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070995.jpg)
- 王跃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710802498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11页
- 主题词:农村-婚姻问题-研究-河北省-1930~199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2
二、20世纪30-90年代农村社会变革刍议8
三、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研究评述25
四、冀南农村自然和人文环境34
表1-1 调查村庄土改前阶级成分构成38
表1-2 调查村庄不同时期人口变动40
五、本项研究所用资料45
第二章 婚姻年龄53
一、初婚年龄53
表2-1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结婚时间55
表2-2 土改前男女初婚年龄构成56
图2-1 1945-1996年男女初婚年龄变动曲线76
二、夫妻婚龄差78
表2-3 土改前初婚夫妇年龄差异79
三、初婚与初育间隔86
表2-4 土改前结婚妇女初婚与初育间隔构成87
四、结语94
一、土改前通婚圈96
第三章 婚姻范围96
表3-1 冀南5个村庄通婚距离构成99
表3-2 土改前不同阶级成分中村内婚、外县外省婚构成104
二、土改后不同时期通婚圈106
表3-3 土改后至集体化前通婚距离构成108
表3-4 高级社至“四清”前通婚距离构成110
三、通婚的社会范围112
表3-5 土改前结婚男女双方家庭阶级成分构成114
表3-6 20世纪50、60年代结婚男女双方家庭阶级成分构成119
四、通婚的阶级差异与阶级人口变动122
表3-7 不同阶级成分家庭人口变动124
五、讨论126
图3-1 不同时期婚姻距离构成曲线127
图3-2 县内通婚距离曲线128
六、结语136
一、土改前家庭成年子女数量138
第四章 生育行为138
表4-1 70岁以上受访者父亲和本人兄弟姐妹数量构成140
表4-2 60-69岁受访者父亲和本人兄弟姐妹数量构成142
表4-3 50-59岁受访者父亲和本人兄弟姐妹数量构成144
表4-4 40-49岁受访者父亲兄弟姐妹数量构成145
二、土改后不同时期妇女生育子女数量151
表4-5 土改前初婚妇女成年子女数量构成152
表4-6 1947-1956年初婚妇女成年子女数量构成155
表4-7 40-49岁年龄段受访者兄弟姐妹数量构成157
表4-8 1957-1965年初婚妇女成年子女数量构成158
表4-9 1966-1970年初婚妇女成年子女数量构成159
表4-10 1971-1980年初婚妇女拥有成活子女数量构成161
图4-1 冀南农村家庭成年子女数量变动曲线164
三、不同时期结婚妇女生育延续时间165
四、村落家庭子女性别构成169
表4-12 不同年龄段再婚夫妇生育子女性别构成170
表4-11 不同年龄段初婚夫妇生育子女性别构成170
表4-13 1966年60岁以上户主的子女性别构成173
表4-14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祖父或父亲成年子女性别构成176
表4-15 1966年50-59岁户主的子女性别构成177
五、讨论178
六、结语190
第五章 家庭结构191
一、家庭结构研究概述191
二、土改前的家庭结构198
表5-1 土改前家庭结构199
表5-2 两种复合家庭构成比例203
表5-3 直系复合家庭与父母存亡状态204
表5-4 直系家庭与父母存亡状态205
表5-5 家庭阶级成分与家庭结构关系207
表5-6 家庭土地占有状况与家庭结构关系211
三、土改后不同时期的家庭结构215
表5-7 土改后(1946年)家庭结构215
表5-8 高级社前家庭结构217
表5-9 1966年家庭结构219
表5-10 1999年家庭结构222
表5-11 1999年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的家庭结构224
四、讨论225
五、结语231
第六章 家庭规模233
一、土改前家庭规模234
表6-1 土改前家庭人口规模234
表6-2 土改前家庭规模类型236
图6-1 1945年冀南农村家庭规模曲线237
表6-3 阶级成分与家庭规模关系239
表6-4 不同阶级成分家庭人口规模排序240
表6-5 家庭土地占有状况与家庭规模的关系241
表6-6 地占有与家庭规模相关关系243
二、土改后不同时期家庭规模244
表6-7 土改后家庭规模245
表6-8 高级社前夕家庭规模247
表6-9 1966年家庭规模248
表6-10 1999年家庭规模250
图6-2 1996年冀南农村家庭规模曲线250
三、“五口之家”与“八口之家”252
图6-3 1999年冀南农村家庭规模曲线252
表6-11 土改前“五口之家”的家庭结构253
表6-12 土改前“八口之家”的家庭结构254
表6-13 1966年“五口之家”的家庭结构255
表6-14 1966年“八口之家”的家庭结构256
四、单人户257
五、家庭类型与家庭规模260
六、家庭规模与家庭人口构成268
七、结语274
第七章 分家行为275
一、私有制下的分家方式275
表7-1 父母对不同年龄段子女分家的限制296
二、社会变革对分家的推动318
图7-1 70岁以上受访者分家变动曲线319
表7-2 复合家庭长、次子土改时年龄321
表7-3 结婚时间与分家时间关系323
表7-4 直系复合家庭分家历史327
三、集体经济下的分家335
表7-5 土改至“四清”前分家时间分布336
图7-2 60-69岁受访者与兄弟分家时间分布337
表7-6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分家间隔337
表7-7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与父母分家后居住方式344
表7-8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分家后父母所住房屋产权归属345
表7-9 调查村庄不同时期人口和家庭数量变动350
表7-10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与父母分家原因355
表7-11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分家提出方式359
四、讨论360
五、结语365
一、不同时期家庭代际构成366
第八章 家庭同居代际366
表8-1 土改前家庭同居代数367
表8-2 1966年家庭同居代数369
表8-3 磁县及其相邻县份家庭同居代际构成370
表8-4 1999年家庭同居代数371
二、家庭代际与家庭结构372
表8-5 西大庄村不同时期家庭代际与家庭结构关系373
表8-6 双寺村不同时期家庭代际与家庭结构关系375
表8-7 西大庄村土改前复合家庭代际特征376
三、家庭传承的中断378
四、代际关系与老年照料381
表8-8 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方式382
五、结语384
第九章 家庭人口生存条件386
一、土改前家庭人口生存状况386
表9-1 土改前不同成分家庭平均占有土地387
表9-2 土改前人均占有土地构成389
表9-3 土改前村民主要谋生方式393
表9-4 土改前代际之间谋生方式上升原因396
表9-5 土改前家庭经济条件下降原因398
表9-6 土改前村民谋生方式与家庭升降变化399
表9-7 土改前无土地村民家庭人口405
表9-8 土改前完全自耕农家庭土地占有状况408
表9-9 土改前规模较大家庭生存方式413
二、土改后集体化之前农民生存条件416
表9-10 土改前与1966年不同成分家庭平均人口变动比较422
三、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家庭生存方式423
表9-11 集体经济初期作物种植品种425
图9-1 磁县红薯种植变动曲线426
四、集体经济组织解体之后的农民生活450
五、结语451
第十章 总体认识和结论455
一、不同时期农民的婚育和家庭环境特征455
二、社会变革对农民婚育和家庭的影响459
三、社会变革环境下的人口466
四、农民婚育和家庭行为的“不变”471
后记475
主要参考文献479
出版后记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