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消防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消防通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3090134.jpg)
- 李采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2629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4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12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消防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1
第一节 时代概述1
一、原始社会1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7
(一)夏王朝7
(二)商王朝10
(三)西周王朝15
三、春秋战国时期19
(一)春秋时期19
(二)战国时期22
第二节 人类与火25
一、火与地球共生同来25
二、学会用火——人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7
三、人工取火——人类最早的一项伟大发明33
四、人类用火的伟大意义40
五、早期人类用火的证据和分布41
(一)亚洲地区42
(二)非洲地区45
(三)欧洲地区46
六、北京猿人用火问题的论争47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火灾51
一、建筑火灾的出现52
(一)从穴居到房屋的演变52
(二)有了房屋然后有家56
(三)房屋火灾与家庭火灾57
二、半地穴房屋建筑火灾遗址58
三、羲皇故里五千年前大型建筑火灾遗址63
(一)大地湾405号“四阿双重屋”火灾遗址65
(二)901号殿堂式大型建筑火灾遗址68
四、战争火和放火82
第四节 夏、商、周奴隶社会的火灾83
一、夏王朝的火灾83
二、商王朝的火灾85
(一)中国火灾的最早记录85
(二)中国最早的高层建筑火灾88
三、西周王朝的火灾89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火灾91
一、火灾原因91
二、火灾的部门93
三、《春秋》和《左传》记载的火灾94
第六节 火崇拜与火神101
一、自然崇拜 源远流长101
二、圣火崇拜 古风犹存104
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108
(一)关于祝融109
(二)关于炎帝113
(三)关于回禄116
(四)关于灶神118
四、阏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123
(一)古史传说有据可依123
(二)文字考证 令人信服125
(三)主火之地 有踪可寻127
(四)消防之神 列班掌火129
(五)民间传说 惊人发现131
五、火神庙遍布州县134
六、民间宗教中的“火官”崇拜与禳火灾经139
第七节 先秦的消防治理142
一、防火观念的产生和发展142
(一)建筑设计防火思想的体现143
(二)“防患于未然””思想的产生144
二、消防关系国家贫富和修火宪146
三、消防管理机构的萌芽149
四、《周礼》“六官”中的消防机构152
(一)天官冢宰与宫正153
(二)夏官司马与司爟154
(三)秋官司寇与司烜氏155
五、从三次火灾看春秋时的消防治理156
(一)三次火灾的情况157
(二)三次火灾传达的主要信息160
第八节 先秦的消防法制166
一、黄帝《李法》到周朝“有刑罚”167
二、子产“铸刑书”与孔子“请徒刑罚”169
三、李悝的《法经》171
四、墨子与消防172
(一)关于建筑物的构筑物等的防火173
(二)关于水源和贮水、汲水工具的规定176
(三)关于防火的法令177
第九节 先秦的消防技术179
一、建筑防火技术179
(二)夯土墙和土坯墙180
(三)瓦的应用181
二、防火规划布局的出现182
(一)村落的规划183
(二)早期城市的规划184
(三)水源的规划和水井的出现186
三、从“主祏”看春秋时的防火技术189
第二章 秦汉191
第一节 时代概述191
一、秦王朝的兴衰192
二、西汉王朝的兴衰193
三、东汉王朝的兴衰196
(一)木骨泥墙与防火保护层199
第二节 火灾要述200
一、火灾总况200
二、火灾原因201
(一)战争201
(二)失火与用火不慎203
(三)雷电等自然因素205
(四)放火、自焚206
(五)怪火208
