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潮与新潮 蒋梦麟回忆录 插图珍藏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潮与新潮 蒋梦麟回忆录 插图珍藏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3056508.jpg)
- 蒋梦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750602359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蒋梦麟(1886~1964)-回忆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潮与新潮 蒋梦麟回忆录 插图珍藏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西潮序言3
英文版序5
丹麦文译者序7
前言 边城昆明9
西潮前言珍珠港10
日本偷袭珍珠港11
第一部 清朝末年13
第一章 西风东渐15
第一章1860年时的香港街景16
华人吸食鸦片的情形17
上海神州路街景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18
第二章 乡村生活19
水战图20
第二章太平军与清军作战20
宁静的中国南方山村21
钱塘江美景22
富春江23
奉化广济桥24
周公(?—约前1095)25
苏州山塘河26
诸葛武侯祠27
祠堂外观28
观音殿29
清代江南乡试放榜图31
清林钟绘《古代医学画像》中凤纲制药图32
清《明堂经络图》33
舞龙活动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35
第三章 童年教育37
第三章都江堰三字经38
剔红铜胎佛钵41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42
农村生活一景43
第四章 家庭影响45
第四章轮船47
第五章旗舰“三笠”49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49
时钟50
洋行51
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52
如潮水般的饥民涌上街头抢米53
外国教会为扩大影响在华创办的一所学校56
康有为像57
绍兴美景58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59
全副武装的义和团员60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61
第六章 继续就学63
第六章西湖美景64
章炳麟像66
梁启超像67
1896年断发后的孙中山68
清军士兵69
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合影70
第七章 参加郡试71
第七章清代举行乡试的场所——南京贡院72
徐锡麟像73
徐锡麟墨迹74
京师大学堂校匾76
第八章 西化运动77
第八章停泊在汉口码头的美国商船77
斯宾塞尔78
南洋公学78
上海交通大学79
上海圣约翰大学80
同盟会合影81
日本富士山83
第二部 留美时期85
第九章 负笈西行87
第九章美国旧金山市金门大桥88
显微镜91
柏拉图93
托尔斯泰画像94
罗斯福像95
《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97
第十章 美国华埠99
第十章慈禧太后99
孙中山18岁时像100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100
孙中山抵达上海101
起义门102
洛杉矶市街道103
孙中山就职后的合影104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芝加哥同盟会召集会议106
第十一章合影107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10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授学位典礼108
美国纽约市远眺109
纽约州111
中日谈判,签订《马关条约》112
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海战图112
签订二十一条之代表113
袁世凯像113
第三部 民国初年115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117
第十二章上海外滩118
民国时期妇女时装119
苏州水乡121
捕溪渔火124
西湖127
钱塘潮129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131
第十三章阅兵典礼132
清帝溥仪132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举行开幕典礼133
祭天134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135
第十四章《新教育月刊》创办人蒋梦麟135
商务印书馆创建时期的厂屋(绘画)136
陈独秀像136
《青年杂志》从第二期起改名《新青年》137
俄国东三省铁路公司138
京张铁路通车典礼138
杜威来华140
第十五章蔡元培像141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141
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开幕142
苏格拉底143
蔡元培等合影144
毕业留影145
曹汝霖住宅的黑漆大门145
“五四”运动的纪念章146
五四运动(一)146
五四运动(二)147
五四运动(三)148
傅斯年148
《新潮》杂志封面(创刊于1919年元旦)149
北京大学150
罗素像151
1918年的李大钊152
太和殿153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155
第十六章胡适像155
清华大学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157
游行队伍157
孙中山就任大元帅职159
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李大钊像160
第四部 国家统一163
第十七章 宪政的试验165
孙中山在上海166
第十七章内阁会议166
参会人员合影167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169
第十八章孙中山病逝北京169
孙中山遗嘱之一页170
孙中山的灵柩运往西山的途中171
孙中山追悼会172
孙中山灵柩停放处173
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175
北伐军“中山号”装甲车176
第十九章北伐誓师大会176
被害的天津革命人士177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875—1928)177
蒋介石(1887—1975)178
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成员179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181
第二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81
