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区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于显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7150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社区-概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区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1
第一章 绪论1
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2
二、传媒的发展对社区意识形态的影响5
三、现代组织的发展对社区活动方式的影响7
四、社区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9
第二节 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10
一、均衡发展理论10
二、基本建设理论11
三、计划变迁理论13
第三节 中国的社区建设与研究14
一、社区的民主与自治14
二、社区建设的标准与特点16
三、社区建设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0
第一节 社区研究的重要性24
第二章 社区性质24
一、社区存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25
二、社区为社会研究提供空间25
三、社区是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26
四、社区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源泉26
五、社区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7
六、社区研究是形成新理论的基础27
第二节 社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7
一、社区的含义28
二、关于社区概念的一些观点29
三、社区的构成要素31
第三节 社区分类33
一、社区分类的性质33
二、社区定性及分类的重要基础35
三、乡村社区的分类37
四、城市社区的分类39
第四节 社区的功能41
一、社区的功能41
二、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功能体系分析44
第五节 社区与社会的关系46
一、社区与社会的关联性47
二、社区与社会的差异性49
第三章 社区研究方法52
第一节 社区研究方法概述52
一、社区研究及其方法52
二、社区研究方法的特点54
三、社区研究方法的类型55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56
一、问卷调查法56
二、访谈法57
三、观察法58
四、文献方法60
五、实验法62
第三节 社区研究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63
一、社会网络及其功能63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生与发展66
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社区研究中的运用75
第四节 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分析方法76
一、区位学分析概述76
二、社区环境区位学分析方法78
三、社区的行为区位学分析方法87
第四章 社区理论92
第一节 社区理论的性质92
一、社区理论起源92
二、社区理论在美国的兴盛93
三、社区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94
一、概述95
二、社会体系理论的特性95
第二节 社会体系理论95
三、社会体系理论类型96
第三节 结构功能理论99
一、概述99
二、基本概念100
三、结构功能理论在社区中的应用101
第四节 社区行动理论102
一、概述102
二、社区行动标准102
三、社会行动类型103
四、社会参与104
一、概述106
五、评价106
第五节 社区的人文区位理论106
二、理论派别107
三、人文区位理论的意义112
第六节 社区的人口理论、文化理论和权力结构理论113
一、社区的人口理论113
二、社区的文化理论115
三、社区的权力结构理论117
第七节 中国的小城镇理论118
一、概述119
二、小城镇的形成、特点及功能119
三、小城镇研究面临的问题122
四、小城镇理论现状及研究意义123
第一节 社区人口的概念和特点126
一、社区人口的概念126
第五章 社区人口126
二、社区人口的特点127
第二节 社区人口结构128
一、社区人口结构的概念与种类128
二、社区人口的自然结构129
三、社区人口的地域结构131
四、社区人口的社会结构132
五、制约社区人口结构发展的因素134
第三节 社区人口分布与变迁136
一、社区人口分布136
二、社区人口变动138
三、社区人口迁移139
四、城市化141
第四节 社区人口质量144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144
二、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147
三、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150
四、提高社区人口质量的途径151
第五节 人口与社区发展152
一、人口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152
二、社区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54
三、人口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55
四、人口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157
第六章 社区的资源与环境159
第一节 社区资源的性质159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特点及种类160
二、自然资源的性质161
第二节 社区资源的分布与变化对社区的影响163
一、社区资源的特点163
二、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影响167
第三节 社区环境因素的性质与构成169
二、社区位置对社区发展的影响170
一、社区地理环境的性质与构成170
三、气温对社区的影响172
四、地势与地形对社区发展的影响175
五、雨量与风性对社区的影响176
第四节 社区环境的生态平衡179
一、生态平衡与社区生态179
二、社区生态平衡的破坏179
三、实现社区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途径181
第五节 社区规划与生态平衡182
一、社区规划的内涵182
二、社区规划与生态平衡183
第七章 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体制187
第一节 组织的基本性质188
一、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定义188
二、组织的目标与功能190
第二节 组织的结构、分类与体系193
一、现代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193
二、组织的分类195
第三节 当代社区中的组织202
一、社区中的组织体系203
二、我国社区组织的演化及现状207
三、社区组织与政府的关系209
第四节 社区管理的体制与模式210
一、什么是社区管理210
二、社区管理的体制与组织体系213
三、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214
四、我国社区管理的基本模式216
第八章 社区的价值观与文化体系218
第一节 社区文化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意义218
一、社区文化体系的意义219
二、社区价值体系的意义220
一、社区价值体系的性质222
第二节 社区价值体系的性质222
二、社区价值的失落223
三、构建社区价值体系建设动力机制224
四、社区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226
第三节 社区文化体系的性质228
一、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228
二、社区文化的特点229
三、社区文化体系的变迁230
四、社区文化体系的建设231
第四节 城市社区的文化体系233
一、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233
二、城市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235
三、我国城市社区文化体系的变迁236
四、城市社区文化体系的建设238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239
第五节 农村社区的文化体系239
二、农村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241
三、农村社区文化体系的变迁243
四、农村社区文化体系的走向244
第六节 典型社区价值体系分析246
一、社区价值与组织体系246
二、完善社区各项制度的作用247
三、社区开展公益性活动的作用248
四、社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作用249
第九章 社区服务252
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252
一、社区服务的概念252
二、社区服务的性质254
三、社区服务的功能256
一、西方社区服务的起源和发展257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起源和发展257
二、中国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258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260
一、学术界关于社区服务内容的讨论260
二、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262
第四节 社区服务的实施265
一、建立社区服务的管理机构265
二、制定社区服务规划265
三、筹集社区服务资金266
四、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配置267
五、鼓励居民参与268
第十章 社区问题与变迁271
第一节 基本概念271
一、社区问题的概念271
三、社区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272
二、社区变迁的含义272
四、研究社区变迁与问题的意义273
第二节 社区变迁的性质274
一、变迁与过程274
二、变迁时间的性质274
三、变迁范围的性质274
四、变迁方向的性质275
五、社区变迁的速度278
六、社区间变迁与问题的差异性278
第三节 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278
一、社区变迁的外在因素279
二、社区变迁的内在因素281
第四节 社区变迁及其引发的问题282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283
二、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284
一、社区发展的必要性300
第一节 社区发展的性质300
第十一章 社区发展300
二、社区发展的含义304
第二节 社区发展的重要原则306
一、民主过程的原则307
二、解决问题的原则307
三、教育方法的原则308
四、由下而上的原则308
五、全体参与的原则309
六、合作途径的原则310
七、物质与精神发展并重的原则311
第三节 社区发展的程序311
一、问题与需要312
二、制订发展计划312
第四节 我国社区发展历程313
一、基本发展状况313
四、反馈:检讨工作得失313
三、计划的实施313
二、社区建设的内容与标准315
三、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18
第五节 未来社区发展模式319
一、社区发展趋势319
二、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321
三、发展目标的选择323
四、社区发展的工作方法325
第六节 乡村社区发展策略326
一、改善就业条件,提高收入水平326
二、完善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327
三、提高教育与文化水平327
四、道德及公民教育的发展327
五、组织力量的发展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