三、火灾分布情况209
(一)火灾集中在城市209
(二)城市以外的火灾215
四、典型火灾析述217
(一)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217
(二)火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222
(三)柏梁台灾236
(四)梁鸿遗火239
(五)未央、长乐、建章诸宫遭劫240
(六)董卓楚洛阳宫宝245
(七)烧九庙、明堂、辟雍246
第三节 火与火灾的理念248
一、人火曰火,天火曰灾250
二、火曰炎上与火失其性252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高庙园灾对》255
(一)一个伟大的思想家256
(二)“天人三策”的提出257
(三)《高庙园灾对》及其影响258
(四)“天人感应”说适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261
(五)王充对“天人感应”的批判262
四、防患未然与曲突徙薪264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270
一、皇帝与火灾271
二、中央的管理机构276
三、皇宫和京城的警备277
(一)京畿地区279
四、地方和基层政权的消防治理279
(二)郡县行政长官的职责280
(三)乡、里基层组织和亭的设置282
一、秦律284
第五节 消防立法284
二、汉律287
一、军队和群众两支队伍288
第六节 消防组织、技术288
二、专业消防队的出现289
(一)水者火之备291
三、消防技术与战术措施291
(二)灭火工具292
(三)望火楼293
(四)灭火战术思想有所发展294
(五)烧出隔离带以绝火295
一、三国鼎立296
第一节 时代概述296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96
二、西晋的兴衰298
三、五胡十六国300
四、东晋的兴衰301
五、南朝的宋、齐、梁、陈302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303
一、火灾总况317
第二节 火灾要述317
(一)战争火灾318
(二)放火322
(三)自然因素的火灾323
(四)用火不慎326
(一)城市火灾多的原因327
二、火灾主要集中在城市327
(二)城市火灾的几个主要方面329
(一)乌巢焚粮332
三、典型火灾析述332
(二)火烧赤壁334
(三)火烧连营336
(四)洛阳武库自燃338
(五)永宁寺塔遭雷劫341
(六)江陵焚书346
一、玄学的兴起与天人关系的新解350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350
二、《晋书·五行志》中的“火”与“灾”352
三、高堂隆关于火灾“可以胜之”的对话355
四、刘昭的火灾定义358
(一)皇帝重视消防管理360
一、中央机构的管理360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360
(二)中央管理机构的建置361
二、地方行政和消防职能的合一363
三、京师和皇宫的治安消防机构364
(一)承担扑救火灾的任务366
四、军队的消防职能366
(二)宿卫军的演变367
一、消防律已独立成篇370
第五节 消防政令、法规370
二、从严处罚火灾直接责任人372
三、追究行政长官的责任376
一、皇宫引水和贮水377
第六节 消防技术377
二、用非燃烧材料建塔379
三、灭火指导思想和战术、报警380
一、潘尼的《火赋》381
第七节 消防艺文381
二、陶渊明遇火诗382
一、隋王朝的兴亡384
第一节 时代概述384
第四章 隋唐五代384
二、唐王朝的兴亡387
三、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392
一、火灾总况403
第二节 火灾要述403
二、火灾主要集中城市404
(一)民居406
三、火灾发生的部门和行业406
(二)寺庙407
(三)皇宫、祖庙、陵寝409
(四)军营及军事设施410
(六)船舰411
(五)桥梁、栈道411
(八)衙署412
(七)仓库412
(十)学校、图书413
(九)市场413
(十一)名楼杰阁414
(十二)山林、草地415
四、火灾原因416
(十三)工场416
(一)战争417
(二)失火与用火不慎419
(三)放火420
(四)雷电等自然因素422
(一)李渊烧迷楼423
五、典型火灾析述423
(二)少林寺两遭火劫425
(三)天堂纵火明堂遭殃427
(四)乾陵三火435
(五)魏徵故居遗火439
(六)三大内焚荡无遗440
