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 1978-200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章迪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ISBN:750083676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23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749页
- 主题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编年史-中国-1978~2005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 1978-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950—1977年,国有企业的建立与企业改革的早期尝试中国国有企业的建立1
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2
1978年5
国有企业早期的改革实践5
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0
1978·年度经济背景10
简政放权、减税让利15
1978·基本改革思路15
按照“六条标准”开展工业企业整顿17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7
1978·重要改革实践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摘要)18
1978·重要改革文献18
对企业实行“五定”和设立企业基金18
1978·重要理论观点18
首次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观点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摘要)19
出国留学23
1978·年度热点纪事23
1978·重要政策法规23
1979年24
1978·年度改革大事24
提出调整“八字方针”,进入调整第一年25
1979·年度经济背景25
试行“拨改贷”27
1979·基本改革思路27
逐步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31
1979·重要改革实践31
企业本位论32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2
1979·重要理论观点32
改革方向的三种设想33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34
1979·重要改革文献34
赞扬新时期改革者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37
1979·年度热点纪事37
1979·重要政策法规37
1980年38
1979·年度改革大事38
国营企业做广告38
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40
1980·年度经济背景40
推动横向经济联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43
1980·基本改革思路43
实行财政“分灶吃饭”46
1980·重要改革实践46
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47
开展企业整顿49
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49
个体所有制还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50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50
1980·重要理论观点50
全民所有制内部也存在着实质上的商品关系51
全民所有制不等同于国家所有制51
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着竞争52
计划和市场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系52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52
承认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次序有先有后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53
重新肯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5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物质利益关系53
1980·重要政策法规54
1981年55
1980·年度改革大事55
1980·年度热点纪事55
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55
继续控制投资规模,努力实现“两平一稳”57
1981·年度经济背景57
强化企业的经济责任,推行经济责任制60
1981·基本改革思路60
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62
1981·重要改革实践62
全面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63
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64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64
1981·重要理论观点6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五种类型65
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66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五种类型66
应该编制理论价格67
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或形式67
1981·重要政策法规68
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69
1981·年度热点纪事69
1982年71
1981·年度改革大事71
发行外汇券71
比例关系趋于合理,过热根源仍未解决74
1982·年度经济背景74
国营工业企业全面整顿77
1982·重要改革实践77
试行劳动合同制79
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79
完善工业经济责任制80
价格、税收、信贷的改革试点80
贯彻《厂长工作暂行条例》81
贯彻《党委会工作暂行条例》81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点重大突破82
1982·重要理论观点82
关于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范围与界限83
关于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83
计划经济同商品、市场是可以统一起来的83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科学表述83
关于按劳分配的分配层次84
关于按劳分配的量化基础8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摘要)85
1982·重要改革文献85
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是克服平均主义85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86
1982·重要政策法规87
1982·年度改革大事88
工农业生产全面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91
1983年1983·年度经济背景91
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93
1983·基本改革思路93
第一步“利改税”95
1983·重要改革实践95
贯彻《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96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97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97
进行企业改组联合97
物价进行局部的调整与改革97
关于计划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98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设想98
1983·重要理论观点98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98
按劳分配是不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惟一原则99
关于改变目前价格不合理状况的对策100
关于理论价格问题100
关于按劳分配的内涵100
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01
1983·年度热点纪事101
1983·重要政策法规101
1984年102
1983·年度改革大事102
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高峰年,年末出现经济过热105
1984·年度经济背景105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07
1984·基本改革思路107
第二步“利改税”109
1984·重要改革实践109
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110
商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111
上海飞乐音响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112
试行企业兼并112
建筑企业管理体制改革112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14
1984·重要理论观点114
“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1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摘要)115
1984·重要改革文献115
林重庚首先提出股份制问题115
1984·重要政策法规119
五十五位厂长联名呼吁:请给我们“松绑”120
1984·年度热点纪事120
步鑫生:第一个大刀阔斧改革的厂长122
新中国首位“洋厂长”——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格里西先生124
1985年125
1984·年度改革大事125
上半年工业经济“超高速”增长,下半年宏观环境全面紧缩128
1985·年度经济背景128
用“双轨制”推动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132
1985·基本改革思路132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权限下放134
实行工效挂钩的工资改革134
1985·重要改革实践134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134
实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135
社会主义存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137
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37
首次开展税收、财务大检查137
1985·重要理论观点137
关于租赁性质的争论138
对集体所有制的认识13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139
关于股份制试点的争论13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摘要)140
1985·重要改革文献140
对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模式的认识140
1985·重要政策法规143
1986年144
1985·年度改革大事144
经济急速降温,被迫放弃紧缩148
1986·年度经济背景148
解决企业无人负责的问题150
1986·基本改革思路150
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55
1986·重要改革实践155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157
首家股票市场在上海进行交易157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157
电子工业企业管理权限下放158
开展企业管理上等级工作159
制止向企业乱摊派159
推动横向经济联合159
德国“五贤人委员会”建议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160
1986·重要理论观点160
关于改革战略的争论161
1986·重要政策法规162
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163
1986·年度热点纪事163
小说《新星》轰动全国165
1987年166
1986·年度改革大事166
“软着陆”未实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峰值年170
1987·年度经济背景170
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74
1987·基本改革思路174
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77
1987·重要改革实践177
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179
