

十二、吕祖谦及浙江史学家289

十三、朱熹的《通鉴纲目》及纲目体史著291

十四、王溥与《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宋代会要体著作292

十五、范祖禹的《唐鉴》及史论著作294

十六、乐史与《太平寰宇记》及方志、地理著作295

十七、吴缜与《新唐书纠缪》及史考著作297

十八、金石学及目录学299

十九、叶隆礼与《契丹国志》及有关少数民族史著302

二十、宋元笔记中的史料304

一、明清史学的启蒙特色306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史学306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史学的启蒙特色及史学基本状况306

二、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307

三、明清史学的基本状况308

第二节 明清时期史料的构成及特点311

一、官修基本史料311

二、编年体史著314

三、纪传体史著317

四、资料汇编319

五、纪事本末体史著322

六、地理、方志323

七、杂史、笔记327

八、档案330

九、史考、史评、史抄331

十、书目332

十一、非汉文史料333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史馆制度及史官334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史学思想336

一、李贽的史学思想337

二、王夫之的史学思想339

三、顾炎武的史学思想341

四、黄宗羲的史学思想342

五、章学诚的史学思想344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著名史家与重要史著347

一、《元史》347

二、《明史》349

三、顾炎武、王夫之与他们的史学著述353

四、黄宗羲与浙东史派354

五、乾嘉考据学派358

六、顾祖禹与《读史方与纪要》362

七、毕沅与《续资治通鉴》364

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65

九、续三通与清三通366

十、《永乐大典》368

十一、王世贞与《弇山堂别集》370

十二、谈迁与《国榷》371

十三、计六奇与《明季北略》《明季南略》373

十四、徐松与《宋会要辑稿》等会要著述375

十五、《西藏王臣史》等有关少数民族政权的史著376

第八章 近代史学(1840年~1911年)379

第一节 西风东渐下的中国史学的新特点379

一、注重对世界各国与边疆地理研究379

二、史学思想的变化382

三、章节体史著的出现386

第二节 近代史料的构成387

一、官修史料387

四、古史研究的新方法387

二、私修史著388

三、史评、史考、史注391

四、资料汇编391

五、日记、笔记、见闻393

六、年谱、自述395

七、文集中的史料396

八、报纸、杂志396

第三节 “新史学”思想的出现及其意义397

一、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思想402

第四节 近代著名史家与重要史著402

二、魏源等人对边疆史、西方历史的研究405

三、章太炎与《訄书》、《诸子学略说》413

四、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416

五、王国维的古代史研究419

第九章 现代史学(1911年~1949年)4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423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423

二、李大钊《史学要论》427

一、档案史料429

第二节 现代史料构成429

二、论著430

三、报刊430

四、文集等史料431

五、方志431

第三节 《清史稿》431

第四节 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等人的史学研究433

一、梁启超在学术史研究与史学方法论的成就434

二、胡适实证主义史学与顾颉刚“古史辨”派436

三、陈寅恪和陈垣的史学成就439

四、吕思勉的通史研究443

五、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444

六、钱穆的史学成就446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448

一、郭沫若的古代社会研究成就449

二、吕振羽的古代史研究成就450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451

一、陶希圣的民生史观457

第六节 民生史观、西洋文化史观及“战国策”派457

二、蒋廷黼的西洋文化史观458

三、“战国策”派459

第七节 梁启超、魏应麒、王玉璋、金毓黼等人的史学史研究461

一、梁启超首创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461

二、魏应麒的《中国史学史》462

三、王玉璋的《中国史学史概论》462

四、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463

后记4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