一、天人关系的新认识448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448
二、天人感应仍为主导451
三、刘禹锡的“御之失其道”452
四、“人火”、“天火”都是灾454
一、皇帝重视消防456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456
(一)武则天手诏责躬457
(二)唐宣宗为韦丹正名458
(三)后周世宗扩建东京460
二、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负其责462
三、南北衙兵承担救火任务465
四、武候铺覆盖京师466
五、从宫中昭德寺火看唐代的消防管理体制468
六、消防治理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项重要职责470
(一)杜祐镇南海火灾自息472
(二)柳宗元与《逐毕方文》474
七、里正、乡正、村正的消防管理477
(三)宋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477
第五节 法律制度的完备478
(一)《开皇律》479
一、隋唐法律体系的建立及意义479
(二)《唐律疏议》481
二、火灾法律的完备及特点483
(二)失火及燃火484
(一)放火484
(三)见火起不告救486
(四)对火灾责任人的处罚487
第六节 消防技术的发展489
(一)木构架建筑走向成熟490
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多元化490
(二)砖瓦的广泛应用492
(三)石材的开发和利用493
(四)保存佛舍利的防火技术494
(一)功能清楚 责任明确495
二、城市规划的防火495
(二)沟渠纵横 扑救方便497
(三)街道宽广 保持间距499
(四)墙坊坚实 有利分隔500
三、消防装备与灭火技术501
第七节 消防艺文502
一、碑文503
(一)杜甫的《火》诗504
二、文学作品504
(二)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506
第一节 时代概述509
第五章 宋辽金西夏509
第二节 火灾要述515
一、火灾总况515
(一)民居、商肆516
(三)学校、书院、贡院520
(二)寺庙、祠观520
(四)官府、衙署521
(五)皇宫、太庙522
(六)军营523
二、火灾原因分析524
(七)仓库524
(一)第一类 用火不慎528
(二)第二类 战争534
(三)第三类 放火544
(四)第四类 自然因素545
(一)两宋皇宫今安在548
三、典型火灾析述548
(二)荣王宫大火始末553
(三)雷火开宝寺塔557
(四)玉清昭应宫与“天书”同毁559
(五)火烧岳阳楼565
(六)扬州劫567
(七)不因南省火 安得状元焦569
(八)可怜九庙成焦土570
第三节 宋代的火灾观572
一、“天人感应”的主流思想573
二、对“天人感应”说的抵制和批判576
(一)孙奭、王安石不信天577
(二)欧阳修的批判578
三、陈抟的慎火停水579
(一)陈抟的生平简述580
(二)慎火停水的意义和深远影响583
四、崇祀火神585
(一)朝廷祀阏伯586
(二)民间祭灶神588
五、火的迷信589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591
(一)朝廷中央由皇帝和宰相负责592
一、管理体制592
(二)地方由知府、知县等行政长官负责595
(三)厢、保为消防治理的基层组织600
二、严火禁603
(一)开辟火巷,教用陶瓦604
(二)监管火烛,从严查处607
(三)完善火备,不致疏虞610
(一)严罚三种人614
三、严明罚赏614
(二)重罚失职官员615
(三)奖赏救火有功人员616
(一)时代发展的呼唤618
一、诞生背景618
第五节 世界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队618
(二)前朝经验的积累619
二、创建于北宋开封620
(三)朝廷重视社会稳定620
三、完善于南宋临安626
四、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潜火队和民间消防组织634
五、朴救火灾力量的组织和指挥636
六、潜火军兵的来源639
一、沿用唐律与以敕代律643
第六节 消防法、法规643
二、严惩纵火犯646
三、防止冤案649
四、权法不清650
一、防火技术652
第七节 消防技术652
二、消防装备654
第八节 消防文化传播658
二、史志659
一、诏书、奏议659
三、笔记660
四、家训662
五、诗歌663
六、话本小说665
七、民间文艺667
一、辽金西夏简况671
第九节 辽金西夏时期消防概况671