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79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80
1987·重要理论观点180
深化国营商业体制改革180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181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182
1987·重要改革文献182
关于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182
1987·重要政策法规187
马胜利和他的造纸托拉斯188
1987·年度热点纪事188
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89
1988年190
1987·年度改革大事190
经济再度过热,严重通货膨胀193
1988·年度经济背景193
价格改革闯关夺隘196
1988·基本改革思路196
改革物资流通体制200
改革价格体制200
1988·重要改革实践200
规范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201
调整、改进财政管理体制202
规范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202
改革人事制度,推行招标承包203
开放国库券场所交易203
优化劳动组合204
试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204
进行企业放开经营的试验205
改进工效挂钩办法205
股份制试点206
“税利分流,税后承包”试点206
推进企业兼并和发展企业集团206
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五·八方案”207
1988·重要理论观点207
1988年抢购风潮210
1988·年度热点纪事210
1988·重要政策法规210
皮包公司扰乱市场213
1989年214
1988·年度改革大事214
治理整顿起步,经济明显降温221
1989·年度经济背景221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224
1989·基本改革思路224
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228
1989·重要改革实践228
清理整顿流通领域中的各类公司229
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的地区和部门总挂钩229
对企业开征预算调节基金229
改革要不要以市场为取向230
1989·重要理论观点230
开办产权交易市场试点230
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几种观点231
对“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模式的不同认识232
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形式的不同评价233
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反思234
关于国有企业民营化23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摘要)235
1989·重要改革文献235
1989·重要政策法规239
1989年的清理整顿公司240
1989·年度热点纪事240
1990年243
1989·年度改革大事243
治理整顿进展,市场普遍疲软247
1990·年度经济背景247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250
1990·基本改革思路250
清理“三角债”254
1990·重要改革实践254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255
1990·重要理论观点25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256
命名首批国家一级企业256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257
关于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问题258
关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化问题258
关于分税制问题259
对财政包干制提出不同看法259
关于利税分流问题26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摘要)261
1990·重要改革文献261
1991年267
1990·年度改革大事267
1990·重要政策法规267
治理整顿基本结束,经济开始回升272
1991·年度经济背景272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275
1991·基本改革思路275
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278
1991·重要改革实践278
改善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外部条件279
流通体制和价格改革280
进一步清理“三角债”281
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28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283
1991·重要理论观点283
大型企业集团试点283
改革措施姓“社”姓“资”问题的讨论284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解28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286
宏观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287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的思路和措施288
国营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288
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解决企业效益低下问题289
1992年291
1991·年度改革大事291
1991·重要政策法规291
经济急速攀升,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峰值年296
1992·年度经济背景296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300
1992·基本改革思路300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302
1992·重要改革实践302
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303
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30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304
股份制试点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304
扩大“税利分流”试点30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305
1992·重要理论观点305
实施价格改革的两项重大措施3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7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308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309
关于股票市场问题311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312
1992·重要改革文献312
1992·重要政策法规315
第三次商潮317
邓小平南巡317
1992·年度热点纪事317
“破三铁”:90年代的冲击波320
1993年324
1992·年度改革大事324
经济高速增长,年末开始实施“软着陆”330
1993·年度经济背景330
全面实施企业财务“两则”337
1993·重要改革实践337
以多种形式探索新的企业制度339
贯彻执行《条例》,落实企业自主权339
股份制试点341
继续发展和完善企业集团3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342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称“国有企业”342
1993·重要理论观点342
发展混合经济,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343
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343
我国经济改革方式的三个特征344
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想346
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双优配置”约束346
发展以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347
职工在企业中的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347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348
1993·重要改革文献348
1993·重要政策法规352
1994年353
1993·年度改革大事353
宏观经济体制“一揽子”改革,为“软着陆”奠定基础360
1994·年度经济背景360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64
1994·基本改革思路364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367
1994·重要改革实践367
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370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371
继续扩大股份制改革试点371
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372
“无主管部门”企业改革372
计划体制改革373
财税体制改革374
金融体制改革379
外汇、外贸体制改革381
关于政企分开与产权明晰的关系382
对“法人财产权”的不同理解382
1994·重要理论观点382
关于“债权转股权”的几种思路383
关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383
1994·重要政策法规384
中策现象385
1994·年度热点纪事385
1995年388
1994·年度改革大事388
“软着陆”迈出重大步伐,国有企业困难日增393
1995·年度经济背景393
“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397
1995·基本改革思路397
城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404
1995·重要改革实践404
国有小企业改革405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405
股份制试点406
探索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的有效途径406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407
1995·重要理论观点407
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407
产权制度与其他制度安排是互动关系408
产权改革应该包括“劳动力产权”408
国有企业的政府与企业内部成员权利共享机制40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4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摘要)411
1995·重要改革文献411
1995·重要政策法规414
于志安事件415
1995·年度热点纪事415
1996年417
1995·年度改革大事417
“软着陆”基本实现,国企效益大幅下降423
1996·年度经济背景423
实施“抓大放小”427
1996·基本改革思路427
“抓大放小”工作428
1996·重要改革实践428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42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429
国家控股公司试点430
企业集团试点430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431
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432
国有企业改革的八条基本方针432
1996·重要理论观点432
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433
公司化改革中国有企业行为扭曲的原因434
强化所有权约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435
经理阶层的培育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课题436
国有企业应该享有剩余支配权437
1996·重要政策法规438
“烟草大王”的人生悲剧439
1996·年度热点纪事439
1997年442
1996·年度改革大事442
“软着陆”宣告成功,经济结构问题突出448
1997·年度经济背景448
国企改革方法进行重大改进452
1997·重要改革实践452
继续扩大“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453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453
扩大企业集团试点454
