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经济学发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经济学发凡](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3100059.jpg)
- 朱坚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90535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2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43页
- 主题词:教育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经济学发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自序1
导论 教育与经济的相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抉择1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地位1
一 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2
二 魅力无穷的公认学科5
三 前景看好的基础学科9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
一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13
二 教育经济学的根本任务18
三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特点21
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24
一 教育经济学的题旨线索24
二 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内容27
三 教育经济学的独特视野30
一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般原则32
第四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
二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方法37
上篇 教育经济学原理45
第一章 教育战略45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45
一 优先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45
二 优先发展教育的整体思路48
三 优先发展教育的社会联系51
一 教育先行具有发展经济的使命55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是振兴经济的战略纲领55
二 教育先行具有发展经济的需要58
三 教育先行具有发展经济的功能61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是跻身强国的战略决策63
一 教育落后的被动64
二 教育强弱的划分68
三 教育进取的态势75
第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是提高素质的战略任务77
一 提高国民素质与教育目标相吻合78
二 提高国民素质与教育内容相融会81
三 提高国民素质与教育改革相联系83
第二章 教育资源88
第一节 教育资源的界定88
一 教育资源的本质88
二 教育资源的概念92
三 教育资源的特点96
第二节 教育资源的配置100
一 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101
二 教育资源配置的难点103
三 教育资源配置的思路109
第三节 教育资源的利用116
一 教育资源的利用特征117
二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120
三 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123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128
一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128
第三章 教育体制128
二 教育管理体制的学校系统134
三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向140
第二节 教育组织功能143
一 教育组织功能的调整144
二 教育组织功能的分解146
三 教育组织功能的发挥149
一 构建权责结合体制152
第三节 教育职权划分152
二 构建共同办学体制155
三 构建自我约束体制157
第四节 教育机构设置159
一 锁定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159
二 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162
三 确定教育经费管理的模式166
第四章 教育产业171
第一节 教育产业思维171
一 教育本质研究的深化171
二 思维方式发生的变革175
三 教育实力比照的标志177
第二节 教育产业概念181
一 教育是知识性产业182
二 教育是高科技产业185
三 教育是优资本产业190
第三节 教育产业布局192
一 教育产业布局的总体规划193
二 教育产业布局的研究内容196
三 教育产业布局的调整重点200
第四节 教育产业竞争204
一 教育产业竞争的内容205
二 教育产业竞争的观念208
三 教育产业竞争的举措210
第五章 教育环境214
第一节 重教的社会风尚214
一 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215
二 重视教育的学校环境218
三 重视教育的尊师环境223
第二节 配套的教学设施226
一 教室场地管理227
二 教学技术基础229
三 教育图书资料233
第三节 科学的职位评定235
一 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制度236
二 教师资格制度241
三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245
第四节 优厚的工资待遇246
一 教师工资待遇的依据247
二 教师工资待遇的确定250
三 教师工资待遇的执行252
中篇 教育经济学策略259
第六章 教育信息259
第一节 教育信息的概念259