二、辽金西夏的火灾674
三、辽金西夏时期同火灾作斗争的措施677
第一节 时代概述680
第六章 元680
(一)寺庙庵观祠塔688
一、火灾总况688
第二节 火灾要述688
(二)学堂书院689
(三)官府衙署690
(四)城市集镇民居692
(五)名胜古迹694
(六)道路桥梁695
(七)皇宫祖庙陵园696
(八)船舶码头697
(一)战争698
二、火灾原因分析698
(二)用火不慎700
(四)雷击和地震703
(三)放火703
(一)高昌故城毁于战火705
三、典型火灾析述705
(二)交河故城化为废墟707
(三)杭城浩繁之地 鞠为蓁芜之墟709
(四)松江遭劫 大火一月不灭710
(五)张士诚焚苏州子城711
第三节 元代的火灾观712
一、火灾的迷信盛行713
二、杨维桢与《江浙廉访司弭灾记》714
三、王祯的“天火”、“人火”新论717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720
(一)皇帝721
一、管理体制721
(二)宫廷722
(三)地方723
(四)巡查防火与灭火726
二、消防刑律729
三、监察职能731
一、法制长生屋733
第五节 防火技术措施733
三、避难的石屋736
二、改木为石736
四、防火布737
第一节 时代概述738
第七章 明738
一、火灾原因分析744
第二节 火灾要述744
(一)人为用火不慎是火灾多发的首要原因745
(二)战争频仍导致火灾不断746
(三)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761
(四)放火764
(五)摩擦撞击765
(六)怪火766
二、火灾分布的状况767
(一)城镇民居 店肆769
(二)寺庙 宫观771
(三)衙署774
(四)学校 书院 贡院775
(五)名胜古迹777
(六)仓库778
(七)皇宫 祖庙 陵寝781
(八)桥梁 船舶785
(九)军营785
(十)工厂 矿山786
(十一)农村791
(十二)森林 草原791
(十三)剧场792
(十四)监狱792
(一)贡院失火 状元烧焦793
三、典型火灾析述793
(二)三大殿四次遭灾795
(三)尚美人烟火万寿宫801
(四)王恭厂大爆炸805
一、从“罪己”现象看明朝火灾观的主流818
(一)皇帝屡下“罪已诏”818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818
(二)政治斗争的体现821
(三)两个副产品823
二、天人感应的深远影响826
(一)“门”不带钩826
(二)水克火观念的形象运用827
(三)劫火难逃829
(四)火灾的附会831
三、唯物主义的火灾观有所发展832
(一)张居正对雷电静电的认识832
(二)何歆的“降灾在天,防患在人”834
(三)沈蘭彧的《火灾私诫》836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837
一、皇帝直接抓火灾防范837
(一)掌握情况 研究对策 派大臣巡察838
(二)直接参与对老百姓的防火宣传839
(三)直接干预皇宫的建筑防火840
(四)调令军队救火 处理城市消防问题841
(五)处理火灾责任人842
二、皇宫的消防治理843
(一)侍卫亲军兼管消防843
(二)“红铺”的设置844
(三)皇宫中的防火规定845
(四)金水河与太平缸847
三、五城兵马司治理京师848
四、各级地方政府的消防责任850
(一)省按“三司”分工治理850
(二)府、州、县的消防治理851
(三)城乡基层社会组织852
五、府州县地方官消防治理的政绩853
(一)抓建筑防火853
(二)抓消防水源建设854
(三)建火神庙祭祀火神855
六、活跃在城市中的其他消防组织855
(一)救火兵856
(二)冷铺857
(三)火甲制度的推行857
(四)潜火义社860
七、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治火的典范861
第五节 消防律令法规865
一、放火刑律865
二、失火刑律867
三、明律与唐律的比较868
四、加强领导责任的查处870
五、对“火头”别有从严处罚871
六、必须查获证据以防诬告872
第六节 建筑防火技术的发展872
一、用非燃烧材料建筑“无梁殿”873
(一)南京灵谷寺和苏州开元寺873
(二)北京皇史宬和天坛斋宫875
(三)峨眉山万年寺砖殿877
(四)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879
二、防火间距881
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较普遍的采用882
(一)防火墙由来已久882
(二)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墙884