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56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4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57
1997·重要理论观点457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458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458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458
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459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45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460
1997·重要改革文献460
1997·重要政策法规464
1998年465
1997·年度改革大事465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确保经济增长8%471
1998·年度经济背景471
国有企业三年脱困477
1998·基本改革思路477
重点行业结构调整481
1998·重要改革实践481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试点483
银行管理体制改革484
军、警、政法和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限期脱钩484
实行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484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485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487
住房制度改革488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488
超产权论490
1998·重要理论观点490
国有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491
市场经济体制对所有制结构的三大要求491
1998·重要政策法规492
对国有企业经理偏离行为的治理应从选聘经理的组织制度入手492
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492
中国军队撤出商海494
1998·年度热点纪事494
1999年496
1998·年度改革大事496
努力扩大内需,制止通货紧缩趋势504
1999·年度经济背景504
1999·基本改革思路512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512
债转股改革思路516
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外部环境524
1999·重要改革实践524
推进政府采购试点525
规范国有小企业出售办法525
债转股52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26
住房制度改革528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529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529
1999·重要理论观点529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530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530
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变化531
国有企业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531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531
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532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533
1999·重要改革文献533
“拨改贷”政策的实际效果533
1999·重要政策法规538
2000年539
1999·年度改革大事539
继续扩大内需,经济开始回暖544
2000·年度经济背景544
促进国有企业脱困,实施四大宏观政策550
2000·重要改革实践550
促进国有企业脱困,推进四项微观改革553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555
国退民进556
2000·重要理论观点556
国有经济的比重是内生决定的557
公有制企业的国家租金激励557
简单的债转股可能弱化企业治理结构558
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形成原因558
国有企业家“控制权行政配置”与“内部人控制”共存的控制权机制55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摘要)560
2000·重要改革文献560
2000·重要政策法规562
2001年563
2000·年度改革大事563
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570
2001·年度经济背景570
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77
2001·重要改革实践577
建立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新框架578
继续进行工业结构调整580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580
关闭破产,建立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580
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581
关于股市的辩论582
2001·重要理论观点582
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583
国有企业的效率584
国有股减持和上市公司585
中小企业改革586
2002年587
2001·年度改革大事587
2001·重要政策法规587
宏观调控渐趋成熟,国民经济平稳增长594
2002·年度经济背景594
附:1996—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情况599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600
2002·基本改革思路600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604
2002·重要改革实践604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605
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06
发展股份制企业608
继续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608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609
财产多少不是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609
试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609
2002·重要理论观点609
净剩余所有权理论610
重塑多元价值理论610
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610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610
外资并购与引入QFII611
停止国有股减持611
对人力资本的深化认识612
有关企业性质的讨论6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613
2002·重要改革文献613
2002·重要政策法规617
2003年618
2002·年度改革大事618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622
2003·年度经济背景622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627
2003·基本改革思路627
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632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632
2003·重要改革实践632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633
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企业重组634
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635
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635
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635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636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637
2003·重要理论观点637
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638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638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638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639
200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640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41
收入分配差距研究642
就业问题研究64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645
2003·重要改革文献645
2003·重要政策法规649
2004年650
2003·年度改革大事650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双稳健”政策658
2004·年度经济背景658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663
2004·基本改革思路663
附:189户中央企业名录667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672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672
2004·重要改革实践67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672
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673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674
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674
完全的私有化并不能最大化社会总体福利675
2004·重要理论观点675
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管理675
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使国有银行更加市场化676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677
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的主要动因是地方政府提高财政自给率677
中国上市公司应该降低双重代理成本678
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预算软约束679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679
2004·重要政策法规680
“郎咸平旋风”:一场国企改革的深层次讨论682
2004·年度热点纪事682
“中航油”巨亏事件687
2005年695
2004·年度改革大事695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700
2005·年度经济背景700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704
2005·重要改革实践704
中央企业考评体系逐步完善705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705
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706
主辅分离迈出坚实步伐706
中央企业建立完善董事会迈出新步伐707
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70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摘要)708
2005·重要改革文献708
2005·重要政策法规710
“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赵新先被拘711
2005·年度热点纪事711
鞍本联合:拉开钢铁业重组大幕713
顾雏军被拘留:“郎顾之争”划上戏剧性句号713
建行上市:国有银行改革实质启动714
2005·年度改革大事715
后记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