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史教程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史教程 下
  • 朱光宝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3148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1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文学史-中国-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史教程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五编 唐五代文学3

第二十章 唐五代文学概述3

第一节 唐代文学概述4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4

二、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5

三、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8

四、唐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12

第二节 五代文学概述14

一、贞观诗坛16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16

第二十一章 初唐文学16

二、王绩17

三、上官仪与上官体18

四、初唐四杰19

第二节 杜、沈宋和律体21

一、“文章四友”中的杜审言21

二、宋之问和沈佺期的律诗22

三、律诗体式的定型23

第三节 陈子昂的文学革新24

一、陈子昂的文学主张24

二、陈子昂的创作实践25

三、陈子昂对唐代诗歌发展的贡献27

四、张若虚及刘希夷创作的诗境美27

第二十二章 盛唐诗坛30

第一节 盛唐前期诗人30

一、张九龄30

二、贺知章32

三、张说和王翰、王湾32

第二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33

一、王维生平33

二、王维的诗歌创作34

三、王维山水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36

四、孟浩然及其山水田园诗37

五、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山水田园诗人38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39

一、高适及其诗歌创作39

二、岑参及其边塞诗41

三、“七绝圣手”王昌龄42

四、其他边塞诗人45

第二十三章 李白49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50

一、李白的生平50

二、李白的思想性格51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创作52

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52

二、李白的乐府歌行55

三、李白的绝句57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58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59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59

三、李白诗歌的想像特色60

第四节 李白的散文和词61

四、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61

第五节 李白诗歌的渊源和影响62

一、李白诗歌的渊源62

二、李白诗歌的影响63

第二十四章 杜甫64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创作道路及思想64

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65

二、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66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67

四、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68

五、杜甫的思想70

一、面对现实,讽喻时事71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71

二、关心民生,反映疾苦73

三、描绘日常生活,抒写亲情友情75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77

一、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77

二、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78

三、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79

四、精练准确、丰富多彩、自然通俗的语言81

五、兼擅各体,尤长古体、七律81

一、杜甫诗歌的渊源82

第四节 杜甫诗歌的渊源和影响82

二、杜甫诗歌的影响83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歌84

第一节 大历诗坛84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85

二、大历十才子87

三、顾况和李益88

第二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90

一、新乐府运动90

二、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91

三、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93

四、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95

一、元结和李绅97

第三节 新乐府诗派的其他诗人97

二、元稹98

三、张籍和王建100

第四节 韩孟诗派103

一、韩愈的生平和思想103

二、韩愈的诗歌创作104

三、孟郊及其诗歌106

四、李贺及其诗歌108

第五节 刘禹锡、柳宗元113

一、刘禹锡及其诗歌创作113

二、柳宗元及其诗歌创作116

第二十六章 晚唐诗歌118

第一节 杜牧、许浑119

一、杜牧及其诗歌创作119

二、许浑的诗歌122

第二节 李商隐122

一、李商隐的生平123

二、李商隐的政治诗123

三、李商隐的爱情诗125

四、李商隐的述怀诗127

五、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渊源和影响127

一、贾岛及其诗歌创作129

第三节 贾岛和姚合129

二、姚合及其诗歌创作130

第四节 晚唐其他主要诗人132

一、皮日休及其诗歌132

二、陆龟蒙及其诗歌133

三、罗隐及其诗歌创作134

四、司空图及其诗歌创作135

五、杜荀鹤及其诗歌创作136

第一节 唐代的古文运动137

一、古文运动的兴起137

第二十七章 唐代散文137

二、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实绩138

三、古文运动的影响140

第二节 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141

一、韩愈的散文141

二、柳宗元的散文144

第三节 古文运动的衰落和晚唐的讽刺小品文148

一、古文运动的其他参与者148

二、古文运动的衰落149

三、晚唐的讽刺小品文150

第四节 唐代骈文151

第一节 唐代传奇154

第九章 唐代传奇和敦煌变文154

一、唐代传奇兴盛的原因155

二、唐代传奇的发展过程156

三、唐代传奇的思想内容157

四、唐代传奇的艺术特色159

五、唐代传奇的影响161

第二节 敦煌变文162

一、变文的由来162

二、变文的内容163

三、变文的体制164

四、变文的影响165

第一节 词的起源和发展166

第二十九章 唐、五代词166

一、词的起源与民间词167

二、中唐文人词168

第二节 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170

一、温庭筠及其词170

二、韦庄及其诗词172

三、花间词派174

第三节 南唐词人175

一、南唐词175

二、冯延巳及其词175

四、李煜及其词的创作177

三、李璟及其词177

第三十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183

第一节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183

第六编 宋代文学183

第二节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184

一、酝酿阶段184

二、完成阶段185

三、发扬光大阶段185

第三节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186

第三十一章 北宋词187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词人187

一、柳永词的思想内容192

第二节 柳永192

二、柳永词的艺术特征194

第三节 北宋中后期词人194

第三十二章 北宋诗202

第一节 宋初诗人202

第二节 梅尧臣与苏舜钦204

第三节 欧阳修与王安石208

第四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214

第三十三章 苏轼220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20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223