(三)广西、福建的防火墙886
(四)皇宫和銮仪卫仓库的防火墙887
(五)石库门、石库窗的出现890
第七节 引进西方的消防技术893
一、水铳(消防泵)的出现894
二、贮藏火药的防火防爆技术899
第八章 清904
第一节 时代概述907
一、火灾总况912
(一)战争火灾 十分残酷912
第二节 火灾要述912
(二)特大火灾 伤亡惨重914
(三)名胜瑰宝 多次被毁914
(四)城市火灾 动辄连营915
(五)车船火灾 与日俱增916
二、火灾原因分析918
(一)战争和非常事变中的火灾918
(二)故意放火921
(三)用火不慎923
(四)地震雷击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931
三、火灾分布状况934
(一)城市936
(二)皇宫衙门944
(三)寺庙庵观947
(四)名胜古迹950
(五)船舶954
(六)爆炸火灾958
四、典型火灾析述962
(一)火烧圆明园962
(二)天津粥厂大火972
(三)贞度门大火与光绪大婚975
(四)第一次火车失火981
(五)沪州大火985
(六)太古公司轮船火灾987
(七)高要戏场大火989
(八)广州三元里火药局大爆炸991
(九)第一家棉纺织厂火灾994
(十)广州花艇大火998
(十一)吉林城区大火1000
第三节 清代火灾观1003
一、最高统治者的“上天警戒”观1003
二、民间的封建迷信火灾观1008
三、唯物与科学的火与火灾观的建树1013
(一)王夫之“金得火而成器,木受钻而生火”说1013
(二)毛奇龄的《杭州治火议》1015
四、《申报》宣传科学火灾观和近代消防意识所作的贡献1021
(一)《论火灾不关风水》1022
(二)《汉上避火说》1023
(三)《自来水救火之妙》和《慎用火油》等说1024
(四)《预筹火患说》1028
(五)《弭火患说》1029
五、中国近代消防第一书1032
(一)对火和火灾以及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系统的认识1034
(二)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愈发展,火灾愈频繁,消防愈显重要1036
(三)消灭与防备为消防警察的性质和任务1037
(四)改良器械 调查水利地理1038
(五)救护人命为火场第一注意1039
(六)提出三种科学的灭火方法1040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1040
一、皇帝相当关注1041
(一)康熙1041
(二)雍正1045
(三)乾隆1048
(四)嘉庆以后1052
二、捍灾御患乃地方文武官员专责1053
(一)传谕申饬福建、贵州巡抚1054
(二)《治浙成规》开地方消防法治的先河1056
(三)无分昼夜,林则徐有火必到1063
(四)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通告》1066
三、火班与近代消防队的建立1067
(一)皇宫与京城的火班1067
(二)中国境内第一个近代消防队1070
(三)中国消防警察的诞生1072
四、民间消防组织发展趋于成熟1076
(一)天津救火会1077
(二)河北、山西水会1079
(三)扬州水仓1080
(四)万县救火局1081
(五)上海救火联合会1085
五、火灾防范措施1086
(一)皇宫的火灾防范1086
(二)常备消防用水1087
(三)掮牌悬示 鸣锣传谕1089
(四)治理火灾隐患1090
(五)严惩放火罪犯1092
(六)加强值更巡查1092
(七)燃放烟花爆竹的治理1093
(八)出售、使用火油的治理1095
第五节 消防法规和政令1097
一、关于放火的处罚条例1097
二、关于失火处罚的条例1101
三、关于失火地方官员的处罚条例1104
四、关于旷误救火处罚的规定1106
五、关于严惩抢火罪犯的条例1107
一、建筑防火技术1109
(一)皇宫改建风火檐1109
第六节 消防技术1109
(二)坚持提倡砖瓦等传统的建筑防火技术1111
(三)出台公共娱乐建筑的防火规定1113
(四)避雷针防雷击技术的采用1115
二、消防技术装备和基本设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1116
(一)“水铳”较普遍地被采用1117
(二)“火龙”的出现1118
(三)消防车的出现1119
(四)消防龙头的出现1121
(五)灭火药水的出现1123
(六)从瞭望鸣钟报警到电话的开启应用1125
第七节 消防信息传播1130
一、史志1130
二、文学作品1133
(一)诗歌1134
(二)《哀盐船文》1138
(三)小说1140
三、报纸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