一 教育信息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产物260
二 教育信息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客观反映263
三 教育信息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战略资源265
第二节 教育信息的特性268
一 信息生产的基本特性268
二 教育信息的主要特征271
三 教育信息的简单分类274
第三节 教育信息的环节280
一 教育信息的收集280
二 教育信息的加工283
三 教育信息的储存285
四 教育信息的传输287
第四节 教育信息的运用289
一 运用教育信息的基本要求289
二 运用教育信息的一般原则291
三 运用教育信息的有效途径295
第七章 教育决策301
第一节 教育决策的基础301
一 教育决策的地位302
二 教育决策的特点306
三 教育决策的种类310
第二节 教育决策的原则316
一 教育决策的可行性原则316
二 教育决策的信息性原则318
三 教育决策的系统性原则321
四 教育决策的集团性原则322
五 教育决策的经济性原则324
一 教育决策的要点327
第三节 教育决策的运用327
二 教育决策的流程330
三 教育决策的教训333
第四节 教育决策的技术337
一 教育决策技术的重要性337
二 教育决策技术的系统性339
三 教育决策技术的实用性342
一 教育模式的概念348
第八章 教育模式348
第一节 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348
二 教育模式的特性350
三 教育模式的要素354
第二节 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359
一 学历教育359
二 职业教育366
三 成人教育371
第三节 教育模式的基本走向377
一 继续教育的趋势378
二 继续教育的要求383
三 继续教育的推进386
第九章 教育统计391
第一节 教育统计的兴起391
一 教育统计的描述统计阶段392
二 教育统计的推断统计阶段393
三 教育统计的多元统计阶段395
一 教育统计的初步概念400
第二节 教育统计的手段400
二 教育统计的基本指标403
三 教育统计的常用方法407
第三节 教育统计的调查412
一 教育统计调查的基本内容412
二 教育统计调查的一般做法414
三 教育统计调查的简单分类420
第四节 教育统计的分析422
一 教育统计分析的思路422
二 教育统计分析的方式426
三 教育统计分析的步骤429
第十章 教育立法434
第一节 教育立法的实质434
一 教育立法的涵义435
二 教育立法的体现437
三 教育立法的作用440
第二节 教育立法的范畴443
一 教育立法的内容444
二 教育立法的程序448
三 教育立法的特点452
第三节 教育立法的趋势453
一 世界教育立法的趋势454
二 外国教育立法的效果460
三 中国教育立法的进步462
第四节 教育立法的完善464
一 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464
二 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466
三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470
下篇 教育经济学运用475
第十一章 教育供求475
第一节 教育市场的依据475
一 创有价值的教育服务实践得到重视475
二 趋向定论的教育产业理论提供支撑479
三 世界通行的教育市场规则可以借鉴481
一 现代化经济对当代教育的新要求484
第二节 教育市场的发育484
二 现代化经济对当代教育的新机制487
三 现代化经济对当代教育的新拉动489
第三节 教育市场的拓展493
一 教育市场的潜能493
二 教育市场的开辟495
三 教育市场的发展499
第四节 教育市场的预测502
一 教育供求调节机制502
二 教育供求调节比率506
三 教育供求调节预测509
第十二章 教育成本515
第一节 教育成本的依据515
一 研究教育成本的前提515
二 计算教育成本的需要523
三 界定教育成本的内涵529
一 教育的个别成本533
第二节 教育成本的内容533
二 教育的社会成本536
三 教育的分类成本538
第三节 教育成本的管理541
一 教育成本的指标541
二 教育成本的计划546
三 教育成本的管理548
第十三章 教育投入554
第一节 智力性投入554
一 智力性投入的依据554
二 智力性投入的要素560
三 智力性投入的比例562
第二节 财政性投入566
一 财政性投入的理论研究566
二 财政性投入的参照指标569
三 财政性投入的实施规划574
第三节 集资性投入576
一 投资主体多元化577
二 投资形式多样化580
三 投资办法多层化581
四 投资制度规范化584
第四节 永久性投入586
一 坚定永久性投入的理念587
二 扩大永久性投入的效果589
三 坚持永久性投入的要求592
第十四章 教育产出596
第一节 教育产出的取向596
一 教育产出的价值观念596
二 教育产出的价值核定602
三 教育产出的价值导向607
第二节 教育产出的指标611
一 教育产出的推算指标611
二 教育产出的参照指标614
三 教育产出的亟待提高619
第三节 教育产出的回报623
一 教育产出的分层624
二 教育产出的效应628
三 教育产出的趋势631
第十五章 教育评价637
第一节 教育评价目标637
一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637
二 教育评价的实践活动640
三 教育评价的指数标准643
一 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647
第二节 教育评价内容647
二 教育评价的长短效益651
三 教育评价的具体内容655
第三节 教育评价方法660
一 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660
二 教育评价的一般技术662
三 教育评价的有益做法664
一 教育评价效益的系数670
第四节 教育评价效益670
二 教育评价效益的测算673
三 教育评价效益的利用676
结论 创新教育才能体现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681
第一节 教育经济的转换681
一 顺应知识的迅猛发展681
二 顺应科技的日新月异685
三 顺应才财的良性循环689
第二节 教育经济的依托693
一 教育经济要立足实际694
二 教育经济要力求创新696
三 教育经济要放眼未来699
第三节 教育经济的互动704
一 教育经济的重要责任704
二 教育经济的希望工程708
三 教育经济的全面推进713
主要参考文献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