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撰著;周振国,梁世和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4276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1

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1

(一)古希腊2

(二)莱布尼茨与黑格尔12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家17

(四)现当代西方思想家25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观33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34

(二)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38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43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47

三、和谐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分类50

(一)和谐的内涵与本质特征50

(二)和谐的分类52

第二章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54

一、儒、道、佛三家的和谐精神55

(一)儒家:天人合一55

(二)道家:道法自然60

(三)佛家:圆融无碍64

二、自我及家庭的和谐67

(一)修身与自我和谐68

(二)孝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73

三、人际和谐80

(一)仁爱80

(二)忠恕之道82

(三)和为贵84

(四)和而不同87

(五)厚德载物89

四、和谐社会的理想91

(一)孔孟的和谐社会理想92

(二)老庄的和谐社会理想96

(三)走向和谐社会99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101

一、毛泽东的艰辛探索和重大贡献101

(一)《论十大关系》的重大贡献102

(二)中共八大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贡献106

二、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奠定了立论基础112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113

(三)“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协调利益关系,制定了重要的指导原则115

(四)实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和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观点,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明了保障条件和指导方针116

(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11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19

(一)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119

(二)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推进社会建设和进步确立了终极目标120

(三)人民根本利益理论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了根本的价值取向122

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24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128

一、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定性128

(一)人与社会和谐129

(二)人与自然和谐130

(三)人与人和谐13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136

(一)民主法治137

(二)公平正义138

(三)诚信友爱140

(四)充满活力142

(五)安定有序145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4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4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必然要求的正确反映14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国际形势继续深刻变化的科学回应153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56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60

第五章 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163

一、社会分层理论与社会分层的现实意义163

(一)马克思的阶级阶层理论164

(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168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73

(四)社会分层的现实意义174

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及发展趋势178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城乡阶层结构分析178

(二)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180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特点185

(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趋势192

三、构建公正、开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197

(一)和谐社会对社会阶层关系的要求197

(二)努力扶持和培育中间阶层200

(三)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202

第六章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05

一、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205

(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206

(二)协调利益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209

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213

(一)阶层关系变动日趋固定化,阶层差别显现,利益矛盾突出213

(二)以收入差别为主的全面性社会差别拉开,并且有扩大的趋势218

(三)就业压力增大,失业问题突出,对社会稳定影响日趋增大220

(四)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222

(五)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日趋多样化225

三、贯彻公平正义原则,协调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225

(一)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优化利益格局,适度调整分配政策226

(二)正确理解把握先富、未富、后富的关系,从制度安排上照顾未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给农民、下岗失业工人以补偿231

(三)协调利益关系,政府要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232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质233

四、运用对立面结合的方法论,坚持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233

(二)结合方法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论原则234

(三)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36

(四)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240

第七章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44

一、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44

二、激发创造活力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247

(一)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247

(二)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农民失地加剧社会矛盾249

(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严重251

三、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基本途径253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254

(二)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尊重和保护创新的氛围257

(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61

一、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67

第八章 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267

二、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271

(一)党委领导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271

(二)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272

(三)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273

(四)公众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实现形式274

三、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服务的合力275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275

(二)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280

(三)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292

四、社会管理机制的建立297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297

(二)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299

(三)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疏导机制301

(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302

(五)建立健全社会公平调节机制303

后记306

热门推荐