南京中山陵183
日本军官185
20世纪初叶中国的铁路和火车186
张学良将军187
杨虎城将军188
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189
第二十一章 陋规制度191
第二十一章曾国藩像192
龙羊峡谷196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197
第二十二章中国首批留美学生199
中国军队开赴长城前线对日作战200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201
第二十三章故宫202
1931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204
瀛台205
颐和园景色206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207
第二十四章1933年建造的上海国际饭店208
20世纪30年代上海南京路闹市209
1921年成立的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210
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国国货公司211
“公理战胜”碑212
杭州水门214
第六部 抗战时期215
第二十五章 东北与朝鲜217
第二十五章山海关218
哈尔滨东正教堂219
松花江221
旅顺炮台223
遣唐使船224
第二十六章 战云密布227
第二十六章日本攻占沈阳,在城墙上射击228
日军侵占上海229
抗日233
第二十七章卢沟桥235
第二十七章 抗战初期235
日军轰炸上海237
难民239
西南联大240
第二十八章 战时的长沙241
第二十八章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蒋梦麟241
南昌大火244
第二十九章 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245
第二十九章开赴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247
第三十章 大学逃难249
第三十章抗日歌声响彻祖国大地249
第三十一章 战时之昆明253
第三十一章西迁部队254
西迁人流255
昆明大观楼257
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259
第三十二章 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261
第三十二章正准备进攻香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265
观望266
日军与中国民工268
第三十三章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269
第三十三章黄宗羲像270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271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272
张之洞像274
五四运动(四)275
汉阳兵工厂281
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会议(1954)283
墨子(约公元前476—约公元前390)284
清同治年间的外国传教士285
天津望海楼289
第三十四章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291
第三十四章福州船政局292
德国在胶州湾建立的总督府295
新潮引言303
第一章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305
新潮第一章拥护土地法大纲309
农民热烈拥护土地改革310
第二章 改革方案的施行313
第三章 土地问题317
第三章孙中山先生逝世319
国民党元老陈果夫320
第四章 大后方的民众生活323
第四章饥饿待毙的灾民324
第五章 中国文化329
第五章胡服骑射330
汉武帝331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335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山阴才子蔡鹤卿先生335
蔡先生不朽蔡元培主张勤工俭学337
蔡先生不朽337
学术自由之精神337
宽宏大度之精神338
科学求真之精神338
安贫乐道之精神338
追忆中山先生339
追忆中山先生孙中山像340
太平洋会议341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他是我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343
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国民党元老吴稚晖343
吴稚晖先生在讲演345
刘半农教授346
蒋经国(右)与张学良(左)347
重庆上清寺348
庐山真面目350
中国字354
吴稚晖先生逝世356
忆孟真357
忆孟真傅斯年(1896—1950)358
蒋梦麟手迹359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同事合影361
谈中国新文艺运动——为纪念五四与文艺节而作361
一、北京大学与学术自由361
“狂人”鲁迅362
二、鲁迅兄弟362
三、绍兴师爷与《阿Q正传》363
著名文学家周作人363
四、胡适之先生与白话文运动364
五、陈独秀与文学革命365
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先生365
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的陈独秀366
《新青年》第二期封面367
六、陈独秀的最后主张368
七、西欧个性主义思想的引进370
周作人像370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371
八、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372
九、台湾文艺界继承了西欧思想的遗产373
作家茅盾374
十、台湾中国文艺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375
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375
附录《西潮》与《新潮》——有关蒋梦麟先生撰写《新潮》的两封信(刘绍唐)379
附录轰炸下的中国379
红十字会381
评介《西潮》(王德昭)383
大学合影385
北京大学三院386
抗日中群众的反应388
1928年的清华大学389
西南联合大学390
罗家伦392
沈君山像395
推荐人的话(沈君山)395
中国文化396
从《西潮》看蒋梦麟先生的思想(傅佩荣)401
北京大学的三项治校准则405
蒋梦麟406
天坛407
《西潮》的史料价值(张玉法)409
蒋梦麟《西潮》考释举例(吴相湘)413
《每周评论》415
北京大学最初入学的三名女生417
妇女解放418
长城战役421
与日谈判停战的黄郛422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423
梅贻琦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