第三节 苏轼的诗226

第四节 苏轼的词229

第五节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32

第三十四章 南宋词234

第一节 李清照234

第二节 南宋前期词人238

第三节 南宋中后期词人241

第三十五章 辛弃疾252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252

一、抒写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意愿253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253

二、抒写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254

三、批判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255

四、描写农村闲居生活和农村景象255

五、辛弃疾退隐期间写的“闲适词”256

六、爱情词256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257

一、善于创造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雄奇壮阔的意境257

二、善于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愤激之情258

三、大量运用典故258

四、丰富了词的语言258

五、有多种艺术风格259

第三十六章 南宋诗260

第一节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60

第二节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264

第三节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267

第三十七章 陆游271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与创作271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273

第三节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277

第四节 陆游的散文278

第一节 北宋散文281

第三十八章 宋代散文281

第二节 欧阳修散文287

第三节 王安石的散文289

第四节 南宋散文290

第三十九章 宋代“话本”小说295

第一节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95

第二节 “话本”的思想内容297

第三节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298

第四十章 辽金文学300

第一节 辽金文学概况300

第二节 元好问303

第三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05

第四十一章 戏曲序说311

第一节 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与演进311

第七编元 代文学311

一、杂剧312

二、院本312

三、诸宫调313

第二节 中国古典戏曲的民族特色313

二、元杂剧的角色315

三、元杂剧的曲辞315

一、元杂剧的结构形式315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与形式特点315

四、元杂剧的宾白和科泛316

第四十二章 关汉卿317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317

第二节 《窦娥冤》319

第三节 《救风尘》323

第四节 《单刀会》325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与影响326

第四十三章 《西厢记》330

第一节 《西厢记》的故事源流330

第二节 《西厢记》杂剧的作者332

第三节 《西厢记》的思想意义333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334

第四十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340

第一节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340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344

第四十五章 元末南戏与《琵琶记》346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四大传奇”346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346

二、“荆、刘、拜、杀”347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349

第三节 《琵琶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50

第四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353

第四十六章 元代散曲356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356

一、散曲的名称356

二、散曲产生的原因357

三、散曲与词的异同357

四、散曲的体制358

第二节 重要作家与作品360

一、关汉卿360

二、马致远361

三、张养浩363

四、睢景臣364

五、刘时中365

六、张可久366

七、乔吉367

八、钟嗣成367

第四十七章 元代诗文369

第一节 概说369

第二节 刘因、赵孟頫等前期诗人370

第三节 “四大家”与萨都剌372

第四节 王冕及后期诗人374

第四十八章 《三国演义》379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兴起379

第八编 明代文学379

第二节 三国故事的流传和成书380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381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384

第四十九章 《水浒传》387

第一节 水浒故事的流传和成书387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89

第三节 宋江形象分析392

第四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393

第五十章 《西游记》397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397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399

第三节 孙悟空形象分析401

第四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403

第五十一章 《金瓶梅》及其他长篇小说406

第一节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406

第二节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408

第三节 《金瓶梅》409

第五十二章 明代短篇小说413

第一节 冯梦龙和“三言”413

第二节 凌濛初与“二拍”415

第三节 《型世言》416

第四节 文言短篇小说417

第五十三章 明代戏剧418

第一节 明代杂剧418

第二节 明代传奇421

一、嘉靖、隆庆时期(1522—1572)421

二、万历、泰昌时期(1573—1620)423

三、明代末年424

第五十四章 汤显祖和《牡丹亭》426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426

第二节 《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427

第三节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430

第一节 明代散曲433

第五十五章 明代散曲与诗文433

第二节 明初诗文436

第三节 明中叶诗文439

一、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440

二、唐宋派与归有光441

第四节 明末诗文442

一、李贽442

二、公安派443

三、竟陵派445

四、晚明散文小品445

五、陈子龙与夏完淳446

第一节 《长生殿》的题材和主题449

第九编 清代文学449

第五十六章 洪昇与《长生殿》449

第二节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451

第五十七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453

第一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453

第二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455

第五十八章 《聊斋志异》460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460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64

第三节 其他文言短篇小说466

第五十九章 《儒林外史》468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469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471

第六十章 《红楼梦》474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成书474

第二节 《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476

第三节 《红楼梦》对封建制度的批判477

第四节 《红楼梦》艺术上的突破482

第六十一章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487

第一节 历史演义类小说487

第二节 英雄传奇类小说490

第三节 世情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492

第六十二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词495

第一节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歌495

一、清初诗歌495

二、清中叶诗歌500

第二节 清代的词506

第六十三章 清初至清中叶散文510

第一节 清初的散文510

第二节 桐城派的散文513

第三节 汪中与骈文派516

后记5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